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作家说过,人间至味是清欢,以前总觉得时光匆匆,如今到了一定的年纪,好像愈发觉得当下过得很慢,也许是某个清闲的午后,也许是某个下雨的傍晚,一个人总免不了感到一丝落寞,也许是到了秋冬季的缘故吧!好像心情也被未下的雪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雾,却也难以看得清晰。
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在迷茫中度过的,很多时候外界得声音太多你就难以听见自己的声音了,总是有很多人给你建议,告诫你少走一些弯路,但其实,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很多事似乎是难以避开的,或者说,在你想要逃避什么的时候,就已经在经历下一个困难了。有时候人的成长跟一棵树的生长何尝不相似呢!从种子发芽开始,不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是开始具有全局观的呢,对于我个人而言大概是20岁左右,我们也时常会怀念小时候的时光,那时候什么也没有,但什么都有,充足而快乐,我想大概是不用为未来而焦虑,或者说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不会去思考那些,活在当下也许是一种快乐吧!之前一位老师说过,人生就是如此,也许我们最该考虑的是快乐健康的活着,允许一些事情发生,面对困难坦然处之,除生死,无大事,年轻人也许尚未经历过,很多难以理解,但其实仔细观察,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也变成无聊的大人了呢!
细细微微的时光
人总是会在特定的季节或者时间有一些灵感,之前有一个人说过他在等一个时间的到来,后来他等到了,如今那个时间已经过了,事情已然向前发展了。也许很多都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吧!大学时期这个知识学了不下三遍,后面愈发能理解其内涵所在。如今的我总在等一个时刻的到来,也许是几年后的自己,也许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期待以后有好的改变,或者是对八卦大师的预言急于要一个见证。
也许是受人生导师的启蒙,很早开始就喜欢文学了,经常看一些书籍,目前而言大多数是外国的小说居多,也有好友说我看的书都是偏哲学方面的,本人对哲学什么的见解较浅,对什么类别的书籍倒是没有很明确的区分,现在喜欢的作家大都是阿贝尔加缪、博尔赫斯、余华等,还有外国作家写的书籍,比如最近阅读的《世界尽头的咖啡馆》,重读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等,就对我有了更深的感触,有时候我们总限制于很多,或者是很多枷锁困住了我们,但真正困住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也尚未想明白,大概源动力都来源于自己吧!比如《挪威的森林》中说的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他始终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人的年纪在增长,心似乎也在一层层的变得尘封起来,逐渐覆盖上了一层层厚重的灰尘,这是岁月,是经历所赋予的,每个人都会有,我也不例外,不知道从何时起,身上的枷锁逐渐就多了起来,经常会做些稀奇古怪的梦,或是眸然不止所措,解决事情不知该如何行径,或者说是较为犹豫不决,这时候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算是一个心理暗示,一件事在确保它是好的前提下,不要犹豫两次,容错率只有一次,在第二次就要付诸行动了,我们总是被各种东西困着,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尚未不能辞职,也不知道在为什么而坚持着,大概是为了那两三两金钱名利,有时候虽然我们获得了自己所期待的结果,但是过程并不开心,比如你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下班之后就要花费很大的成本去逃避这种生活,也许是无节制的购物,或者是日渐丧失管理的身材,都是在这同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斗争,也许是一种淡淡的慰藉。
以前总想着之后能够有大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现在也这么想,只是当时忙着赶路,忘却了沿途的风景,有时候很奇怪,就像是电视剧里所演的一样,生活也是如此这般的和我们开着玩笑,我总以为那些值得在意的是能够改变我人生的节点,那些决定命运的大事,实际上,很多事,都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完成的,比如一场考试,一个宝贵的机遇都是如此。今天午后在图书馆外看见了慵懒调皮的小猫,在惬意的晒着太阳,还有那路上匆忙的行人,大家好像都有自己的轨迹,不曾有交织,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念旧的人,习惯真是一个难以改变的东西,习惯性的走进了平时爱吃的拉面馆,走进了经常光顾的那家打印社,即使并不顺路,离住处也并不近,我总是会留够充足的时间悠哉游哉的完成自己的计划,大概是强迫症加习惯的缘故吧!也是跟打印店里阿姨的寒暄问候,有不懂的可以耐心解答,说我今日穿的棉袄好看等等,我就在想,我们总说要在进入社会之前充实自己,好像一个不断学习的机器,不断完善自我,变成了规模化复制的人,变成社会要求的人,但有时候驻足思索,是否忘记了沿途的风景,是否丢失了自我,也许有时候来自外界的善意亦是很多,它并非像是中彩票一般砸中你的心怀,而是如春日微微细雨般沁入你的心脾,短暂清扫尘世中的那一抹灰尘,在忙碌的日子里得到一丝慰藉,内心获得一份宁静,人生大概就是平淡处之,坦然面对,强大的也许不只是外在的物质形象,更值得去珍视和探索的,是内心的丰腴与宁静,是面对变化的坦然,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是喜爱的事,总是非常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