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炳铨的话虽然说得周全,可在皇帝面前啥也不是:“你是说,你们整个工部抵不上一个永安公?那不如让永安公来做工部尚书好了!”
温炳铨伸手在额头上擦了擦,做出诚惶诚恐的姿态,心中却不甚在意——您都把永安公弄到流配之地了,可能让她掌实权、担实职?!
不过是放放嘴炮,自我解嘲罢了。
可惜,温炳铨做出的诚惶诚恐姿态,马上就被落实,变成真的惶恐——御书房外间,还在等待的胡恒秋正问道:“李侍郎可是有急事?”
工部右侍郎李进在外间等候,面带急色,很是明显:“胡大人也在?是黄侍郎的信到了,我怕尚书大人着急,赶着送来。”
李进就等着黄照贤这个左侍郎铩羽而归呢,如今有信来,他比尚书大人都着急知道内情。
所以直接把信送到御书房,让书信内容曝光,免得尚书大人有什么应对之举,自己不能第一时间知道。
只等着上官给分配任务,太被动了。
只要黄照贤那边没有进展,自己又在此处候着,当着皇上的面,温大人还不得马上让自己去接手与永安公接洽的任务?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假,但是有准备的人也可以自己创造机会嘛!
皇帝把李进宣进御书房,温炳铨自然是等着皇帝看完信再接过来自己看。
信上内容不出皇帝意外,因为几天前楚清的信中就说明白了:合作,加盟。
黄侍郎并不能白得楚清的技艺,花钱也买不到,除非让朝廷楚清开个书坊,楚清会让他们在书坊里跟着学习,这叫“自愿加盟”。
占便宜占到皇帝头上,楚清还是自己写信告诉皇帝的,这一比,就看出黄照贤的不足了。
他都不敢把与楚清相谈的原话写上,还尽量委婉呢。
让朝廷给楚清开书坊,真正占朝廷便宜的地方在于,以后楚清可以轻易得到书籍刊印、和发行资格。
大宣负责籍刊印发行的出版社,有三种:国子监、公使库、民间书坊。
国子监,作为“皇家出版社”,出版物包括科举材、考试试卷,还有就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书籍以及史书、医书等。
制定出版物的最高决策者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可以确定选题,并担任总编辑。
公使库,是地方政府管理公务经费的机构,并非专业出版社,但他们有资格,他们出版书籍是为了赚外快。
民间书坊,其主人多是手工业主,以雇佣劳动制度来管理工人,将生产与销售一体化。
他们所出版发行的书籍内容范围非常广,除了经史子集,这些还有许多民间流行书籍。
就是说正经书和闲书都有。
但是。
什么事儿一旦有了“但是”,才能显得与众不同。
民间书坊若想出版发行刊物,必须经过专门机构审查,就是说,他们要通过本地州府官员审核过,才予以刊印和发行。
这么做,一是为了杜绝非法出版物,二则是保护版权、严防盗版。
所以说,同样是大宣的商人,干文化产业的商人总是高其他行业商人一等。
不是因为他们有学问,而是他们需要经常与政府官员打交道,认识的官员多,并且名义高尚。
楚清让朝廷加盟她的书坊,就等于间接取得全部书籍的发行资格,她甚至有资格发行国子监刊发的书籍。
同时楚家在各地的书坊刊印书籍时,也无需经过当地官府审核,因为人家已经在朝廷都挂了号,朝廷让印,你敢不让?
别说不用给当地官府行贿,没准儿官府还要行贿楚家书坊呢。
用彩色印刷的技术,换取一个书坊是小便宜,在京都开多少书坊楚家也开得起,咱家不差钱儿。
但取得更大的发行资格,才是真正目的。
楚清要把小宝打造成读书人中的“无冕之王”,接下来她会把经过小宝修改的儿童读物绘本、已经为成年人扫盲的《生活常用字》,以小宝的名义进行刊印发行。
人活一世,总得留个印迹,楚清想让儿子,在这个世界受人崇拜!
所以,她需要教育类书籍的出版资格,要绝对资格,不容置疑的资格,那就必须是国家级出版资格。
工部尚书温炳铨看过信后,转手递给右侍郎李进。
李进一看,瞬间浑身热血翻腾——黄照贤去了等于白去,啥也没干成,就这条件谁能答应?他李进的机会,来了!
可皇帝却未置一词。
就连温尚书请皇帝做出明示,皇帝也只说了句:“朕知了,此事先放一放。”
黄照贤给工部去的信,自然没有楚清的加急信快,皇帝几天前就知道内容了,故而今日见到黄照贤的信,并没有多大反应。
更没有觉得黄照贤无能。
若没有楚清那封信,以今天皇帝的忧心,和温炳铨汇报的所谓“进展”,皇帝可能一腔怒火都发在黄照贤头上,停职自省或贬官降职都有可能。
但楚清提前给皇帝去信,就是为了给黄照贤脱责。
楚清不想再让皇帝白占便宜是必须的,但也不想让黄照贤背锅,毕竟那是黄忠的儿子,也没有得罪自己。
就算得罪自己,她也依然会照拂一二。
不冲别人,就冲黄老爷子的面子。
于是,李进一万句自荐的话,就生生憋在肚子里,憋得他脸色宛如便秘。
这件事皇帝确实不甚着急,因为有让他更为焦虑的事情,因此才把工部尚书留下。
各地奏报都有说楚家商队沿途剿匪之事,而且每次剿匪,不是手雷就是炮,轰轰烈烈真热闹。
这是最让皇帝心慌的。
如果楚清用火炮开路,沿途收编山匪呢?然后再裹挟吃不起饭的百姓呢?
就凭每个州府守备军那万八千人,就算大府、有几万守备军,能控制住全府数十万百姓?
这种实力,有哪个皇帝不忌讳?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打呼噜!
楚清信里也提过朝廷可以租用她的炮剿匪,但也只是一说而已,皇帝能信?
你楚清若真忠君爱国,因何不把你的火炮献给朝廷?
所以他才急着把工部尚书叫来,询问工部对火器的研究有何进展。
嗯,听到了,进展有没?有,但约等于无。
若楚清知道皇帝心中所想,必得叹上一句:皇帝还是太贪心了。
火炮明火点燃发射,这在楚清那个世界也是经历了五六百年才过渡到撞击式发射,又过了一百年才出现击发药,以及撞针击发的点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