第十七案 补肾祛寒、益督活络治尪痹(强直性脊柱炎)案

患者 陈某 女 31岁

初诊:

1993年10月26日

主诉:腰痛10年余,加重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983年始腰痛,用消炎痛栓纳肛后,症状稍减轻,此后腰痛间歇性加剧,每于加重时,用消炎痛栓即可好转。至1984年查血沉增快,抗“O”正常,类风湿因子(-),后服中药或中成药,一直未再行进一步检查,痛甚则用消炎痛栓。至1993年2月,腰疼痛又加重,复查血沉43mm/h,于我院免疫科就诊时,拍腰椎X线片未见异常,然两手指肿,面部浮肿,双腿腓肠肌痛,晨僵达半天之久,伴低热1周,查血中同种白细胞抗原B27(HLA-B27)(+),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予以“双氯芬酸”等药物止痛,并服中药散寒疏风止痛之剂治疗。1993年7月17日拍骨盆正位相示,骶髋关节符合类风湿关节炎改变,故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而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雷公藤”及“消炎痛栓”纳肛,并服中药,然均因效果不显而于1993年10月26日特请焦老诊治。

现症:腰部疼痛,前屈、后仰均受限,髋骶部亦疼痛,行走时受限,需人扶或手扶物一步步挪动,晨僵明显,畏寒喜暖,经期尤著,现每日要用消炎痛栓纳肛而止痛,纳食可,二便尚调,夜寐欠佳。

既往史:素体较健康,否认肝炎、结核、高血压等病史,有“藿胆丸”过敏史。

个人史:月经孕1胎,足月顺产1子。

家族史:母亲患“强直性脊柱炎”,父亲患“类风湿关节炎”。

查体:舌苔薄白,脉沉细,双腿外展受限,腰骶前弯后仰受限。

诊断:中医:尪痹

西医:强直性脊柱炎

辨证:证属肾虚督寒证。

治法:补肾祛寒,益督活络。

7剂,水煎服

二诊:

1993年11月9日

服药后,腰、骶、髋关节疼痛减轻,然颈背疼痛,低头、仰头、腰前屈后仰均受限,程度减轻,然仍畏寒喜暖,晨僵,时有胃脘胀满,纳可,腹微胀,二便调,寐佳,现每日已不用消炎痛栓止痛,平素月经先期为多,近日白带量多,舌苔薄白,脉沉细。

鉴于病情减轻,故继守方进退用之。

14剂,水煎服

三诊:

1993年12月3日

四诊:

1994年1月21日

三诊、四诊均服药后,症情减轻,感觉良好,故守方继服,共服40余剂。

五诊:

1994年2月1日

服药后无明显不适,腰、骶、髋关节疼痛程度减轻,下肢酸痛亦减,二便正常,白带多,脉沉滑,舌苔薄白。

鉴于病情减轻且稳定,继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

14剂,水煎服

六诊:

1994年3月29日

患者胃脘痛久未发作,然觉胃脘胀满不适月余,无吞酸嘈杂等,指关节肿痛,颈部疼痛,沉而不舒。因服完1994年2月1日药后,腰髋疼痛明显减轻,前俯后仰均可,行走及工作、家务均能胜任,本次就诊即自行行走而至,故自行停药月余,纳食可,二便调,舌苔微黄,脉沉弦细。

诊治同前,上方加入理气消胀,清热化湿之品进退。

14剂,水煎服

七诊:

1994年4月19日

腰痛牵及颈、背部痛,僵直感稍减,胃脘胀明显减轻,二便调,纳可,夜寐佳,脉沉细,苔薄白。

诊治基本同前,方中加强补肾祛寒,强督之品进退治之。

14剂,水煎服

八诊:

1994年5月18日

服上药后,指关节肿痛减轻、腰痛减轻均显著,唯阴天时疼痛稍明显,腰髋活动自如,双腿外展自如,无明显疼痛,行走如常,纳食正常,未发生胃脘痛胀等不适,舌淡红,白薄苔,脉沉细。

症情减轻并稳定,仍以4月19日方,14剂继服之。

注:鉴于患者初诊时,需人搀扶就诊,腰骶髋痛夜著,需每日用消炎痛栓纳肛止痛,腰前弯后仰受限,双腿外展受限,工作及家务、生活自理均受影响,几成废人。而经过此阶段治疗,疼痛明显减轻,腰髋活动自如,能正常工作生活,已近常人,故异常高兴且介绍患者再请焦老会诊。

【按】 此例患者系腰痛10余年,加重半年,经检查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来就诊时腰髋骶关节疼痛,僵直,活动受限,需人搀扶,手持物挪动,每天需用消炎痛栓纳肛而止痛,根据四诊所得,考虑为肾督虚寒,寒湿之邪深侵肾督,而致尪痹。治疗时不同于一般治尪痹的补肾祛寒,而用了强督壮阳之鹿角胶(霜)、金毛狗脊等,并加入青娥丸之主药,补骨脂、炒杜仲配胡桃肉服之,使肾强督壮,寒湿之邪无所稽留之地,上述诸症自除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