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 后 病

一、产后血崩

谢某 女 33岁

初诊:1973年10月26日。产后两月余,血崩2次,近日时有出血不多,或见黄水,少腹膨胀,头晕耳鸣,潮热自汗,腰背酸痛,苔薄,舌尖红,脉沉细。冲任失摄,带脉不固,瘀阻化而未清。治拟益气养血,固摄冲任,佐入化瘀理气之品。

益母草12g大生地15g生白芍9g怀山药15g芡实12g贯众炭12g花蕊石30g浮小麦12g白薇9g乌药6g

3帖

二诊:10月29日。产后冲任带脉不固,漏红时有时无,仍有黄水流出,头晕腰酸,潮热自汗未平,苔薄腻,舌尖淡红,脉沉细。子宫收缩未全,带脉不固。再拟调养气血,平肝解热,佐入化瘀止血之品。

孩儿参9g益母草12g生白芍9g旱莲草12g女贞子9g煅代赭石30g贯众炭12g怀山药15g南芡实12g地骨皮9g乌药4.5g

4帖

按:本方代赭石一药,在妇科方面,取其养血化瘀止血之功效。如《神农本草经》的“女子赤沃漏下”,《名医别录》的“带下百病,产难胞不出”,《普济方》的“妇人血崩”,均指出其有止血之效。故本药别名有“血师”之称。如震灵丹方内配伍代赭石,即取其化瘀止血之义。

三诊:11月5日。产后出血已止,时流黄水稀而未净,经常头眩,胸闷作泛,近见坐骨神经痛,行动乏力,苔薄,舌尖红已退,脉沉细,胞宫瘀阻之邪得有化散之机,任带二脉尚欠固摄,肝旺胃弱,和降失常,气血两亏。再进益气养血,调摄任带,佐入补肾和络之品。

孩儿参12g生熟地(各)9g益母草9g生白芍9g旱莲草12g女贞子9g威灵仙12g川断12g姜水炒竹茹9g陈皮3g

7帖

按: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者,若超过24小时以后阴道大出血者,称为晚期产后大出血。可因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残留、产妇体弱及产道损伤而致。

产后出血一症,参考中医学文献记载,应包括在产后血崩和恶露不止等疾病中。最早见于《诸病源候论》说:“产伤于经血,其后虚损未平复,或劳役损动,而血暴崩下,遂因淋漓不断时来,故谓崩中,恶露不尽。若少腹急满,为内有瘀血,不可断之,断之终不断,而加以腹胀满,为难愈。若无瘀血,则可断易治也。”尔后《产育宝庆集》说:“产后血崩者何?曰因产后所下过多,气血暴虚。”故产后出血有血虚、血瘀之不同。

本例产后两月余,血崩2次,系属子宫收缩不全,或胞衣滞留或残留,瘀血不去,日久蕴生湿热,故见血崩、漏红、黄水等症。因此,沈老以调养气血,平肝解热法中,佐入化瘀止血之品,使正气复、瘀热去。本例体虚邪实,虽有瘀阻而不甚。故治疗重在补虚,辅以化瘀。沈老指出,方中有几味特殊用药,如花蕊石的化瘀止血,可治产后血晕恶血;贯众可止大出血,并能收缩子宫;益母草祛瘀生新,缩复子宫,均为针对产后体虚兼有血瘀之治。

二、产后出汗

胡某 女 30岁

初诊:1975年8月5日:产后百日,潮热汗多,形寒畏风,心悸头眩,苔淡白,舌尖微红,脉细小,汗为心之液。产后气阴两亏,阴虚不能敛阳,虚阳易于外越,腠理不密,故汗出不止。治拟当归六黄汤加减。

