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空天武器解密:1939-1945
- 邓涛
- 2446字
- 2024-11-01 11:37:51
2.3 布洛姆·福斯BV P.213
面对德国航空部矛盾百出而又条件苛刻的“微型战斗机”Spec,所有公司都在为那个“结构最简单、造价最低廉但同时又在技术上最为先进的动力装置”头疼不已。为了将这个强人所难的疯狂计划变为现实,布洛姆·福斯公司与容克斯公司同样打上了菲瑟勒Fi 103(即大名鼎鼎的V-1火箭)的主意。不过虽说都是在V-1火箭的基础上来发展自己的有人驾驶型号,但布洛姆·福斯公司却明显要比容克斯公司勤奋。其实容克斯公司的Ju EF126说穿了只是将V-1火箭战斗部替换为驾驶舱而已,而布洛姆·福斯公司的BV P.213则不同,它仅仅保留了V-1火箭的动力装置,即“百眼巨人”As 104冲压喷气式发动机,至于机体则是重新设计的。然而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机体结构的复杂、制造成本的攀升,以及研制进度的拖沓,为日后在与容克斯Ju EF126、亨克尔He 162的竞争中败北埋下了伏笔。
布洛姆·福斯BV P.213机身结构示意图(形象地说,BV P.213就是将V-1火箭的发动机与一个装甲钢板壳体焊接而成,甚至于连尾翼都直接取自V-1火箭,但有一个较大的下倾角)
尽管BV P.213相对Ju EF126要复杂一些(毕竟后者直接取自V-1火箭的弹体),但与常规设计比较,BV P.213的机体结构仍然算是极为简单的。机身实际上是由两块预制成形的薄装甲钢板焊接而成,重量轻、结构简单、尺寸较小。而作为这一时期德国火箭飞机设计的惯例,一个容量达420升的燃料箱直接被安置在驾驶舱座椅背后,至于这个简陋的驾驶舱中则除了必要的操纵设备外,按照德国空军的要求完全没有安装无线电或其他任何电气设备。此外,由于“百眼巨人”As 104这类冲压喷气式发动机本身的特点,BV P.213依然延续了V-1火箭发动机外置的设计,虽然并未如V-1火箭那般直接置于机背,但其安装方式也极为简单大胆直率地通过一个支架将As 104焊接在BV P.213后机身的下部,目的是便于与贯穿前机身的进气道直接相连,从而将冲压喷气式发动机与机身巧妙地融为一体。需要提及的是,在As 104与前机身的结合部,为减少发动机工作时的震颤,使用了橡胶垫架将两者连为一体,不过由于橡胶本身属于德国稀缺的战略物资,所以这种设计恐怕与RLM的要求有相抵触之嫌。同保留了V-1火箭基本设计的Ju EF126相比,BV P.213的气动阻力明显较小,避免了高速飞行时的气流扰动,同时上单翼的布局也对提高机动性有所帮助,当然为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可生产性变差。此外,由于机体实在太小,为拦截盟军飞机设计的BV P.213却仅能在机鼻处塞下一门30毫米Mk 108,尽管Mk 108的威力已经不小,但要想打下结实的“空中堡垒”或是“解放者”,还是让人感到火力过于单薄。
与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项目类似,出于简单廉价、尽量不使用稀缺战略物资的目的,BV P.213除机身主体与发动机外,全机很难再找到金属部件了,特别是机翼与尾翼完全由木制材料建造(具体来说是“Formholz”,即薄木片与树脂压制而成的胶合板,这种材料的应用在大战末期的德国航空项目中随处可见)。不过对BV P.213这类高速火箭飞机来说,木制机翼的强度究竟能不能满足高速飞行的要求则另当别论,况且BV P.213机翼的翼型与制造材料均与He 162十分相似——前缘平直,后缘与机身纵轴呈前掠角的大展弦比倒梯形机翼,这种设计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高速条件下气动发散问题,因而对机翼材料的抗扭强度要求更高。1944年12月10日,He 162V1原型机在为纳粹首脑表演低空高速通场时,就由于出现了气动发散问题再加上黏合剂腐蚀木制材料,导致右副翼的表面胶合板被气流撕裂,副翼脱落,飞机坠毁的惨剧。如果BV P.213能制造出来,可能也免不了这悲惨一幕的重演。BV P.213另有一点显得比Ju EF126较为“完备”的地方在于,BV P.213安装有完整的可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260×85)向后折叠90°收入机鼻,主起落架(500×180)则向前收入进气道下方的起落架舱内。但让人感到滑稽的是,因为全机没有任何电气设备,所以发电机在BV P.213上自然难觅踪影,这样一来如何驱动起落架的收放就成了大问题,好在布洛姆·福斯公司的工程师们艺高人胆大,愣是在座椅下方塞了一个小型的空气高压气瓶,用作起落架收放机构的动力,不过估计飞行员对此不会喜欢——背后靠着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大油箱已经够受了,现在还要在屁股下面安一个空气高压气瓶。考虑到气瓶的容量毕竟有限,为了保险,BV P.213在机舱内还为飞行员准备了手摇式起落架收放装置,十分类似于波利卡波夫在I-16上设计的那种。抛开细节不谈,这样的起落架至少也比滑橇强。然而这一点却在1944年末的RLM眼中成了缺点——与Ju EF126那简单的滑橇相比,BV P.213的起落架设计无疑将进一步增加制造成本与生产工时。更何况,此时的德国空军恐怕也没有几条完整的跑道可供BV P.213进行常规起降了。由于没能证明具有大幅超出福克·沃尔夫公司新机Ta 152的性能,而在性价比上又远不如Ju EF126那般“实惠”,所以BV P.213是在正式投标“微型战斗机”Spec的三个方案中最先出局的一个。
“百眼巨人”As 104冲压喷气式发动机结构示意图(说到菲瑟勒Fi 103,就不能不提其同样大名鼎鼎的发动机——“百眼巨人”As 104冲压喷气式发动机。早在1928年,德国人保罗·施密特就开始研究冲压喷气式发动机。当然那时候的冲压发动机技术水平很低,不仅寿命短,而且震动大,在飞机上是无法使用的。到了1934年,梅塞施密特和G·马德林一起提出了用这种发动机作为“飞行炸弹”的方案,而且于1939年做出了样机,只因当时达不到空军的要求(如射程达到80千米以上),加上精度和成本等原因,而未引起重视,被搁置在了一边。不过随着战局的变化,尽管德国的冲压喷气式发动机技术仍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但随着“飞行炸弹”V-1终于被RLM所接受,更由于V-1火箭的部分成功,As 104这种寿命极短的冲压喷气式发动机(毕竟是为火箭设计的,所以As 104事实上是一次性的,寿命短不说,噪声与震动极大,估计装As 104的有人驾驶飞机飞不了几次,就会散架,或者飞行员在那之前精神先崩溃掉)居然在德国空军的心目中与日俱增,戈林仿佛看到了救命稻草,将As 104强塞给所有的飞机公司……)
布洛姆·福斯BV P.213两视图及主要数据(尽管很多资料中并没有提及,但考虑到冲压喷气式发动机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才能正常工作,所以BV P.213很可能要先在地面弹射器或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帮助下升空,然后才能依靠As 104进行自主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