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1卷)
- 赵联飞 赵锋主编
- 8305字
- 2024-11-02 22:17:06
高晓雪. 质性方法研究空间的潜能与挑战——评Heinrich, A. J., Marguin, S., Million, A. & Stollmann, J. (编)《空间研究的质性与视觉方法手册》[M/OL]//赵联飞,赵锋.社会研究方法评论:第1卷.重庆:重庆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22.
质性方法研究空间的潜能与挑战
——评Heinrich, A. J., Marguin, S., Million, A. & Stollmann, J. (编)《空间研究的质性与视觉方法手册》
高晓雪[1]
摘要:《空间研究的质性与视觉研究方法手册》是第一部试图全面地对跨学科化发展的空间研究质性方法进行概述、提供总览的工具书。本书对当下全球语境中应用于一般性空间现象研究的,在不同认识论指导下发展的基本空间理论、研究问题与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本书作者通过剖析关键案例,讨论了20余种质性方法在空间研究应用中呈现的潜力和挑战。本书可贵之处在于:1)它将所指“空间”定位为对社会化形态进行分析的形式概念,而非具体的经验或隐喻性概念;2)它超越纯粹方法论,反思空间研究方法在特定文化和时空中的根植性;3)它引介实践领域的空间分析方法,讨论和反思了质性方法和其他方法在空间研究中的混合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空间;质性研究方法;跨学科混合方法;文化根植性
Abstracts: 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and Visual Research Methods in Spatial Studies pioneers in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qualitative spatial research methods developed across the disciplines. The book has discussed how several foundational spatial theories underpinned by different epistemological premises relate to specific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 in the commonly studied socio-spatial phenomena in global context. Following this, illustrated by key case studies, it discusses on the potentials and challenges imposed by more than 20 qualitative socio-spatial research approaches. The book stands out for 1) it distinguishes “space” as a formal analytical conceptualization from an empirical or a metaphorical notion; 2) it goes beyond the technicality of the spatial research methods, reflects on their rootedness in particular culture and space-time; 3) it bridges analytical methods from practice-oriented fields of space studies with theoretical ones, presents innovative mixed-method applications in socio-spatial research.
Key words: social spac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interdisciplinary mixed-method;rootedness in culture
一、关联主义视角下:社会空间概念化与研究方法化的再思考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地缘政治的巨变,数字化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扩张,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推动了社会和空间秩序的巨变,也引发了学界对空间概念、研究方法的再思考。在德语区的社会学界,空间(Raum)这一基本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空间转向”(spatial turn)范式转换以来,重获多重学术意涵(Läpple,1991; Löw,2018)。空间研究者所建构的一个新的共识是,思考社会变迁不可脱离其空间维度(Löw/Knoblauch,2017, 2020)。学者们迫切感到,他们急需发展一套能够从经验上把握层出不穷、具有高度时效性的空间现象的新方法论分析社会—空间问题的复杂性(Bauret al.,2014)。基于此背景,《空间研究的质性与视觉研究方法手册》共呈现和讨论20余种空间的质性研究方法,是第一部试图全面地对跨学科化发展的方法进行概述,提供总览的工具书。
