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当机立断口诀

01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孙子把敬畏心提到了首要高度,把军事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本质提到了兵法之首。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敬畏心,仅对手握重兵的军事家有警示意义吗?非也,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意义。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份敬畏心、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公司、对客户、对他人、对社会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可以挽救多少财产和生命!

我的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举措,关系存亡之道。希望每个人都有这份敬畏心和责任心。

0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孙子兵法》中的“计”,不是算计,而是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优劣势比较,就像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模型,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比较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道”,是恩信使民,你的人民听不听你的;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同样一件事,有时机才干得成,时机不对就不能干。

“将”,是委任贤能。

最后是“法”。这个“法”,不是国内的法治,是军法。国内法治属于“道”,在最前面。

03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下同欲者胜”。

上下同心同德同欲,是战争的国内政治基础。全国人民支持你,你再打;不支持,就不要轻举妄动。

把道列在第一条,也就能明白,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比战争机器更重要。

有的传播学家把孙子列为第一个提出战争宣传的人,而战争宣传,也是传播学的重要起点。“一战”后,拉斯韦尔所著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成为传播学经典巨著,其中很多思想与《孙子兵法》相同。

04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其二,是所谓夜观星象,望云望气,龟灼占卜;其三,是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兵家的天,是军事气象学。至于观星、望云、望气、占卜、烧乌龟背,那是宣传工作,为政主事者从未相信过。

05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置之死地则兵士必战,置之生地则容易逃散。

打仗关键靠行军,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火更重要的部分。很多人认为交火了,开炮了,才是“打起来了”,实际上,开炮的时候,胜负已定了。行军,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行军必是无人之境,交火必是有利地形、优势兵力。

不仅强调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要按战斗的规划来选择宿营地。宿营既是战斗地形问题,也是士气问题、战斗力问题。

对于战斗而言,交火开打只是最后见分晓的那一步,主要功夫全在诗外。我们的工作不也是一样吗?

06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人们常说智勇双全,孙子则在智、勇之间,又加上了信和仁。

什么是“信”呢?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一点是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心里装着他,他却不知道,就跑了。

什么是“仁”?

“爱人悯物”,这四个字是本质,要爱人,还要悯物。爱惜公物也是仁,不爱惜物品,随意浪费,就是不仁。

07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道、天、地、将、法”五事,“法”在末位,一般人不太重视,简单以军法严明视之。事实上,这一条技术含量太高了,为将者大半工作都在这儿,交战倒是就那一下子。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管理在现代社会成为一个专业词汇,而现代管理学,就脱胎于军队的管理。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能组织、动员、驾驭、推动。

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

08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对“道、天、地、将、法”进行比较,第一是“主孰有道”,即哪一方的君主有道。

有道,是软实力。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号召力。孟子讲王道和霸道的区别,说霸道需要大国,需要地盘实力,地方千里,带甲十万,有多大实力,就霸多大地盘;王道则不需要,小国也可行王道,得天下。

孟子之言,对事业规模小的人很有启示。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

09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前面说了孙子的“计”,不是阴谋诡计、奇谋巧计,而是计算比较。不过孙子也不是不讲阴谋诡计。“兵者,诡道也”,下面他就要开始讲诡计了。

庙算的SWOT分析是根本,是基本面,“计利以听”,就是算下来有胜算了,可以战了。

“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在基本面之外,常法之外,造势以相佐。

势是什么呢?“因利而制权也。”

“势”,是形势的势,到了战场上,根据形势的变化,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化不利为有利、相机行事,如何借势,如何造势。

10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孙子在这里一口气讲了十二条诡道,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诱导对方进行错误判断,造成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被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

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有些人总觉得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的体现,不懂得等待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1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吴起讲将道,有一句话叫“出门如见敌”,就是随时保持警觉。

儒家讲君子之道,讲“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有自己没见过的地方,不知道的事情,要注意。《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些都是这个道理。

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保持团队的紧张状态,看谁松懈了,就把发条给他紧一紧,因为松懈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战场上,敌人挖空心思都在研究你在什么地方会松懈。你认为没问题,可以放松一下的地方,可能就是他找到的你的薄弱之处。

12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计篇》

华杉曰

《计篇》的内容,概括说就是“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计算比较敌我双方这五个方面,得到“七计”,七个计算比较的结果: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有胜算了才打,没有胜算就不打,就韬光养晦,继续准备。准备什么?还是准备“五事七计”,把自己那七个方面的分数打上去。

多算胜,少算败。多想想,多准备准备,如果一点胜算都没有,就不要打了。

实际上,奇谋诡道很容易,就那几招,技术含量很低,只要演戏演得像就行。但是“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全是真功夫,是人格,是智慧,是汗水,是时间,是积累。所以人们爱听“三十六计”,不爱听“五事七计”。

