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这一关过了,接下来就是考试这一关了。考试,对于张灵甫来说太容易了。中学毕业后,他轻松地考入了陕西省立师范学校。
单从“师范学校”这4个字来看,这似乎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学校,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所学校的前身是关中书院,曾是清朝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根据新制改为师范学校后,它成为当时西北五省的最高学府。
西北五省的青年才俊尽汇于此,张灵甫并没有感到有太大压力。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优秀,他依然能够抽出很多时间练习书法。此时,他已经不满足在屋里临摹字帖了,开始对长安城内文庙碑林上的字产生了兴趣。
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师范学校与西安文庙遥遥相对,于是文庙内闻名天下的碑林,自然也就成为了张灵甫经常光顾之地。
当时,张灵甫对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的字非常感兴趣。何绍基是碑派书法的开创者,风格自成一体。受何绍基影响,张灵甫的字进步很快。
张灵甫在书法上的成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其中就包括于右任。于右任,早年就加入同盟会,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长年在国民党高层担任要职。同时,于右任也是陕西人,还是中国近代大书法家。更巧的是,于右任也是以研究碑字起家的,同样是何绍基的仰慕者。
当时,于右任回到陕西,领导靖国军讨逆。一次,于右任到师范学校视察,碰巧看到了张灵甫写的字。于右任大为惊讶,就让人喊来了张灵甫。
只有十几岁的张灵甫,在于右任这个“高官”和诸多校领导面前,丝毫不怯场,当场研墨挥毫。于右任对张灵甫的字非常满意,连声称赞:“好字!好字!”
就这样,张灵甫和于右任结成了忘年交。几年之后,当张灵甫走到人生的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于右任为张灵甫提供了帮助,进而影响了张灵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