空间和时间是一般社会的基本结构。因此,空间理论既是理解、解释现代社会的必要背景,也是进一步分析社会发展的工具。杜克海姆(Emil Durkheim)、哈布瓦克斯(Morris Halbwachs)、戈夫曼(Erving Goffman)和舒茨(Alfred Schütz)都试图通过行动、互动或交流等概念来分析、理解空间和物质性要素在构成社会时所起的作用。本书编者认为,尽管许多社会学经典理论已经详尽地讨论了物质对象在空间中的关系、安排,但这些学者仍认为空间概念的重要性远远小于时间或意义。本书认为,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新的关联主义空间理论[2]的视角使学者得以更加深入和系统地关注、分析共时放置的物质元素及其之间的关联性所构成的(社会)空间,探索主体对空间的(社会性)体验。本书作者之一Hubert Knoblauch(2017: 294)曾写道:“有了空间[……]学者自然会回到一个基本社会理论层面,即交往行动(kommunikative Handeln)” 。在德语区社会学界,本书另一作者Martina Löw的“空间社会学(Raumsoziologie)”理论影响非常广泛,她将(社会)空间界定为“社会性物体和社会性身体(人和动物)的关联安排”(2001: 159)。也就是说,空间不再被视为一个被动的、被填满了东西的容器,而是从属于某些“社会物”和“生命体”,并从这些元素被行动者感知、安排的关系中产生。在此理论视野下,学者对任何社会空间形态(如客厅、家庭或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研究,涉及相关主体认为什么是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其在这些要素之间建立了何种意义、关系,并在时间过程中改变的问题。Löw认为,一般来说,空间构成是在主体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2001: 161)。社会空间现象产生于相关主体所实施的特定结构化社会实践。与此同时,空间现象也被实践主体以结构化的方式所感知和认知。因此,社会空间为主体提供了一个外部于自身的、客观化了的实践结构,使主体适应其中,并在其中实施感知和行动。然而,因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通常不能有意识地用话语阐明其空间实践的形态及其意义,这对学者研究社会空间现象来说意味着一件事,即研究人员常常需要投入诠释式的重建工作,以使社会空间构成过程研究对于读者可见。
二、空间研究跨学科、质性方法的讨论与反思
本书作者因此认为,对社会—空间现象的研究迫切需要,也适合跨学科合作。作为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重大基础性合作研究框架所支持的致力于发展空间基本理论的课题组[3]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手册汇编28篇来自不同的学科作者的文章,包含18位子领域有别的社会学家、3位人类学家、2位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者、9位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者、4位地理学家、2位艺术理论家和3位传播学研究专家。有别于既有的涉及社会—空间质性研究方法的手册[4],本手册的首要特点是融入了偏实践类学科的空间研究方法,尤其强调视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第二,这本手册中不仅介绍如何将方法(比如“访谈”)作为技术工具来操作,还反思访谈作为空间研究工具的适应性,评述相关的挑战。此外,本手册摒弃方法手册的经典的结构,即:设计、调查、数据采集、分析、阐释、评估及结果报告。全书五章将来自不同学科的方法进行混合布局,对特定或者综合方法在空间议题上的应用通过“关键例证”加以呈现和讨论。第一章题为探索空间(Raum Erforschen),总体讨论质性空间研究的方法大类,及与其关联的空间基本理论。第二章至五章分别题为,言说与讲述(Spreschen & Erzählen),观察与体验(Beobachtung & Erleben),描绘与视觉化(Zeichnen& Visualisieren),阅读与接受(Lesen & Rezipieren)。 因数据采集、分析和呈现在空间研究的综合性方法,诸如制图(mapping)中是反复交织的,故这种结构对于讨论和反思具有明显优势。
(一)探索空间