孩儿参9g黄芪12g生熟地(各)9g当归9g黄芩9g黄柏9g益元散(包煎)12g功劳叶15g地骨皮9g

7帖

二诊:8月13日。产后百日,潮热畏风,汗出过多,心悸头眩,舌尖红,脉细小,服药后汗多见稀。再拟益气养阴,清心敛汗法。

孩儿参9g黄芪12g生熟地(各)9g当归12g黄芩9g黄柏9g益元散(包煎)12g功劳叶15g知母9g地骨皮9g马齿苋15g

7帖

三诊:8月20日。产后汗多已明显稀止,偶尔尚有自汗之象,头晕神疲,舌尖红见退,脉细小。气阴两亏,卫阳得有固摄之机。再拟益气养阴,清心止汗法。

孩儿参9g麦冬12g黄芪12g生熟地(各)9g黄柏9g知母9g功劳叶15g马齿苋30g地骨皮9g浮小麦12g生甘草3g

7帖

按:产后自汗、盗汗之症,为产后常见之症,多发生于分娩后即见,由于分娩之劳力,体弱气虚,一时出现卫表不固之象,产后1周后,体力恢复,汗出自止,原非病像。若1周后,续见汗出不止,则为病理现象。可有阴虚阳虚之别,阴虚汗出者,以东垣当归六黄汤为主方,合生脉散等;阳虚汗出者,以麻黄根汤为主方,和玉屏风散,甚则用参附汤,芪附汤以回阳止汗。

本例为产后阴虚自汗,虽经用中西药物,未见汗止。以其产后气阴两虚,兼因心火内动,尚不过甚,故沈老以当归六黄汤去黄连主之,取其益气养阴,清心敛汗,同时,采用草药马齿苋以治产后虚汗。《本草纲目·菜部》“马齿苋”条记载:“产后虚汗,马齿苋研汁三合服,如无,以干者煮汁。”今配合马齿苋一药,相得益彰,而获得明显的止汗效果。

三、产后恶露不绝

林某 女 29岁

初诊:1989年9月19日。于8月2日发生流产,约70天,恶露不止,腰肢软弱,口内干燥,苔薄,脉濡细。子宫收缩不全,冲任失固。治拟养血化瘀,育阴固冲法。

大生地15g生白芍15g生甘草6g花蕊石30g贯众炭20g石斛12g天仙藤30g蚤休20g大小蓟(各)10g杜仲12g钩藤15g怀牛膝10g景天三七15g

7帖

二诊:10月18日。月经于10月15日来潮,经少色黑,腹胀不适,头痛腰酸,苔薄,脉细弦。血瘀气滞,冲任不利。再拟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紫丹参15g当归12g赤芍15g桃仁6g红花6g益母草30g泽兰叶15g制香附20g川楝子10g广郁金10g钩藤15g生白芷10g金狗脊15g橘叶核(各)9g

3帖

三诊:10月25日。服药后经行较畅,近日腰肢酸软,舌质红,脉濡细。再拟补益气阴,滋肾和络。

太子参15g北沙参15g赤白芍(各)9g怀山药15g金狗脊15g威灵仙15g伸筋草20g千年健15g杜仲10g钩藤15g夏枯草12g丝瓜络10g黄精20g

14帖

按:《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恶露不止方论》曰:“产后恶露宜去,但七日后,或半月内,当去尽而止。若迁延日久不止,淋漓不断者,大约劳伤经脉所致。或肝虚不能藏血,或脾郁生热,血不归源。”沈老认为本例产后恶露系子宫收缩不良,冲任失固所致。故拟桃红四物汤法,方中所用之花蕊石、景天三七甚为关键,皆为活血止血之妇科良药,贯众炭、大小蓟则为凉血止血佳品,与桃仁、红花等配合使用,正体现了沈老“活血不忘止血,止血不忘消瘀”的临证思想。

罗某 女 28岁

初诊:1977年12月27日。生育第一胎,12月23日满月,昨日又见恶露甚多,色鲜红,头晕腰酸,乳汁不多,苔粉白,脉弦细。肝脾不足,统藏失司,胞脉不固。治拟养血止血,健脾通乳。

