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装到牙齿的晋帝国主义面前,郑文公一边指挥军民死守城池,一边问朝臣该怎么办。
有人推荐道:“主公,请大夫烛之武出山吧,他是我们郑国有名的贤才,他应该会有办法。”
烛之武是郑国烛地一位叫武的人,他是郑国的三朝之臣,而且终生只任一个官职:圉正。
圉正,就是当时负责养马的,也就是孙悟空到了天庭后玉帝封的那个弼马温职位。他其实是一位智者,但在郑国可谓是怀才不遇。
郑文公派人去请烛之武。烛之武当时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可谓是风烛残年了,再加上养了一辈子的马,年青时那份报国热情,早就被因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所泯灭得差不多了。
在国君面前,烛之武叹了口气道:“主公,臣都老了,年轻时臣就只配养养马,哪里入得了主公的法眼?现在年老昏花,更是不配为主公出谋划策了。”
郑文公一听便脸红了,尴尬道:“爱卿这样的大才,居然被埋没在马圈里,这是寡人的过错。寡人知道自己错了,如今国家有难,您老无论如何也得出山了。”
烛之武嘟囔着没有马上答应。郑文公急道:“您看,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被敌人团团围住,眼看要亡国了。可怜郑国的百姓啊,郑国被灭,您自己还有您的家人后代同样不能幸免啊。”
烛之武叹了口气道:“好吧,那老臣就走一遭吧。”
走是没法走了,因为城池已被团团包围。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一带,秦军驻扎在氾南一带,先头部队围着都城新郑。烛之武坐在一个吊篮上,令人从城墙上偷偷吊下城来。
别看烛之武年已古稀,但耳聪目明,毕竟养马不是白养的,他早就有了对策!
下了城后,烛之武立即往氾南方向进发,那正是秦军主力扎营方向。他对盘问的秦兵讲,自己是郑国的使者,有要事面见秦伯。
当时秦军的统帅是秦穆公本人。这是一个爱才如命的明君,以后我们会专门讲他四处搜寻重用人才的事迹。他听说有郑国使者来见,非常惊讶,认为此人有胆识,便接见了烛之武。
烛之武开门见山:“秦伯啊,现在敝国被贵国和晋国联军围攻,迟早是要灭亡的。但敝国被灭,对贵国有什么好处呢?”
秦穆公心中一动:对啊,有什么好处呢?
烛之武接着说:“敝国被灭,贵国能够分到土地吗?外臣看是分不到的吧,晋国与贵国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将远离贵国的土地分一块给贵国吧。于是,敝国被灭,国土被晋国吞并,那岂不是令晋国更加强大?”
秦穆公恍然大悟:对啊,别看现在我们秦国与晋国关系好如蜜糖一样,但国与国之间,哪有永恒的朋友?
于是,秦穆公问烛之武:“先生说得有道理,但如果保全了贵国,对寡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烛之武知道效果已达到,便接着道:“敝国这样的小国,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如果贵国看得起敝国,那敝国就完全听命于贵国。以后,贵国需要在东方的土地上来往,那至少敝国是一定会好好接待的。”
什么意思?就是烛之武向秦穆公许诺:保留郑国,让郑国成为你们秦国的小弟,让你们秦国在我们郑国建设军事基地。这样,秦国以后要东进中原,便有了郑国这一块飞地作为东方的根据地。
这正是秦穆公所需要的秦国利益!秦穆公本就是雄才大略的人,是后来也成就了霸主荣耀的春秋诸侯。
烛之武又烧了一把火,对秦穆公道:“不瞒秦伯,其实在中原各国的眼里,只知道一直以来是贵国对晋国有恩,但从未见晋国对贵国有什么回报。
如以前晋国答应给贵国城池,但贵国得到了这些城池了吗?晋国有难时,贵国大力帮助钱粮。但贵国有难时,晋国非但不资助,反而出兵侵略。这种忘恩负义的国家,希望秦伯您一定要当心啊。”
这些事当然都是秦穆公的心头之痛,烛之武的一番话,使他又想起了所谓秦晋之好这些年来,的确只有晋国要求秦国尽义务,而好处都被晋国得了。如当年勤王,自己秦国都出兵了,结果听了晋国的哄,无功而返,最后晋国却名利双收。
与楚国开战,自己也是出兵出力,但最终全天下只认了一个晋国。晋国承诺过的割让城池给秦国,也是迟迟不见到位。
现在,如果郑国被灭了,明摆着是晋国又吞并了一大块土地,而秦国又只能喝西北风。
秦穆公终于被说动了,他当即作出了决定:不能再跟在晋国屁股后面折腾了,咱老秦人,也得有自己的理想目标,闯荡江湖,必须以强国为理想。
秦穆公立即派人与郑文公订立了同盟,然后在不向晋文公通报的情况下,直接撤兵!
当然,既然与郑国结了盟,那现在郑国有难,秦国当然得帮。于是,秦穆公派了三员大将杞子、逄孙、杨孙帮郑国守卫都城,自己率军回国。
由于烛之武智退秦师,还导致了另外一个后果,那就是所谓的秦晋之好,在强大的国家利益面前已经不堪一击了。
后来秦晋交恶,也正是因为这支留守在郑国的部队引燃了秦晋崤谷之战的导火线,让伟大的秦穆公第一次尝到了与中原霸主晋国交锋的惨败之痛。
从此,晋国便成了秦国东扩的最大屏障,一代一代的秦君便以打败强大的三晋为目标,励精图治,永不驻步,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实现了统一大业。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记住这个叫烛之武的郑国牛人!
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穆公。而此前,他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并不辱使命。
《左传》专门记载了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虽然只记载了寥寥数笔关于烛之武的这段说词,但已足见其忠、义、智、勇。故有人诗赞烛之武道:“危难之时挺身行,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师留美名。”
秦军退兵了,这下惹毛了晋国,连老成的狐偃也发了大火,他建议晋文公立即教训秦国。
晋文公虽然恼怒,但仔细想来,确实是自己对郑国太过分了。郑国再无赖,也算是服了晋国的。如果真要吞并了郑国,恐怕天下人不服。估计秦伯也是这么考虑的,所以来个不辞而别。
如果自己借着城濮之战余威对秦国发动进攻,不要说秦国也是西方军事强国,那边楚国动起来,再加上郑国,然后是卫国、曹国甚至鲁国也来个选边站队,那晋国极可能陷入被动。
所以,晋文公最后是忍了。而且,由于秦国的驻军,郑国都城一时也难以攻下。
但就这样撤兵也太没有面子了,晋文公命令分兵再围郑国。不在此次出兵中得到一点符合晋国国家利益的东西,晋文公是不会撤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