本书第一章首先呈现了两篇对空间研究中的社会理论定位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章。Martina Löw在与两位编者对谈中,探讨了在空间现象研究中,社会性理论、不同认识论指导下发展的基本空间理论和研究问题、方法之间的一般性关系。她写道,不同于美国的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领域,在德语区的社会学界,社会化理论(Sozialtheorie)和社会理论(Gesellschaftstheorie)被加以区分,代表社会科学理论化的两个分支方向。“社会化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形成的可能条件,目标在于发展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而“社会理论”则侧重于描述概括、分析形态具体的社会。“社会理论”一般在“社会化理论”奠定的概念基础上开展工作,努力描述具体社会(通常是当代社会)的形式和内容,或解释其运作模式。“社会理论”的研究结果又对“社会化理论”提出了挑战。即使在细节上经常失败,社会化理论力图设计可以应用于不同时代、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和现代社会)的分析性概念,如社会行动、传播、空间的概念。举例来说,齐美尔(Georg Simmel)在他的《空间社会学》(Soziologie des Raumes)一文中从社会化的维度来定义空间,而在他的论文《大都市与精神生活》(Die Großstädte und das Geistesleben)中则从社会的维度出发来分析空间。
Löw认为,学界需要社会化视角的空间理论,以便分析不同类型社会中的空间秩序、逻辑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关系,比如呈现晚期现代性的欧洲社会。在她看来,如列斐伏尔或哈维等理论家及其追随者的操作那样,仅仅把社会空间理论作为反驳资本主义、晚期现代性等议题的工具(特别是如果这个社会形态下,空间形制是在剥削和殖民化的基础上被生产的)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审视建立在不同认识论基础上的社会化的理论假设和命题(如本书出现的沟通构建论、实践论、后人类论等等),并由此发展空间理论。基于此,他们不仅发展了不同的研究兴趣,更对空间、城市和建筑作为共同生活的物质化形式提出了更深刻的洞见。Löw认为,空间理论可以独立于社会理论,提供关于秩序的多重视角,进而使得社会性与物质性的要素被联系起来加以观察与分析。这也解答了,为何社会化的而非社会的空间理论有助于学者理解和比较形式迥异的社会类型,避免把未经审视反思的,来自西方的社会理论的预设转移到东方的问题。
随后是人类学家Ignacio Farías和Julio Paulos讨论的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中蕴含的空间议题的文章。在对 ANT 理论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周期性划分(前 ANT、后 ANT、近 ANT)后,作者展示了ANT与空间之间隐含但密切的关系。两位学者认为,前ANT时代的社会空间理论是把城市作为其他议题的案例来研究。而后,学者基于ANT对社会能动的重新定义,对不可知论、一般对称性和自由联结原则的反思开始广泛借用“网络”这一空间隐喻,将城市和城市化作为实证的、现实的和内生的过程来研究,探索空间被创造的手段,以及形式的多样性。作者认为,后ANT时代空间理论化的标志是拓扑学转向(Topologische Wende),学者主要关注对象和网络的转译、气氛和形式的多重性。学界此时对多重性的理解不再是简单地认识到任何一个整体是由同时存在的多元个体构成,而是这个整体在任意时刻可能呈现“小于多(所有个体所能够呈现属性的总量)而多于一(它们作为整体在某时所呈现的属性)的能动性”(Mol,2002)。关于近ANT时期空间研究的发展,作者指涉Latour (2017)最新的,通过推测性图学研究“关键区域”(kritischen Zone)的尝试,即关注不同类型的行为者(人类和非人类)之间的多重复杂的互动,并对其所建构空间的变形和拓扑形式进行实验、再现。
接下来是几篇关于方法论总体性问题的贡献:首先,空间规划师Sandra Huning致力于探索定性空间研究的同性/女性主义观点。她邀请学者从情景化的知识解构行构空间的基本概念、阐明研究立场等方面来对如何处理知识生产中的性别偏见进行反思,并通过她自己的工作对反思的操作和过程进行了有益的举例。关于空间研究中的视觉化方法,文化地理学家Gillian Rose提请学者注意,在生产空间社会学知识时,“视觉研究方法”和研究者所置身其中的“当代视觉文化”之间关系。Rose认为,“视觉研究方法”的使用既无法呈现经由文化媒介化的图像表达的“社会”,也没有揭示 “研究参与者 ”使用这些图像的社会化的能力。相反,Rose认为“视觉文化”和 “视觉研究方法”的交集应该被定位在其共同使用图像的方式上,因为图像往往更多地被作为交流工具而不是文本来部署。社会学家Nina Baur和Gabriela Christmann的关于研究设计的两篇文章,首先系统地界定了案例(Fall)、语境(Kontext)和文化(Kultur)之间的关系,继而阐明了案例选择(Fallauswahl)中需要考虑的(空间性的)挑战,尤其是和跨文化比较项目相伴的具体机会和困难。最后,空间规划师Anna Juliane Heinrich分析了在各种研究背景下视觉和语言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他们的关联程度,总结了数据整合的几种不同模式。