生地炭18g煅牡蛎30g益母草9g生贯众30g白芍9g生甘草3g麦冬9g石斛12g怀山药15g花蕊石30g木馒头12g桑寄生12g

7帖

二诊:1月10日。产后50天,漏红不止,少腹隐痛,腰部酸痛,乳汁不多,苔薄白,脉弦细。肝脾不足,脾统血,肝藏血,统藏失司,胞脉不固。再拟益气固摄,调补肝脾。

黄芪10g煅牡蛎30g花蕊石30g贯众炭15g侧柏叶30g麦冬10g木馒头12g生白术5g生白芍12g怀山药15g大小蓟(各)10g

7帖

三诊:1月17日。产后漏红已止,腹痛亦平,腰部酸软,乳汁不多,苔薄白,脉转濡细。气血两亏,肝脾不足,现拟益气固冲,育阴平肝。

太子参9g黄芪12g煅牡蛎30g旱莲草30g侧柏叶15g仙鹤草15g麦冬9g石斛9g木馒头12g槐花12g怀山药15g山海螺15g

7帖

四诊:1月24日。产后血虚肝旺脾弱,苔薄腻,脉濡小。气血两亏,乳汁不多。再拟益气健脾,养血和肝。

党参12g白术9g怀山药12g漏芦12g麦冬9g木馒头12g山海螺15g梗通草3g枸杞子9g黄精12g大枣5只

7帖

五诊:1月31日。月经于1月27日来潮,6天净止,产后肝脾失调,乳汁不多,苔薄腻,脉濡小。再拟益气健脾,养血通乳。

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5g漏芦12g麦冬9g山海螺15g木馒头12g地龙9g陈皮3g大枣5只

10帖

按:本例恶露,量多,色鲜红,乳汁不多,虚实夹杂,以虚为主;沈老认为属肝脾不足,统藏失司,胞脉不固。前三诊用凉血止血、活血止血药乃急则治其标,三诊而恶露止;四、五诊即转以健脾养血法为主,治其根本,佐以通乳。处方用药,缓急有度。

周某 女 30岁

初诊:1976年4月10日。产后40天,恶露不止,头晕乏力,自汗阵出,腰部酸痛,舌苔淡白,脉濡细。气阴两伤,腠理不密;肝肾并亏,冲任未固。治拟益气宁心,滋肾固冲。

太子参12g麦冬9g炙甘草9g花蕊石30g仙鹤草15g侧柏叶30g益母草9g贯众炭12g朱远志4.5g香附炭6g金狗脊12g淮小麦12g煅牡蛎(先煎)30g

5帖

二诊:4月15日。产后45天,恶露色鲜转为黯红,自汗阵出,头晕乏力,舌淡白,脉濡细。气阴两伤,冲任不固。再拟益气固冲,凉营止血法。

党参12g黄芪12g白术芍(各)9g花蕊石30g贯众炭12g煅龙牡(各)30g生地炭30g血余炭(包)12g旱莲草30g莲蓬炭12g陈皮3g

3帖

另:震灵丹12g,分2次吞服。

三诊:4月18日。产后48天,继见恶露,持续不止,自汗已敛,面目虚浮,苔薄白,微见浮紫,脉濡。气虚不能摄血,血瘀滞留胞宫,收缩乏力,导致新血不能归经。再拟益气摄血,佐入化瘀缩宫法。

黄芪12g生白术9g赤白芍(各)9g鹿衔草30g侧柏叶30g陈棕炭12g煅代赭石30g仙鹤草30g参三七粉2g苏木6g

7帖

四诊:5月16日。产后初次经来过多已净,腰部酸痛,平素纳少胸闷,苔薄腻,脉沉小。气血两亏,脾肾虚损。再拟益气健脾,补肾固冲。

党参12g黄芪10g生白术12g杭白芍15g炙甘草4.5g仙鹤草30g枸杞子9g黄精9g怀山药12g春砂仁1.5g川断9g旱莲草15g

7帖

五诊:5月30日。产后漏红净止,已有巩固之势,腰臀部酸软,脘中胀痛不适,苔薄腻,脉沉小。产后出血过多,气血耗损,经治肾气得固。肝脾两亏未复。再拟养血柔肝,益气健脾。

党参12g白术芍(各)9g生熟地(各)9g枸杞子9g石斛12g乌药6g怀山药12g夜交藤12g娑罗子9g生决明子(打)12g炙龟甲12g

7帖

六诊:6月15日。月经适来两天,平素量多色鲜,无血块,右侧少腹隐痛,近日纳呆,舌质淡白边微红,脉濡细。阴虚肝旺,冲任不和。再拟养血调经,平肝和胃法。

大生地12g益母草9g白术芍(各)6g炙甘草3g陈皮3g贯众15g侧柏叶15g枸杞子9g怀山药15g杜仲9g延胡索9g生麦芽15g

7帖

七诊:6月22日。经来6天即净,量已渐少,平素纳呆,脘中不适,舌质淡,脉濡。素体肝旺脾弱。再拟益气养血,健脾固摄。

生熟地(各)9g白术芍(各)9g怀山药15g芡实12g炙甘草3g陈皮3g炙龟甲12g槐花9g炙鸡金9g枸杞子9g川断12g生麦芽12g党参9g

7帖

八诊:基本痊愈。

按:本例产后恶露,沈老辨为气阴两伤,肝肾并亏,冲任未固。临证灵活加减用药,时时不忘产后多虚多瘀的特点,用党参、黄芪、仙鹤草、侧柏叶、陈棕炭、煅代赭石等益气摄血,佐三七粉、苏木、花蕊石活血祛瘀。

