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呵护云端的孩子:一位心理医生给中国家庭的网络使用指南
- 银子
- 1378字
- 2022-02-22 18:27:4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虽说当前涌现出电子成瘾的新特点,但当我带领父母们静下心来,我们还是能看出这种家庭的困境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可以追根溯源的。这一点和从前的成瘾模式相同。多数人成瘾问题的根源,需要去青春期之前寻找,但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需要为孩子出现的问题背所有的“锅”。
原生家庭理论的流行,似乎揭开了大家从前不知道的一个集体秘密,很多心理学文章都无意间令人们在脑海中建构出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原生家庭模型。这一模型对照于现实生活中时,就会显得现实中的原生家庭是那么糟糕,父母有那么多缺点和问题,令人感到童年缺失了那么多关爱,无形中提升了人们对于“完美父母”的期望。
我也在自己的另一本书《爱养》里阐述过原生家庭的影响,但我更多地引导读者在觉察后采取复原力行动,而不是停留在原地思考自己曾经有多受伤。其实,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模型,所谓理想的父母好像应该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这种对完美“人设”的期待,就让人们形成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对于父母的高标准要求,同时导致正在做父母的人,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无所适从。
互联网的发展,让这样的理论成为年轻人心中共同的期待投射。其实,只要你回忆童年生活,你总能发现不尽如人意的片段。通常来说,不少人的回忆应该没那么幸福,也没那么糟糕,但是在这样的共同投射下,“我应得”的边界就会被拓宽,幸福童年的筹码就会更高。
有时候,过度关注心理学反而会令自己的问题越来越糟糕。如果你心情不好或事情不顺利的时候,就拿着心灵鸡汤文,往自己身上套,对比着自己从前的日子,仔细寻找伤痕,告诉自己在哪些方面有过创伤,把自己放入一个框架里,开始努力去寻找疗愈,似乎要为不顺利的现实生活找到一种解释,这反而成为一种枷锁,或者带来逃避。因为你根本无法从一个整体、系统、专业的视角来看待自身,一旦出现了症状,你就认定是出于自己从文章里看到的原因。
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反而加剧并制造了很多人们的创伤,还让你想尽办法为自己处理创伤去努力,其实,真正的创伤有可能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流逝了,何须再上纲上线?那是一种倒退。活在过去的人,行事时总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受过什么苦,有过什么创伤,上过什么当,受过什么骗。彼岸不在别处,就在脚下,尤其对成年人来说,“复原力”是个很有建设性的伴随个人成长的能力,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发现,不断复原,不断创造,不断重获新生。
为人父母需要我们面对自己的弱点和局限性,孩子并不需要一对十全十美、无可指摘的父母,他们需要的是父母不断努力地完善自己。
难道父母要成为神吗?那为何还有神这一说?
父母可以去学习,去了解,但大可不必刻意迎合什么高端的教育理论,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无须刻意让自己压制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普通人就是人,不是圣人,我们生活的地球也不是一片圣地净土,大家热热闹闹地活着,一家人总会有欢笑泪水,会有打打骂骂、吵吵闹闹的时候,但无论怎么都是“相爱相杀”。生活中必然会有情绪,但也有理性,只要将负面情绪控制在一定程度下,一定时间内,只要你自己做事不亏心,夫妻关系正常稳定又都为孩子着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没那么容易被摧残。
凡事都有度,完美的童年有时反而会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作为父母,我们都很想做对的事。但是,什么才是“对”的呢?这没有标准,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所有极端的言谈和行为,都会带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