本文最后将这一论点置于最近关于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生产社会学知识的讨论中。
(二)言说与讲述
第二章呈现了几类访谈方法在社会空间研究中获得创新发展的讨论。在德国,将传记叙事访谈作为数据收集方法,也作为分析的工具的传统可以追溯到Fritz Schütze ( 1977)。尽管空间概念、符号在传记中无所不在,但是正如在大多数社会学思想领域的内容一样,它们在早期传记研究(Biografieforschung)的议程中是被忽视的对象。前两篇文章讨论了传记式的叙事访谈(Biografisch‑narrative Interviews)和空间社会学系统性结合的两种方法。社会学家Gunter Weidenhaus以及Maria Norkus首先综述了空间概念化和传记研究发展的历程。接着,从强调二者在方法上的结合点出发,他们讨论了Becker (2017)对传记所呈现的人物生活本地化(Verortung)和生活空间重建的分析方法——在人物主观自我呈现的“讲叙的生活”(erzähltes Leben)与客观化建构的“经历的生活”(erlebtes Leben)的层面上展开。作者讨论了Gunter Weidenhaus(2015)通过传记叙事访谈,重构人物的 “生活空间”(Lebensräume)的拓扑形态和意义的方法。该方法被应用于对当代德国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空间构成形态的理想类型(孤岛型、同心圆型、网格型)的分析和提炼。Felix Bentlin与Sarah Klepp讨论了传记分析何以与民族志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共同使用进行研究设计,如将主观经验置于分析的中心,加以其他形式的数据支撑。他们认为,传记也可以成为量化研究的起点,引领对大群体生活史的模式和结构的研究。本章最后两篇文章提出了具体的访谈诱导技术,即以激发式的、强调空间问题的访谈方法来弥补话语访谈的局限。社会学家Vivien Sommer和Mandy Töppel解释了随行采访(go-along-interviews)方法的价值,即与受访者一起移动如何有助于在叙述中特别关注建筑和环境信息。地理学家Janina Dobrusskin、Ilse Helbrecht和Anthony Miro Born与人类学家Carolin Genz一起,提出了基于图像的访谈方法。在他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照片激发(Elizitation)的方法是如何促进研究者对主体空间想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三)观察与体验
在第三章中,作者们集中讨论了应用于空间研究中的核心观察方法。社会学家Hubert Knoblauch和René Tuma专注于阐明录像分析(Videographiescher Untersuchung)所提供的可知的空间维度。他们介绍了空间摄像的方法论和方法学基础,并就如何使主观的、具身的空间知识在分析和解释中进行意义呈现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在地方概念的范畴下,社会学家Michael Wetzels以他对集体情感的地方化过程(verorteten kollektiven Emotionen)的研究为例,进一步发展了焦点民族志(Fokusierte Ethnographie)的方法。社会学家Eric Lettkemann认为,主体空间实践构成过程被可移动的地理参考数字信息部分决定,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当人们的行为先是被智能手机使用某些应用程序所塑造时,传统的观察方法则错失了观察空间行构的重要维度。通过Webnography 2.0,他发展了一种可用于研究混合空间(hybride Räume)的方法学组合。
(四)描绘与视觉化
在第四章,作者们更多地讨论了跨学科的、综合的空间研究方法。首先,城市规划学者和规划、设计实践者Angela Million讨论了心智地图(mental maps)和叙述性地图(narrative Landkarten)对主观空间数据收集的作用。她认为,当与主线访谈(Leitfadeninterviews)结合使用时,这两个方法对收集主观空间知识、空间感知和开展相关性的归因(Relevanzzuschreibungen)尤为有效。城市设计师Felix Bentlin详细阐述了“城市空间的分层分析法”(Städtebauliche Schichtenanalyse)的原理和在设计和规划学科中分析和生成城市的空间规划序列的应用。他特别强调,非规划背景的学者应理解,这是一种城市设计师对可能的调查空间对象进行图形化还原的方法和原则,指导和组织他们对空间结构分层、分级别呈现和思考的操作。