13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华杉曰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一般只能穿一季,最时尚的甚至只能穿一次,而标准衬衣却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理解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后你就会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14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华杉曰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经营和打仗一样,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其实经营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经营是你不知道跟谁在打。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不要一脸无辜:“怎么会这样?”不能“成功了都是自己伟大,失败了那是环境变化”。环境本来没义务等我,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们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

为什么我们的趋利意识总是百倍于避害意识呢?主要是因为存在侥幸心理,总想赌一把。

15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孙子兵法·作战篇》

华杉曰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在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他的储备,就不用国内运粮了。楚汉相争,刘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来的中央粮库——敖仓。楚军饿得嗷嗷叫,他始终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次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做任何事道理都一样。

16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华杉曰

杀敌靠愤怒,夺敌靠奖赏。

军队出征,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17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华杉曰

“司命”,是天上管人生死寿命的星宿。大将就像司命一样,管着人民的生死寿命。长平之战,赵国由廉颇做司命,大家的命都还在。换赵括做司命,四十万人就没了,国家也危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成了绞肉机,断送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也是那些民之司命的罪责。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死存亡之道”。我们常说记者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无论你手里是枪还是笔,或是汽车的方向盘,你的举动都关乎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孙子就教给我们这样的敬畏心和责任感。

18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用李克对魏文侯说的话就是:“数胜必亡”。为什么呢?每一次战争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百战百胜,这本身就是问题。

19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而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计谋双方都有,双方都是谋定而后动,把敌方的谋伐掉,他就动不了了。

“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其次伐兵”,那是“伐谋”“伐交”都弄不成,不得已才动刀兵。

20

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攻城是下策,不得已而为之。

攻城是个慢功夫,是个细活儿。如果大将性格急躁,搞“蚁附”战术,让步兵密集强攻,像蚂蚁一样往城楼上爬,士兵死了三分之一,还攻不下来,那是灾难性的。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是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21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孙子这里总结“谋攻”,谋攻就是谋全,全利原则,自己不损失,敌方资产也不破坏。要全取其利,就要“三非”:非战,非攻,非久。

孙子的思想是,做任何事之前,第一考虑风险,第二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焦虑也会使人出错,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忍耐,他怎么能做到呢?

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这不很自然吗?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为了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一战而定。

22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几千年后你还知道,这些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很可能是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我们认了,保住和扩大我们赢得的。

23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所以第一条就是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动手之前,你要知道能不能赢。

这就对判断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怎么知道自己必胜呢?我的实际工作体会: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

比如说做一个方案,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出创意”,而是“有判断”,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得手。

所以说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否则就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成功是偶然的,失败是必然的。这个认识很重要,不要轻举妄动。

千难万难,判断最难。

24

识众寡之用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知胜五道”第二条,“识众寡之用者胜”。知道兵多兵少怎么用的人能胜。这句话概括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道需要用多少兵;二是你能带多少兵,这体现你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动员的能力;三是兵怎么带、怎么用。

所谓“治众如治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给他一百万兵,他跟带一百人一样容易。这就有一套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

25

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知胜五道”之三:“上下同欲者胜。”

如何做到呢?首先要承认上下不同欲。

你知道不同,你才能想办法同。你认为别人都该跟你同,什么也不需要做,就永远没人跟你同了。

上下不同欲,就是韩非子说的“君臣异利”。君和臣,利益所在不一样!

君臣异利,上下不同欲,怎么办呢?韩非子的逻辑是君臣互市,做交易,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君不必仁,臣不必忠,在这种机制下,自然君王仁爱,群臣忠勇。

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

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上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加好。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26

以虞待不虞者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知胜五道”之四:“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是预料、预备、防备的意思。成语“尔虞我诈”,就是相互防备、相互欺骗的意思。

我们经常听人说:“我白准备了,白浪费了。”这个观念就是兵法要反对的。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的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这就是要真正认识“以防万一”!防的就是万分之一!

“以虞待不虞者胜”,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

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获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

我们要做的,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7

故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篇》

华杉曰

知己知彼,我们关注的往往是知彼,认为知己是理所当然的。现实往往不是这样,问题往往出在不知己。现实是你想知彼却得不到,别人怎么回事你怎么知道呢?

所以唐太宗说:“今之将臣,虽未能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不利乎?”

我认为,知己不知彼,胜率不是50%,至少是80%!要把功夫下在知己上。我不管你怎样,因为我也管不着,我只管我怎样,你怎样我都有准备,我还能调动你。

读《曾国藩全集》,他的日记里很少谈敌情,都是研究己方军队建设管理的事。因为敌情,只有打了才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