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糊涂”而不愚蠢

故事1 假痴不癫:司马懿奠定帝业

【金玉良言】

假痴不癫,重点在一个“假”字。这里的“假”,意思是伪装。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此计作为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都算高招。表面装糊涂,实际很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

【故事精选】

魏明帝曹睿死时,太子曹芳尚小,因此拜托三朝元老的司马懿和曹氏大将军曹爽辅佐少主。

少主继位后,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开始几年相安无事。

后来,曹爽提拔任用了一批亲信,又加强了自己在军队的势力。他的智囊何晏,邓、丁谧等人给他出谋划策,利用太后的力量来排挤司马懿,自己却日益专权,独揽朝政。司马懿于是请病假不参与政事。

司马懿越是消极退让,曹爽及其党羽就越是飞杨跋扈,就连皇上也不放在他们的眼里了,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司马懿虽然请病假在家,但其实是心中有数的,也在略地里作应变准备。

曹爽越来越急于篡权,但又始终对司马懿有所畏忌,不知他是真的生病了呢还是假装。这时正好曹爽的亲信之一李胜要到荆州去任职,曹爽便乘机叫他去司马懿家里辞行,以观察司马懿的情况。

曹爽的这些举动怎么瞒得过曾长期和诸葛亮斗智的司马懿呢?

李胜到司马懿家里时,司马懿正在床上躺着。见李胜到来,叫两个侍女扶他起身。侍女拿衣服来给他披,他伸手去接,竟然抖抖索索地把衣服落在了地上。又指指自己的口,表示口渴。侍女端来稀粥,他自己不能端碗,要侍女一口一口地喂,米汤顺着嘴角流下,弄得满下巴满胸都是。李胜看着他的邋遢相不禁皱皱眉头,告诉他说,自己要去荆州任职了,今天特地来辞行。

司马懿听了有气无力地说:

“怎么,你要到并州去吗?并州靠近北方少数民族,你可要小心啊!”

李胜纠正说:“不是并州,是我的家乡荆州。”

司马懿又说:“你的家乡是并州吗?”

李胜哭笑不得,只好耐着性子再作纠正。司马懿这才说:

“哦,是荆州!我真是老糊涂啦,连耳朵都不中用了。为国立功就全仗你们喔!”

李胜真是不耐烦和他罗嗦了,匆匆告辞后便去向曹爽报告说:

“司马懿那老头儿尸居余气,精神和躯壳都像是已经分家,离死不远了。”

第二年春天,皇帝去城外扫墓祭祖先,曹爽及其兄弟都陪同一起去。司马懿等他们一出城,便立即调兵起事、占领了曹爽的军营,夺了兵权。并率军出城迎接皇帝,历数曹爽及其党羽的罪过,要求皇帝下旨废除了曹爽兄弟的一切职务,后来又治罪处斩,彻底除掉了曹氏党羽。

司马懿除掉曹爽后做了丞相,独揽朝政。他死后又由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专权,到孙子司马炎时,终于取代曹魏政权而做了西晋皇帝,并追认司马懿为晋宣帝,司马师为晋景帝,司马昭为晋文帝。

【处世妙方】

顾名思义,假痴不癫就是假装呆痴但并不疯狂,或者说是外表呆痴而内心却时常清醒。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聪明人装糊涂。

聪明人为什么要装糊涂呢?

老子说:“大巧若拙。”

孔子说,“宁武子那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便聪明能干,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便装糊涂了。他那聪明能干是别人赶得上的,他那装糊涂的本领却是没有人能赶得上的。”

故事2 小事糊涂:吕端大事清醒

【金玉良言】

功名富贵是世人孜孜以求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斤斤计较的,吕端却表现了一种淡然的态度。也正是由于他对这些人们通常关注的官位高低、金钱多少等问题的漠然,才留下了“糊涂”的说法。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故事精选】

吕端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宰相,平时不爱出风头。有些皇亲国戚、亲近大臣找他办点私事,一般也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至落了个“为人糊涂”的名声。但是太宗信任他,让他做寇准的副手。

后来,太宗驾崩,临死之前立三子赵恒为太子。太监王继恩害怕赵恒继位后于己不利,密谋立太宗的长子楚王赵元佐为太子,皇后也赞同。太宗死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预感到要有大变,先命人将王继恩锁在自己的住所,让士兵守住门口,然后火速入宫见皇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已驾崩,按说立嗣应该立长子才对,现在你看怎么办?吕端知道皇后的意思,却毫不退却,说:“先帝立太子正是为了今日,今先帝刚刚过世,怎么能再讨论重立太子的事呢?”皇后才无话可说。

