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一位中学的心理咨询教师。在校园里,我既是最贴近孩子的大人,是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咨询的对象,也是他们的老师,这一双重身份让我想要打开他们的心房并不容易,而且觉得越来越难。

在学校被许多孩子围绕,同时也养育着两个孩子的我领悟到一件事:心理咨询师和父母、农民所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像。心理咨询师就如同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的第二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对他们进行再教育的角色,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和农民施肥、播种、等待种子发芽、给予嫩芽适当照顾一样,心理咨询师倾听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的心声,在他们心中种下充满希望与温暖的种子,然后一边默默地关心他们,一边呵护他们心中的种子冒出嫩芽、慢慢健康成长。无论是心理咨询师、父母还是农民,他们对孩子都拥有足够的耐心,并愿意全心全意地付出。

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耐心地倾听并察觉孩子的心声并不容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只要稍微感觉不对劲儿,就会立刻紧闭双唇。父母只有诚恳地对待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关心是发自内心时,他们才有可能打开心房。也只有当父母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并懂得欣赏他们的优点时,彼此才能展开对话。当然,我也常常因为孩子所筑起的又高又坚固的心墙,而无法与他们展开交流。

等待也是很困难的。每当经过几次心理咨询,孩子一点儿变化也没有时,我总会忍不住怀疑自己:“我所做的努力到底有没有用?我是不是真的做对了?这种状况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孩子会不会变得更刁钻?我会不会错失孩子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在等待的过程中,我时常因为这些问题而感到不安。虽然知道怀抱希望并坚定地等待很重要,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其实,父母不用费尽心思给孩子什么特别的东西,一直陪伴在他们身边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需要时,父母给的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虽然道理简单,但还是有很多父母经常因为孩子自身的一些问题或与孩子的关系问题感到焦虑,并为此制订了一堆目标或计划,却不去关心孩子本身。在我看来,如果不能结合孩子的成长,或是不考虑孩子真正的需求,父母制订的这些目标或计划只会惨遭拒绝,最后只能一边后悔,一边下定决心不再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待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应先确认孩子是否被尊重、被体谅、被爱,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关心和爱孩子。这样做父母才不会很快就感到失望,孩子也不用因为过分担心辜负父母的期待而产生负罪感。只有当彼此能够更舒服自在地相处时,双方才能建立和谐的关系。

我在学校担任教师已经十几年了,虽然每天都在接触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但和所有的父母一样,与他们相处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他们能够珍惜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睡懒觉、玩游戏机、打网络游戏,或是社交网站上;苦口婆心地劝说,往往被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直接拒绝。父母说一百句也比不上朋友说一句,他们很重视朋友,只想和朋友待在一起。我也担心那个曾被自己抱在怀中的温柔的孩子离我远去。不过最令我担心与郁闷的是,无法轻易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实,无论青春期以哪种面貌展现出来,都只是孩子成长的印迹。请一定要记住:那个曾经被父母抱在怀里的孩子正在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成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难免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但就像打预防针一样,身体可能会出现发烧等不适症状,却最终会生成免疫力,从而让他们更加健康地迈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没有人是完美的,父母也会犯错。有时候因为担心犯错而不敢尝试去改变,只能饱受现状的折磨;有时候也想寻求适当的帮助,遇到好方法也愿意去尝试……父母们应该都有着相同的心情吧。如果通过彼此分享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的经验,可以促进父母们互相学习的话,那么,我拥有的经验或许能够给父母们提供一些帮助。带着这样的想法,这本书诞生了。

本书讲述的是我与孩子们在学校所经历的故事,也是最近校园里实际发生的问题,是以青春期的心理、行为特征为基础所撰写的。希望这本书能帮助父母去理解孩子,并养育出更有幸福感、更健康的孩子。同时也希望父母们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固定的原理或公式去对待他们。最后,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通往孩子心房的桥梁。

我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认为自己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并有能力把温暖分享给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