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能当火车的装甲车

装甲列车是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交通的兴起而出现的陆地武器系统,这种集机动力、防护力和强大火力于一身的战争机器曾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风靡一时,各军事强国均有装备,并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战场上。

19世纪后期英国布尔战争时的“无轨装甲列车”,这个话题充满了“蒸汽朋克”的味道,实际上也确实是“蒸汽朋克”的风格。这就是“无轨装甲列车”的机车头,富勒公司B5“狮子”轮式蒸汽拖拉机的马力为115匹,可以牵引三辆查尔斯卡梅尔公司的22吨装甲拖车。这是富勒拖拉机的复制品,为了保护沥青路面,采用了橡胶前轮和木质条纹的钢质后轮,历史上采用的是全金属轮。

19世纪后期,南非的铁路非常少,因此英军只能通过有限的公路运送给养和信件。布尔骑兵经常袭击这些车队,造成英军损失惨重。于是富勒公司建议研制武装的蒸汽装甲车,并获得英国战争部的支持。在英布战争爆发后三个月,即1900年1月,首辆样车就已经开始测试。

正通过桥梁的装甲列车,一些桥梁无法保证沉重的装甲列车安全通过

1900年6月,首辆“无轨装甲列车”就通过蒸汽船运到了开普敦,但在那里,它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那种“技术奇迹”。这种装甲列车在乡村公路上通过性非常差,速度非常慢。蒸汽牵引车携带的煤和水只够前进数十千米。更致命的是,并非每座桥梁都能承受这种拖拉机的重量。一辆拖车可以运载一门119毫米榴弹炮,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出色了。为了便于火炮的装载,还特别配备了跳板。运输状态的拖车,可以看到上面有射击孔。全备状态的“无轨装甲列车”,拖车车体的装甲板是倾斜的,可以提高一些防弹能力。在拖车最后还挂着两门119毫米榴弹炮,显然富勒拖拉机的动力还是不错的。需要说明的是,在南非高温条件下,驾驶这样一辆全封闭的蒸汽拖拉机绝对是一个苦差事。不仅车体内温度非常高,还要不停地向火炉中铲煤。很快,英国军队认为在南非已经不需要这样的装甲车了,于是拆掉了它的装甲用来制造传统的铁路装甲列车。很快在1901年,布尔游击队在德兰士瓦的公路上沉重打击了英军运输车队。英国人终于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英军司令基奇纳勋爵紧急订购了45套“无轨装甲列车”。战争结束前,只有另外三套在南非投入使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随着飞机、坦克等新型兵器的进步,陆战的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装甲列车渐渐难以适应新的作战方式,被逐渐淘汰。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舞台上,我们仍然能够看到装甲列车的身影,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苏德两军都大量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执行作战任务,在苏德战争中装甲列车迎来了其征战历程中的巅峰时刻。

在二战时期,德国是装备和使用装甲列车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装甲列车部队的规模仅次于苏联。不过,在战争初期,德军仅有数列装甲列车,而且还是一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装备,其性能甚至不及同时期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装甲列车。在战争初期,德军在作战中屡次遭遇装甲列车,尤其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在与苏军装甲列车的交战中意识到这种武器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战术价值,因此着手加强和扩大装甲列车部队。在战争期间,德军除了装备自行建造和改装的装甲列车之外,还大量使用缴获的苏军装甲列车。

苏军装甲列车

二战爆发前夕加入德军部队服役的第1号装甲列车原为德国铁路部门的铁路护卫列车,其装甲车厢是由普通货运车厢在内部加装防弹钢板改装而成的,采用57型蒸汽机车牵引,仅在机车驾驶舱加装了少量防护装甲。在二战爆发前,德国已装配了7列装甲列车,在吞并了奥地利,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之后,又缴获了这些国家的装甲列车。标准的德国装甲列车有12~18节车厢,还有一个烧煤的火车头。这种列车通常作为指挥车,其主体是战地指挥所,挂有步兵车厢、装有75毫米和105毫米火炮的车厢和装有20毫米高射炮的车厢,还搭载有2、3辆坦克,用于在指挥官决定侦察周围情况和追赶攻击者时支援步兵。在车尾还有平台货车。

