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冷链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及地区整合农林畜牧渔等生产与餐饮消费的主要生产方式,承担冷链内加工、存储和分配功能的冷冻冷藏设施则是冷链的节点,因此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从“十一五”“十二五”至今,国内冷冻冷藏设施和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据行业组织统计,从2008年至2018年,全国冷库总容量从800多万t增长至5000万t左右,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快速发展。有国际组织统计,印度的冷库总容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作者认为这个排名不符合逻辑,虽然印度的人口总量与我国接近,但是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远低于我国,并且多数生产制冷设备的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销量远超印度,我国本土的制冷设备无论是产量还是销量也都是全球第一,因此我国冷库总容量实际上是全球第一的可能性非常大。

我国冷冻冷藏设施建设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解决历史遗留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品质,而且还影响行业的发展成本和风险化解,是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总体看,行业的发展面临安全与环保、市场环境与行政监管、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等问题,这些问题曾经、已经或仍将对行业产生系统性的深刻影响,困扰行业的发展。

2.3.3.1 安全与环保

安全与环保不仅是我国,也是全球冷冻冷藏行业长期面临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制冷系统,另外涉及保温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

到目前为止,冷冻冷藏行业几乎全部采用蒸气压缩制冷技术,其他非蒸气压缩制冷技术,例如气体膨胀、热电、涡流管等由于效率、造价、运行费用、相关产业链配套等原因,在看得见的未来很难在本行业大范围推广。对于蒸气压缩制冷,制冷剂是物质基础,无论天然还是人工合成制冷剂,绝大多数是危化品,面临各种安全问题,例如毒性、燃烧性、窒息性等,人工合成制冷剂还面临环保问题,主要表现在破坏臭氧层和强温室效应。制冷系统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表现尤其严重。例如大量多层土建冷库采用氨冷排管,并且没有运用低充注量技术,导致氨制冷剂充注量往往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如果同时存在建造不合标、设施老旧、管理不善等问题,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会很高;例如2013年后的涉氨制冷专项治理,部分地区用禁止代替治理,导致许多大型制冷系统采用卤代烃制冷剂,甚至采用R22制冷剂,制冷剂充注量也是多达几十吨,完全与环保方向背道而驰。虽然近年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安全与环保问题的影响,但是其占比还是很低,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聚氨酯泡沫塑料是冷冻冷藏设施最重要的保温材料,虽然保温性能优异,但是当前既面临火灾安全问题,又面临环保问题。虽然聚氨酯泡沫塑料加入阻燃剂可具备自熄性能,但其本质上是有机可燃物,受前些年几次严重火灾的影响,行政监管部门甚至要求冷冻冷藏设施也要采用A级防火材料,按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冷冻冷藏设施采用A级防火材料不现实,无论岩棉类、发泡玻璃、还是气凝胶类的研发与实践都不理想,仅能够在局部使用,很难整体大范围推广。更大的问题在于聚氨酯保温材料在实际工程中为达到B1级,增加阻燃剂或PIR构型都会带来其他性能的下降,甚至下降到不可接受的程度。环保问题的焦点是在于聚氨酯保温材料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发泡剂,以往大量使用的R11属CFC发泡剂,已经禁用;目前使用的R141b属HCFC发泡剂,已经处在削减阶段;环戊烷没有环保问题,但是影响燃烧性能,使聚氨酯保温材料达到B1级更加困难;新开发的HFO类发泡剂则成本高昂,并且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除上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聚氨酯保温材料的固废处理、VOCs物质排放等问题也在逐步显现。

冷冻冷藏设施的建设标准和运营管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虽然用现有技术建设和运营合标的设施并不困难,但是受经济利益驱使,实际的冷冻冷藏设施完全符合全程冷链要求的比例并不高,冷藏温度不达标、冷链“断链”、无任何卫生防护措施等现象比比皆是,即使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也会损害食品品质。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上述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修订了《冷藏冷冻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并且于2019年6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相信随着监管的加强,上述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2.3.3.2 市场环境与行政监管