到太子赵恒举行登基典礼的时候,新皇帝和群臣之间隔了一道帘子。吕端不下拜,走到台阶上卷起帘子,确认新皇帝确实是赵恒,这才下来,率群臣拜呼万岁。

吕端平时“糊涂”,确实谈不上什么“中立”,但在新皇帝即位的紧要关头,有主见、有魄力,不为强权和势力所压倒,维持了政权的平稳交接,这才是真正的“中立而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处世妙方】

毛主席曾经称赞叶剑英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中立的典型。

老子有句话,叫做“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不要光芒毕露,不要故作清高,同样,“中立而不倚”的意思也不是“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凡事都拿出一副正气凛然、不偏不向的样子。

故事3 三年不鸣:楚庄王一鸣惊人

【金玉良言】

“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就像有的人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

【故事精选】

楚庄王刚即位不久,整天与妻妾寻欢作乐,不理朝政,还下了一道命令:如果有敢议论国君的得失者,格杀勿论!朝中大臣们都噤若寒蝉,有话也不敢说。这天,楚庄王在后宫左搂右抱,手下的伍举再也看不过去,说要觐见,楚庄王一脸的不高兴,就对伍举说:你有什么要紧的事赶快说,没看见本王正忙着吗?伍举笑着对楚庄王说:倒也不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只是微臣听说大王特别喜欢猜谜语,臣这里有一个,许多人都猜不出来,所以今天特地来献给大王,看大王能否猜出来。楚庄王很不耐烦:快讲给我听!伍举看楚庄王已经中了自己的圈套,知道自己的生命无忧,当下一字一顿的说: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楚庄王明白伍举是在说自己:我以为是什么样的谜语呢,原来是这个呀,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实际上,楚庄王只是表面上寻欢作乐,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忠臣。后来,大夫苏从直言敢谏,楚庄王才告诉大家真相:我整整等了三年,才遇到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你们是楚国振兴的希望所在啊!之后下令,杀掉所有那些只会拍马屁的人,重用伍举和苏从,全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使楚国日益壮大起来,终于打败了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原来楚庄王用三年的时间来等待时机,目的就是使晋等一些国家放松警惕,然后,得到贤臣,壮大自己的实力,最终“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这可谓是楚庄王得以胜出的杰作,此中,让自己的国家停滞三年,这也就是“退让”巧妙之所在了。大家可以看出,楚庄王并不是一味的退让隐忍,也不是因为害怕而逃避,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国家,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也就是在退步中等待进步的时机了。

【处世妙方】

前面故事中的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聪明;楚庄王则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一大一小一内一外的“糊涂”智慧将中庸处世之道表现的淋漓尽致!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数(树),就不是荒山。

故事4 不动声色:袁凯装疯避祸

【金玉良言】

做人做事要做到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在遇到尴尬的事情也要做到不露声色、无动于衷、泰然自若。

【故事精选】

明太祖朱元璋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老将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有一天,朱元璋上朝,一脸的杀气,玉带围在肚皮下面。百官见此情景,知道是朱元璋又要杀人了,都吓得浑身发抖,因为这意味着不知谁又要倒霉了。这时,只听得朱元璋粗声粗气一声喝令:“袁凯!”御史袁凯赶忙跪在地上听朱元璋训话:“把这些案卷送去给太子复查,看后,火速带回。”“臣遵旨!”袁凯接过案卷,三步并作两步,直奔太子朱标住的东宫。

太子接过袁凯递过来的案卷一看,知道父皇又要杀许多人了,心中就十分难过;可是他也知道,父皇一经决定的事情就无法挽回。他叹了口气,在案卷上写了几句话就交与袁凯带回了。

袁御史上气不接下气地棒回案卷呈与朱元璋,朱元璋翻开一看,只见太子在上面写道:“父皇陛下!以小儿之见,还是应该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完之后,脸色更加难看了,他看着袁凯,突然发问:“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谁不对?”

这一问,袁凯的心就像钻进了一只兔子,怦怦直跳,这可叫他如何回答是好啊?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怎敢说谁对谁不对呢?可是不回答又不行,急得他脸上冷汗直冒。满朝文武百官也无不替袁御史捏了一把汗。这时的袁御史却很聪明,心里一急,却急出话来了,他立刻叩头答道:“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足执法;太子要救,乃是慈心,都有至理在。”

袁凯这一答,满朝文武都不禁暗暗称赞:“袁御史不愧聪敏机智,善于应对,这话回得多好呀!”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赞:“这老家伙真会说话,回答得天衣无缝,叫人抓不到把柄。”

可正当袁凯和百官都准备松一口气的时候,猛地听到朱元璋一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手指袁凯骂道:“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到朕面前来卖弄口舌!”

