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叛楚投晋

但向郑国直接要是不可能的。公元前586年夏,许灵公带了一大把财物去见楚国,向楚共王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诉苦,同时说了很多郑国的坏话。

“大王呐,那个郑伯,根本没把大王您放在眼里,您得教训教训他啊。”许灵公要表达的是类似这样的话。

当然,许灵公的功课做得很足,因为他向当时的楚国令尹公子婴齐送上了一大笔贿赂。

楚共王当时还是少年,大权基本被令尹公子婴齐掌握。

公子婴齐皱了皱眉,这事确实不好办,因为郑国是盟友,而许国毕竟是郑国的附庸。

从某种道理上讲,这是郑国的家事。按理,楚国不应干涉郑国内政。

但郑国也不应该强行将人家的地盘划入自己的领地啊,这么一来,许国基本就废了。

与去年时候不同的是,去年两国发生矛盾时,是因为郑国与许国之间的许田。

这块许田确实是郑许两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楚国尚可以说这是你许国与郑国之间的家事,毕竟你许国是郑国的附庸。

但现在是郑国报复许国有些过头了,许国是不对,不应该袭击郑军。但郑军要报复,你打许国一顿也就算了,不能把人家打残了。

郑国借势侵入许国国内,将确定是属于许国的领土给划走了,这确实有些过分。

收受了许国贿赂的公子婴齐对楚共王道:“大王,许国确实可怜。再说,许国一心要投靠大楚。于情于理,大王应该调停一下两国矛盾。”

楚共王本不想管郑国与许国的事,但听公子婴齐这样一说,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楚国通知郑国:许国人来告状,这样吧,你们派出代表团,来辩一辩吧。谁有理,楚国便支持谁。

郑悼公派出了弟弟公子睔和大夫皇戌,作为被告方郑国代表。许国的许灵公亲自担任原告,楚共王当法官,一场春秋时期的法庭辩论便开始了。

其实,这场辩论一开始便已经注定郑国是要失败了。原因很简单,楚国不希望许国残废,一个完整的许国符合楚国国家利益。

而且,许国已经做足了功课,尤其是主动向楚国说明事情前因后果。

关键中的关键,是公子婴齐趁楚共王年幼,把一件本不该管的事管起来了。

而且,公子婴齐还收受了许国的贿赂。

这是楚共王执政的一次严重失误,法庭辩论的结果,是许国胜了,郑国不应该强占许国的国土。

既然是郑国输了,付出的代价便是楚国扣留了公子睔和皇戍。

消息传到郑国,郑悼公怒了:先君一直说跟着你楚国不会错,但现在看来,跟着你楚国是大错特错了。

既然如此,那寡人还跟你混个毛线?!

郑悼公是一个血性汉子,当然也并非是冲动派人物。他首先得救回公子睔和皇戌,具体办法也很简单:贿赂。

贿赂对象是楚国令尹公子婴齐,公子婴齐看着郑国这厚厚一大笔贿赂,大手一挥:“扣留两位,也只是大王作个样子给许国人看看罢了,回去吧回去吧。”

公子婴齐说服楚共王放了公子睔和皇戌回国。但是,楚国哪里会想到,因为郑国与许国之间的这个矛盾,最终是引火烧到了楚国自己身上!

两人一回国,郑悼公立即派公子偃出使晋国,向晋国表示了愿与晋请和的意愿。

是的,你楚国老大哥这次做大哥不会做,明明许国挑衅在先,许田又明明是郑国地盘,你居然还要判寡人错了?

晋国国君晋景公大喜过望,敢情是天上掉馅饼了?

这个郑国号称打不死压不扁的小强,晋国动了那么多脑筋都没感化郑国,出动了那么多大兵没威服郑国,现在郑国自己居然送上门来表示归顺了!

那还不快点办理相关手续?

公元前586年8月,郑国与晋国签订盟约,郑国公开宣布脱离楚国阵营,加入晋国集团。

楚共王很郁闷,他怎么也没想到郑国居然这么有个性。楚共王非常后悔,失去了郑国,比失去十个许国都要心疼。

郑悼公貌似是铁定了心跟着晋国了,公元前586年冬天,晋国召集齐、宋、卫、郑、曹、邾、杞国等七国国君在郑国的虫牢举行了会盟。

这次会盟虽然是由晋国主持的,但主办方却是郑国。而且,到会的都是列国诸侯国君,规格相当高。会议的实质性内容,就是热烈欢迎郑国荣归中原诸侯联盟大家庭!

楚共王看着这一幕,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想当年,先君庄王为了收服郑国,花费了多少心机,好不容易让郑国跟定了楚国。但就一次处理国际事务的不公平,就让楚国失去了郑国。

但更让他低落的是,郑悼公将对晋国的忠心演绎至了极点。

公元前585年春天,郑悼公为答谢去年的虫牢之盟,带着公子偃专程赴晋国朝见晋景公。

晋景公那个高兴啊,他给出了接待诸侯的最高礼仪来接待郑悼公,特地为郑悼公举行了授玉仪式。

授玉,是指主人向尊贵的客人赠送一块特殊的玉。

玉在春秋时期是一种奢侈品,普通老百姓是不能拥有的,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而赠送玉佩、玉璧、玉圭等,则是很重的礼物了。

赠玉是有讲究的。春秋时期,各国的朝堂都建有东楹和西楹,即在朝堂东边和西边各立一根大柱,叫楹。

两楹之间的空地叫作中堂,所以中堂以后也指朝中的大堂,意指执掌朝政的重臣,到了后来干脆便有了中堂这个尊称。如清朝时,和绅和中堂,李鸿章李中堂等。

举行授玉仪式的时候,主人从东厢进入中堂,客人从西厢进入中堂。如果宾主身份相当,如双方都是诸侯,则大家都径直都走到中堂,站在两楹正中的位置,客人接受主人赠送的玉。

但如果客人是诸侯国的卿大夫级别的人物,那应该在仪式开始时,要稍微走得快一点,而且要比主人多走两步,直至中堂偏东一点的位置接受主人的授玉,这是表示对主人的恭敬。

晋景公和郑悼公都是一国之君,地位相当,本来大家在两楹正中之间便可以完成授玉仪式了。但郑悼公却把自己当成了地位比晋景公低一级的人,他按照低级别的礼仪完成了这次授玉仪式,这令晋景公非常感慨。

看来,郑国铁定了心要与晋国一起闯荡江湖了,这让晋国人很高兴。

但楚国人听说这事后,已经不是高兴不高兴的问题了。

年轻的楚共王终于火大了:想当年,你郑国人跟咱楚国人时,也不见得你对楚国有如此恭敬。现在你到晋国去表演这一出戏给咱大楚看,是活得不耐烦了么?

既然选择了晋国,那便要死心塌地。郑悼公心想。

谁不想多活几年?郑国不但要坚强地活下去,而且要站着活下去。郑国,永远是令人尊敬的中原诸侯。

只是可惜,郑国在历代国君的领导下,确实艰难生存着。更离奇的是郑悼公本人,却是再也不能活下去了。

公元前585年,在位仅仅两年、甚至都没来得及确定世子的郑悼公突发疾病而薨。

郑悼公的弟弟公子睔被拥立为郑国国君,这便是郑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