在城市分层分析的基础上,规划社会学学者Emily Kelling和建筑师Dagmar Pelger、Jörg Stollmann进一步发展了多尺度制图方法(Multiskalares Mapping)。他们在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中,捕捉了构成城市空间和被城市空间所构成的生活形式。该方法将行动空间在不同的尺度上以图形的方式综合表示,以叙述作为补充,从而使其相互依存关系变得可见。类似地,社会学家Séverine Marguin和建筑师Jörg Stollmann、Dagmar Pelger的文章对混合方法(Mixed-Methods)做出进一步的发展。基于联合显示(Joint Displays)的方法,他们展示了制图本身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异质空间数据的整合和综合,以及为此必须考虑哪些方法步骤。
(五)阅读与接受
在第五章中,社会学家Jannis Hergesell首先阐明了空间研究对历史性或时间性考虑的特殊要求。他认为历程(Dauer)、进展形式(Verlaufsformen)和周期化(periodisierung),是以过程为导向的空间研究方法的核心时间维度,并阐释了如何在此基础上分析空间现象。建筑和城市研究者Ignacio Castillo Ulloa与社会学家Jona Schwerer随后提出了一个进行定性元分析(Qualitative Meta-Analyse)的程序来解决,可以将大量材料综合起来,用以阐明空间研究提出的新问题。另一个综合分析程序是由社会学家Vivien Sommer和Kamil Bembnista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e Diskursanalyse)。通过此方法,他们对参与建构空间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此方法不局限于应用于分析(书面)语言,而强调将不同类型的、媒介化的语言(如图像或人工制品)纳入分析之中。最后,计量传播学学者Daniela Stoltenberg、Barbara Pfetsch和Annie Waldherr概述了自动地理编码的方法,并指出它们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可能应用,强调地理定位下的数字数据对空间研究的贡献。作者以地理空间定位化的Twitter网络研究呈现了他们所讨论的两种方法的分析效力。
三、评论与讨论
众所周知,空间研究方法的学科来源繁多,扎根并发展于哲学上的、理论上的和概念上的不同领域。面对社会世界中几乎无限多的空间样态,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清楚而准确地辨析并限定其所指“(社会)空间”概念之于研究的关系:本书将空间视为社会化概念,即形式上的分析性概念而存在,而非包罗万象的隐喻,抑或具体而微的经验性实体的形式。本书所讨论的空间概念在认识论层面是关联性(relational)的。这种基于关联主义发展的空间概念,及其衍生的方法可以帮助在社会行动层面分析、重构由社会化主体参与的、社会性空间的构成过程,同时使主体所认知与感知到的空间实践的意义被更好地关注和理解。
相较而言,方法类书籍多强调其技术性面向,力图在超越特定时空情境的纯粹意味上讨论方法论。而本书以过程性的、社会化的“空间”概念为对象,其旨趣恰在要超越这种纯粹方法论,追问其技艺的正当性和局限性。本书多篇文章将反思的重点嵌入在特定文化和时空中,反思空间研究方法的根植性面向(如Rose分析研究者身处视觉文化环境与视觉分析方法的关联;Haarmann对于艺术实践中空间建构的后验研究法的反思等)。
本书的另一大贡献是引入偏重实践类的学科领域对收集、分析空间主观、客观维度信息所发展的既有工具,对混合方法在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讨论和反思(如Baur/Christmann关于案例选择,Fülling/Hering/Kulke关于多尺度图谱工具;Marguin/Dagmar/Pelger/Stollmanngu关于空间联合显示工具;Stoltenberg/Pfetsch/Waldherr对数字数据的地理定位方法的讨论),呈现了不同方法的结合所具有的潜力。正如Heinrich在她关于视觉和语言数据结合的文章中所展示的那样,多模态方法对于空间研究是有广阔前途的。在此方向下,本书指出了进一步发展质性空间研究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使不同类型的数据的整合变得富有成效?最后,除了质性、定量方面的讨论,学界对于空间相关数据的媒介性的讨论尚少,仍有待发展。
参考文献
Baur, Nina/Hering, Linda/Raschke, Anna L./Thierbach, Cornelia 2014,“Theory and Methods in Spatial Analysis: Towards Integrating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Cartographic Approach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39(2).