全国冷库总容量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整个冷链行业的迅猛发展,据行业组织统计,全国冷链行业以20%左右的增长率已持续增长多年,2018年的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并且仍有可观的发展空间。与通信和电力等行业类似,冷链物流本身也具有网络属性,即生鲜和冷冻食品及药品通过冷链这张网络连通生产与消费,称为“冷网”更形象,因此冷链行业具有向垄断发展的天然属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现状已经证实这个规律。如此现实利好和潜力巨大的行业自然吸引各路资本纷纷进入,是推动近年冷冻冷藏设施高速建设的根本动力,使冷冻冷藏行业由各地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状态向地区化、全国化的连锁经营方式发展,借用历史可比喻为国内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春秋末期”。相对于资本的力量,再大的市场需求也会显得弱小,由此导致冷冻冷藏设施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局部地区总量暂时性过剩和全国暂时结构性过剩的情况,使市场竞争加剧。良性竞争无疑会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目前的问题是市场竞争状态很不理想,普遍的竞争策略是无底线降低当前的成本,是导致安全与环保问题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给冷冻冷藏乃至整个冷链行业的下一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而且会拖累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妨碍全民健康和医保政策的推进,阻碍保护臭氧层等环保行动的实施。

对于冷链行业,其生产环节多、产业链较长,参与主体众多且利益诉求不易协调,以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力量很难优化市场环境,例如每个环节都对上一个环节的品控进行检验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的技术和提供证明文件、通过索赔条款控制等商业措施都做不到,急需政府“有形的手”进行规范,急需“顶层设计”及科学和全面的行政监管。国家近些年不断出台鼓励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的政策,并且提供了大量财政和金融补贴,确实促进了“量”的快速发展,但是“质”的发展总是不尽人意,很难说与缺乏科学和全面的监管没有关系,例如冷冻冷藏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冷藏温度不达标现象,其行为与“制假售假”没有本质区别,需要通过行政监管加以避免;例如部分地方安监部门对涉氨制冷企业的“一刀切”式治理,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制造新的环保问题,使企业无所适从,人为增加行业的发展成本,例如消防部门对冷冻冷藏设施保温材料防火的要求过于严苛,现有生产技术很难达到,导致弄虚作假泛滥,底线更难坚守,反而背离政策的初衷。

2.3.3.3 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

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欧美国家冷链建设需求的推动,冷冻冷藏设施技术的理论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但是随着生物、材料和信息等学科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冷冻冷藏设施应用技术的发展还远没有止境,甚至也有可能取得理论突破。欧美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冷链体系的基本建设在20世纪已经完成,导致市场需求对技术研究,尤其是应用技术研究的推动力减弱,无论冷冻冷藏技术还是设施和装备技术,都不再是其科技界关注的目标。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国冷链体系的建设既有“后发优势”,也面临“后发陷阱”。“后发优势”已经在以往的冷链建设中体现,即可以学习并应用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成熟技术,与市场需求、资本投入、完整的工业制造及工程建造体系共同构成我国冷链建设迅猛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发陷阱”意味着有可能会形成技术路径依赖,反而不去探索符合我国客观条件的技术体系,因为科学和技术没有国籍,但是应用技术体系却与特定国家及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环境,甚至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时代已经给予了我国冷冻冷藏行业通过技术研发推动产业发展的机会,实际上我们做得远远不够,除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等个别技术环节,没有与发展总量相匹配的技术突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冷冻冷藏行业的发展由量变转向质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模式创新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生产模式创新,也包括商业、消费等的模式创新,成功的模式创新能够给相关行业带来效率和品质的提升,也能够带来成本和风险的降低,是推动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下,冷链行业的模式创新也成为近年的热点,例如生鲜电商和生鲜快递,其实质是运用信息科技发展成果改造冷链行业的商业和消费模式,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生产模式却没有实质性创新,完全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冷链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以冷冻冷藏设施为节点(生产、贮存、集配和销售),以冷藏车、冷藏集装箱为节点连接工具,以全程温度监控为保障措施的生产模式。其中冷冻冷藏设施以房屋建筑为主体,房屋建筑与设备或装备的属性完全不同,需要现场施工,导致生产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批量化生产、投资和质量难以控制等不易解决问题的产生。另外房屋建筑一旦建成将很难随市场需要变更用途和规模,随市场需求改变位置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上述问题使现有生产模式的投资风险比较高,投资压力比较大,不易利用金融工具,品质提升困难,需要通过技术和模式创新解决,使我国的冷冻冷藏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真正做到“提升效率和品质、降低成本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