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那是朕的钱!”

戚知州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男人对于能说、敢说、说得到位的女性,总是潜意识里认为她们“攻击性”太强,心中是极为排斥的,并且把这种排斥洗脑给整个社会的女性,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

说穿了不过是要保证自己在社会上的话语权而已。

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包括楚清所在的世界也是如此,只是表现相对隐蔽。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被这种观念影响,会很耽误事。

戚知州接到楚清的信后很不以为然。

尽管那信已经是经过黄忠给“加工”过的,措辞很是柔和,但依然让他感到“牝鸡司晨”。

尤其楚清是什么官员?管哪一摊的?凭什么干涉自己作为一个直隶州领导人的工作范围?

所以他并没有对楚清信中的内容采取任何做法,反而是在后来皇帝的旨意下达后才有动作。

这就比兴汤县和槐安县慢了不止一大步。

这两个县接到信后就由知县亲自下田,带领农户们翻土刈草,虽说这时候已经播种完了,但是依然小心地能翻多少就算多少。

而这里还有一点,当初楚清家的小子们冬季翻土的行为,带动了五棵树村及周围几个村子,他们也这样做。

知县徐光泽知道后,就把这个方法进行全县推广,并且不吝啬地告诉了槐安县的尤知县。

冬季翻土,对于北方来说是很大的劳动量,冻土,一天也翻不了多少地。

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在春夏季受到的虫害最轻。

而养殖鸡鸭期间,两位知县亲自下田监督指导,带动全县农户再一次翻土,又排除掉不少虫卵。

再加上有赊来的鸡鸭,虽说有些费粮食,但是这个月份山上已经有很多适合家禽吃的野菜,也不是很难。

到蝗蝻孵化出来时,多数鸡鸭已经一个半月大,足够去吃跳不高、飞不起的蝗蝻,又消灭了不少虫害。

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戚知州自然不会上报,但是密侦司理事处会呀,再结合新伦州的灾害情况,对比其他地方,差距就很明显。

于是楚清受到“集火”就是源于此:把别人比没了。

就你行,别人都不行?犯众怒了。

就如同速滑比赛,人家合伙别住你一个人的滑道,再使些拉拽、绊腿的动作,就可以把最有希望夺冠的人拉踩下去。

其实要说戚知州真正错过的,是楚清能够提供“赊欠”这个服务。

鸡苗、鸭苗都是按照铜板计算的,看似没花多少钱,但是义斌府、新伦州、吉州两个县统计下来,那也是流水般的花销,可是戚知州没当回事。

而对于其他地方,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当然,朝堂上也有官员弹劾楚清邀买人心,以钱财笼络地方官员,不然为何只支援几个地方,而不是大范围支援?

“大范围?那是朕的钱!”皇帝在朝会上差点儿就骂人了。

因为被刘聚重新拉回现实,皇帝自然把今日朝会上的气愤也连带想了起来。

“当初朕要你们去调查、去……”皇帝张嘴欲喷,看到刘聚一脸“别提当初,还是说现在咋办吧”的神情,就郁闷地转了话头。

皇帝:“这用教吗?楚清那是自愿、自费提供赊欠,他们不想花钱也行,就不能联系当地富户搞这个?”

刘聚:“皇上,百姓最不喜赊欠,因为他们没有信心还得上,而富户们更不会把钱赊给没有希望还钱的人。”

有钱还不如放高利贷呢。

皇帝怒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朕要你们关注灾情的时候,你们不积极,出了灾情问朕该怎么办?

好,问就问,朕把政令下达下去了,你们执行得如何?

一个个消极怠惰,眼看着蝗虫都要飞起来了,再来问朕该怎么办?

朕要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皇帝的怒火不是没有缘故,当初楚清的工作笔记呈到御案上时,皇帝就已经召集刘尚书讨论了,可惜,当初这个他信任的老臣也没有重视。

待到刘聚自己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后,依然没有带动起整个朝廷的重视。

“唉,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刘聚叹道。

他这话是一语双关,一是说在事情源头的时候没有制止,事情发展大了再想收拾残局就会耗费很大的财力物力。

二是说尸位素餐的官员太多,因为不当家,不必想着柴米贵不贵,反正不是他们掏钱。

刚才刘聚反映的只是一些官员对于抗灾不力而找的借口,皇帝也心知肚明,所以皇帝真正想喷的不是刘聚,只不过现在站在眼前正好是他而已。

李公公站在边上偷眼看着刘聚满脸细密的“龙涎”,很想问问刘大人是不是香的。

皇帝也看到自己吐沫星子喷了刘聚一脸,有些不好意思,扔块帕子给他:“天又不热,怎么出这么多汗?体格也太虚了,没事儿多活动活动吧!”

虽然明知是皇帝给自己找借口,但刘聚还是满心激动地双手接过,口中称谢不已。

对于他这等老臣来说,皇帝赏赐什么值钱东西,都不如这些随手扔过来的小物件来得珍重。

因为这代表的是皇帝的关心,不是亲近的人都没这待遇。

“你回去吧。出去把吏部尚书那老东西给朕找来!甭想朕给他们擦屁股!让吏部考核去,不行就把这些官员全撤了!”皇帝发话。

没等吏部尚书来到,胡恒秋先来了,进门时正好碰到刘聚离开。

看着刘聚仔细小心地折好帕子往怀里揣,都没瞧见自己,胡恒秋嘟哝着:“眼睛花了,鼻子也堵了?”

说着就走进御书房。

见皇帝,胡恒秋比谁都从容,皇子们都不如他。

胡恒秋又是端着盘子来的,在门口时皇帝就闻到隐约的香味,可惜刘聚没看见也没闻到。

“又是蝗虫?”皇帝问。

前几日这小子就端了一盘蝗虫来,还是用面粉和鸡蛋调了糊糊裹着蝗虫炸的,皇帝没看出是什么,就吃了一口,等知道是蝗虫时,都咽进两只虫子入肚了。

这是唯一一个可以带着食物入内的外臣,连李公公都不当他面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