Becker, Johannes 2017,Verortungen in der Jerusalemer Altstadt: Lebensgeschichten und Alltag in einem engen urbanen Raum. Bielefeld: transcript.
Schütze, Fritz 1977,“Die Technik des narrativen Interviews in Interaktionsfeldstudien – dargestellt an einem Projekt zur Erforschung von kommunalen Machtstrukturen.” Arbeitsberichte und Forschungsmaterialien, Nr. 1. Bielefeld: Fakultät für Soziologie/Universität Bielefeld.
Knoblauch, Hubert/Löw, Martina 2017,“On the Spatial Re-Figuration of the Social World.” In: Sociologica, Jg. XI, Nr. 2, S. 1–26. (2020): The Re-Figuration of Spaces and Refigured Modernity – Concept and Diagnosis. In: 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Jg. 45, Nr. 2, S. 263–292.
Latour, Bruno 2017,Kampf um Gaia: Acht Vortäge über das neue Klimaregime. Berlin: Suhrkamp.
Läpple, Dieter 1991,Essay über den Raum. Für ein gesellschaftswissenschaftliches Raumkonzept. In: Häusermann, Hartmut/Ipsen, Detlev/Krämer-Badoni, Thomas/Läpple, Dieter/Rodenstein, Marianne/Siebel, Walter: Stadt und Raum: Soziologische Analysen. Pfaffenweiler: Centaurus-Verlagsgesellschaft, S. 157–207.
Löw, Martina 2001,Raumsoziologie.Frankfurt a.M.:Suhrkamp.
Löw, Martina 2018,Vom Raum aus die Stadt denken. Grundlagen einer raumtheoretischen Stadtsoziologie. Bielefeld: transcript.
Mol, Annemarie 2002,The Body Multiple. Ontology in Medical Practice.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Weidenhaus, Gunter 2015,Soziale Raumzeit. Berlin: Suhrkamp.
[1]作者简介:高晓雪,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研究,空间理论,日常空间实践。联系邮箱:gaoxx@cass.cn.org。
[2]在认识论层面,关联主义空间视角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范式。但是,学者普遍认为,关联主义视角有别于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视角,强调空间形成的过程性、空间样态的多元性、人与物空间实践的建构性、人物关联属性的(部分)内生性、突现性等。
[3]该课题名为《空间重构》 (Re‑Figuration von Räumen),是在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重大基础性合作研究项目框架(Sonderforschungsbereich )资助下展开的。该课题旨在依托多个基于全球南北的空间现象的经验研究,继续推动社会空间理论的发展。它将在12年的周期内展开,由柏林工业大学的两位社会学家Martina Löw和Hubert Knoblauch教授牵头主持,由来自社会学、地理学、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学、视觉艺术等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
[4]本节提到的其他三本从工具技术性角度介绍社会空间质性研究方法(德文)书籍分别是:1)Glasze, Georg/Mattissek, Annika (Hg.) (2009): Handbuch Diskurs und Raum: Theorien und Methoden für die Humangeographie sowie die sozial- und kulturwissenschaftliche Raumforschung. Bielefeld: transcript.《空间与话语手册:人文地理、设以及文化领域空间研究理论及方法》。2)Rothfuß, Eberhard/Thomas Dörf ler (Hg.) (2013): Raumbezogene qualitative Sozialforschung. Wiesbaden: Springer VS. 《空间相关的质性社会研究》。3)Wintzer, Jeannine (Hg.) (2018): Sozialraum erforschen. Qualitative Methoden in der Geographie. Berlin: Springer Spektrum. 《研究社会空间:地理学中的质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