吴某 女 32岁

初诊:1973年11月12日。产后两月余,恶露未净,时多时少,近见鼻衄,头晕腰酸,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小。阴虚肝旺,热迫血而妄行,以致冲任未固。治拟养血柔肝,凉血摄冲法。

大生地30g贯众炭12g侧柏叶30g仙鹤草30g益母草12g丹皮9g炒条芩9g炒黑荆芥9g槐花12g

5帖

另:固经丸9g2瓶,每次20粒,每日2次。

二诊:11月17日服药后恶露已见净止,鼻衄亦平,但觉鼻孔干燥,唇红口干,咽喉燥痛,苔薄,舌质红,脉细小。产后阴虚不足,虚火上扰所致。再拟滋阴润燥,凉血清热,以消余烬。

大生地15g金石斛9g麦冬6g玉竹9g女贞子9g旱莲草12g丹皮6g黄芩9g白芍9g生甘草3g

5帖

另:大补阴丸180g,每日6g,每日2次(煎剂服完后续服丸药)。

按:产后恶露有虚有实,多为虚实夹杂,当辨其以虚为主或以实为主,而用药各有侧重与先后;亦当辨其有无化热之象,而决定以益气养血为主,或以滋阴清热为主。本例恶露未净与前几案皆不相同,乃因产后阴液耗伤,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迫血下行,而致产后两月余,恶露未净。故方中多用滋阴凉血清热药物清其虚火,火清则血不妄行,恶露自止;若未经辨证明确而一味活血止血,岂能在二诊后,虚火即见平静,获此速效?如以为其气虚而投以补益,则不啻火上浇油,岂能不慎?方中特设炒黑荆芥一味,乃因恶露日久,血虚生风,风胜又易动血,故治血须治风,荆芥虽属祛风药,又偏入血分,炒黑后又能止血,如此用药,妙哉!

四、产后缺乳

沈某 女 29岁

初诊:1976年10月8日。剖宫产后2个半月,乳汁不多,纳食欠佳,漏红见净,夜寐多梦,脉细小。肝脾不足。治拟养血柔肝,健脾通乳法。

黄芪12g党参9g白术9g炙甘草3g陈皮3g山海螺15g漏芦12g木馒头9g旱莲草15g白蒺藜12g梗通草3g

7帖

另:乳香6g没药6g赤石脂6g

三药同研细末。每次3g,每日2次。

按:乳汁乃精血所化,如《景岳全书》曰:“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沈老认为,产后乳汁少当责之脾胃与肝的功能失调。《陈素庵妇科补解》云:“若乳少,全属脾胃虚而饮食减少之故……至于产后乳少,大补气血则胃气平复,胃旺则水谷之精以生新血,血充则乳自足。”然乳少不能单责于脾胃,乳汁的化生与肝气又是息息相关的。《傅青主女科》有言:“乳汁之化,原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壮妇产后,虽云亡血,而阳明之气,实未尽衰,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责之阳明也。”

本例患者因脾气虚弱,精血亏少不能化生乳汁,加之肝郁气结,乳络阻滞,乳汁壅闭不下而见乳汁不多。故沈老治拟养血柔肝,健脾通乳法。至于另用乳香、没药、赤石脂研细末口服,乃因为漏红见净,故以此粉末药调气活血,定痛收涩,避免久漏而至乳汁缺少。

陈某 女 30岁

初诊:1976年3月8日。产后两月余,曾于2月下旬月经来潮,16日净,乳汁衰少,腰肢酸软,苔淡白,舌质微红而燥,脉弦细。气阴不足。治拟补益气阴,生津通乳。

太子参9g北沙参12g生白术4.5g杭白芍9g麦冬9g石斛9g山海螺15g漏芦12g白扁豆12g生甘草4.5g通草3g川断12g

7帖

按:本例月经来潮,乳汁衰少,乃因气阴不足,不能化生精血而致,沈老以益气养阴,生津通乳法治之。方中山海螺、漏芦皆为沈老擅用的通乳良药,有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