风云突变,袁凯被吓得脸色惨白,像一堆泥团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在地上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算没有杀袁凯。

好不容易捡了条性命,回到家里的袁凯心里非常清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上置我于死地还不容易?今日虽躲过,但是明日肯定难捱。”袁凯的妻子知道此事之后,也忿忿地说:“看来这朱皇帝的残暴也和秦始皇差不多!”

听到妻子说到秦始皇,袁凯不禁有所悟:当初秦二世逼要赵高女儿赵艳客,赵艳客装了疯,保住自身,自己何不效仿赵艳容,也来个装疯卖傻躲过以此劫呢?

想到就做。第二天早朝,朱元璋一上来就要召见袁凯,想要找他的岔子。可是底下没人答应——袁凯竟然没有来上朝。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气冲冲。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这个袁凯,昨日皇上免你一死,今日你竟然不来上朝,若皇上再杀你,谁敢再保?“派人到袁凯家去察看,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命令道。

一会儿,察看袁凯的人回来了,上殿禀奏:“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什么?疯了?”朱元璋一怔。“是的,他昨晚胡言乱语,乱蹦乱跳,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从晚上到天亮,家中被摔得一塌糊涂。”那人回禀道。

朱元璋却一声冷笑:“朕不信,昨天他还好好的,过了一个晚上就疯了?这老头儿又想耍什么花招呢?即便是疯了也要给我绑上殿来!”

于是袁凯被绑上殿,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撕破,沾满粪泥,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上得殿来,不参不拜,不禀不报,呆呆直立,两眼上翻。

“看来袁凯是真的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却半信半疑:“来人!拿木钻钻他几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木钻将袁凯手背钻了一个洞,鲜血直冒,袁凯却像一根木头一样,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将手一挥,袁凯站在那儿毫无反应。两个武士将他送回家,却躲在门口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趴在地上学狗叫,血弄得满脸都是。

两人回朝向朱元璋回禀后,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派了亲信前去察看,却只见袁凯趴在地上又滚又叫,乎里棒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了一会儿就回宫复命,斩钉截铁地说:“陛下!袁凯那老儿实实在在是疯了。”

朱元璋听了好笑:“也罢。不管这老头儿真疯假疯,他肯吃屎就算他是真疯了。”

其实,袁凯早就预料到朱元璋绝不会轻易放过他,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做成屎状摆在篱笆旁边,用这招骗过了来元璋,时间一长,家人呈报让袁凯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再白白给个疯子发俸禄,于是就准了,就这样,袁凯捡得一条性命回到华亭故乡,得了个善终。

【处世妙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因为懂得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保全自身,而避免不明不白地去作无谓的牺牲,应该说是一种高明的智慧,而不是一种贪生怕死的表现。那些贪生怕死、一味退缩的人,并不是明哲保身,而是误了自身,他们的行为不符合中庸之道。

故事5 替人遮丑:名医不竭隐私

【金玉良言】

现在这个社会上与人相处一定要记住,不要泄露被人的隐私,学会替朋友和同事去掩盖一些他们的一些不能上台面的事情。

【故事精选】

传说光绪元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症,两江总督推荐了一位江南名医进京医诊。这位名医心想,“京华名医如云,慈禧所患之病恐非常之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此去一定耍小心应付。”

进京后,这位名医先拜托一位在京经商的同乡,从宫中服侍太后的太监那儿偷偷了解了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经过细细分析,发现慈禧太后之病是小产的后遗症。这一分析,使他大吃一惊,要知道,慈禧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后来他想出一个计策,便安心睡觉去了。

第二天,慈禧派人把这位名医召进宫诊病。诊切之后,他在药方上只字未提及慈禧的病因,只作肝脾两虚诊治,而在药方上却声东击西用了不少调经活血之药。西太后看了他的药方,很合心意。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既能遮私丑,又能治好病。这位江南名医的药方完全符合了这些要求,让慈禧保住了自己的脸面。

每个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与人相处中,要极力避免谈论别人的隐私,否则就会使得自己人格低下,缺乏修养,甚至破坏自己与他人的和睦关系。

【处世妙方】

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为糊涂更难,是聪明亦难,糊涂亦难。的确,聪明遭人猜忌,糊涂遭人嘲弄。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友。”“至”则“极”也,即是中庸里反对的极端。水极端的清就不会有鱼,人极端的清就不会有朋友。

装糊涂是人生最大的聪明。凡事都要求个真,问个底,最后就会自找麻烦。“人生无处不糊涂”,“眯起眼睛看世界,安于糊涂是聪明”。面对许许多多无关原则的小是小非,不妨糊涂一些,于人、于己都有百利而无一害。宁可糊徐一些,而不是明明白白,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处世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