这种装甲列车是德国兵工厂生产的全新产品,它能沿铁轨自动行驶,能自动地挂接车厢而不需要人工的干预。200系列被称为“重型侦察列车”,它由4节步兵车厢、炮兵车厢、防空炮车厢、储物车厢、2~4节装有“索玛”坦克或FT-17“雷诺”坦克或Pz.38(t)轻型坦克的平台货车组成。德国的300系列轻型装甲列车被称为“轻型侦察列车”,它有4节指挥车厢和6节多用途车厢,通常挂接在货车和旅客列车的后面充当保护者的角色。

当然,那时的苏军也是不甘示弱的。苏联幅员辽阔,战争时期鉴于全国公路状况极其差劲,铁路便成为部队机动和交通运输唯一快捷安全的方式,从而推动了装甲列车的发展。苏联曾经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装甲列车部队,实战运用方面的经验也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装甲列车依旧获得苏军高层的青睐,但是面对德军空地协同的迅猛攻势,苏军装甲列车却并没有多少出彩的表现,反倒是损失惨重。虽然战斗表现不佳,但是依托铁路机动和装甲防护,在个别战斗中,这种“钢铁长龙”(又被称为“陆地巡洋舰”)依旧给德国入侵者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成为对方欲除之而后快的重点目标。

装甲列车也配备有机枪等轻武器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号称世界“第一坦克大国”和“第一装甲列车大国”的苏联没有挡住敌人的进攻,大批军用装备被德军缴获。德军非常欣赏苏联人的装甲列车设计,他们发现,苏军的标准装甲列车包括4节运兵车厢、4节有旋转炮塔的火力支援车厢、2节高射炮车厢和1个装甲机车头;各车厢均可通过装甲舱口进入,而这些舱口盖都是密封的,观察哨和所有窗口均有装甲板保护。机车头有1根传声管用来通话,传声管由橡皮管和金属管组成,装甲列车的指挥官、机械师、各独立车厢的指挥官和射手之间通过它进行内部联系,列车与外界的联系则依靠指挥塔中的无线电台。苏军装甲列车上普遍安装的是ZIS-2/3型野战炮、M1938型122毫米榴弹炮和7.62毫米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等。德军后来在克里米亚半岛作战时,缴获的苏军新式装甲列车上安装了T-34/76坦克的炮塔。值得一提的是,苏军装甲列车每个车厢内都有机车蒸汽供暖系统,增强了士兵冬季作战的舒适性。

装甲列车可以装备拥有重炮的炮塔

苏联军事专家是这样评价装甲列车的:“装甲列车的最大优点是行驶速度快,即便是面临敌人地面和空中打击,装甲列车在1天内也能行驶约500千米,而且一般的轻兵器和炮弹破片无法穿透其装甲,因此,这种列车能够与敌人近距离交战,车载的至少4门火炮和8~12挺机枪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而且还有防空能力和运载步兵的能力。”

装甲列车的缺点是无法离开铁轨作战,只要铁轨有一点小的损坏,就能使列车失去机动能力。与其他武器相比,装甲列车对后勤支援的依赖性要大得多。列车要不断加水,每天都要补充煤,而且还必须清理锅炉。

不过,苏联还是认为,他们的装甲列车在二战中十分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战争第一阶段保卫铁路枢纽的战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56号列车曾将来势汹汹的德军坦克和摩托化步兵阻挡于基辅城外,第72号列车曾辗转于明斯克、布里扬斯克、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多地作战;“伊利亚·穆罗梅茨”号列车战斗行程达2500千米,一直打到法兰克福,曾击落敌机7架,击毁敌装甲列车1列和7门火炮;“乌兹别克斯坦”号列车一直打到勃兰登堡。

一战中的英军军用巴士

二战结束后,随着制导武器的发展,装甲列车已经不再适应战争环境,越野能力更强的坦克、装甲车很快就取代了装甲列车。如今,连最钟爱装甲列车的俄罗斯也将其退役,从此只有在博物馆、电影、游戏里才能见到装甲列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