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张庆善

摆在我面前的这部《红学流派批评史论》书稿,系2013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优秀成果。书稿在中华书局出版之际,作者赵建忠希望我写篇序。继天津古籍出版社推出其成名作《红楼梦续书研究》后,他在各类核心学术期刊又发表了数十篇《红楼梦》研究文章,有的被《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相关文章结集为《聚红厅谭红》《红学讲演录》等。他还主编了《天津红楼梦与古典文学论丛》,这套丛书是对天津地区《红楼梦》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阅。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十部著作,代表了天津学人红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在主持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工作和天津师范大学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能取得如此多的学术成果,很不容易。

建忠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会上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如今又成长为中国红学界的知名学者,作为他在学术上不断成长的见证人,我感到由衷高兴;但我向来认为一部学术著作如果需要“序”,最好是由自己来写,因为没有任何人会比作者更了解自己学术著作的研究历程。不过建忠希望我来为其著作写序,却很难拒绝。理由是:一、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红学家吕启祥,毕业后虽到天津师范大学已工作多年,但与母校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感情上我们也一直把他看成是自己的一员;二、他在学术上的不断进步我非常了解,许多文章都是经我手发表在《红楼梦学刊》上;三、中国红楼梦学会和《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多次举办中青年研究者红学研讨会,他是主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为团结全国的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自2017年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换届后,他作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当然,我愿意接受写序,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本身“问题意识”强,是部学术含金量颇高的红学专著。本人也曾长期担任过国家艺术科学基金项目评委,深知获得国家级各类项目的不易,以《红楼梦》为课题获批的国家项目更是凤毛麟角,而在2019年初验收的四百三十个年度项目时,《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成为三十四项优秀结项成果之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表明他的研究成果被同行评审和鉴定专家所认可。

建忠是位治学十分勤奋刻苦的中青年学者,有很扎实的学术功底,善于思考。《红楼梦续书研究》(修订本更名为《红楼梦续书考辨》)是他的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红学史上有关《红楼梦》续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他进入红学界成为一名专家的标志。以往人们对各种《红楼梦》续书往往不屑一顾,或用“狗尾续貂”一概论之。而他则能摒弃偏见,对《红楼梦》续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续书这种文化现象做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许多独到见解,且发现了不少新材料。他在《红楼梦》续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得到红学界大部分同仁特别是上海郭豫适、徐恭时及北京胡文彬等红学前辈的肯定。

从《红楼梦》续书的文献梳理及个案解剖到红学流派的宏观思考及理论分析,建忠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看出他的研究视野比从前更为开阔,学术见解更为成熟。他对红学流派史的研究,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勇于探索精神,独抒己见,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谈到红学流派史,以往研究者都是从脂砚斋评批《红楼梦》算起,这自然是不错的。但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并取得重大发展,则是20世纪以来的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百年红学。毫无疑问,20世纪铸造了红学的辉煌,涌现出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等诸多令人敬仰的红学大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并形成了索隐、考证、文学批评等红学流派,以至于红学被称之为“显学”;但不可否认的是,20世纪红学又充满了太多的矛盾和分歧,这其中既有学术之争,也有非学术因素的干扰,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科学地总结20世纪红学史,是摆在红学家们面前一项最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也可以说这是开辟新世纪红学之路必须要走的一步,没有这一步,新世纪红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本书中,建忠认为20世纪的百年红学,主要是索隐、考证、批评之间的冲突对垒与磨合重构,这个提法颇有新意。说红学流派的“冲突对垒”好理解,但如何“磨合重构”呢?他是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索隐、考证、批评诸流派产生的原因及其嬗变,认为红学流派的产生都有各自的文化渊源,但又与特定时期的时代思潮相呼应,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故单纯的线性描述或简单的肯定与否定都不能解释复杂的红学现象。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个过程,红学也不例外。红学流派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也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合理性,即使被新红学考证派摧垮的索隐派,也不能全盘否定。因此他认为新的红学范式应该尽量站在当代学术的制高点上,要有国际视野,同时吸收传统红学流派的长处与优点,使多视点的研究具有其互推互补性,并认为红学中文献、文本、文化三者之间的融通与创新,是红学流派发展态势的必然逻辑归宿,是新世纪红学的较佳范式,是当代中青年红学研究者对老一辈红学家研究路径深刻反思后的思维亮点。这些见解都是平实而可贵的,是一个中青年学者对百年红学史深入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期待视野中的新时代红学的美好展望。

期盼红学能有新发展,这是所有红学研究者的共同心愿。除了认真总结百年红学史,寻找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之外,红学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而中青年学者责无旁贷应承担起红学发展的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多次与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等高校合作,举办中青年学者红学研讨会,以期建立起一支适应红学发展需要的研究队伍。199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中青年《红楼梦》学者学术研讨会”、2001年举办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红楼梦》学者学术研讨会”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学术活动中,建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积极协助中国红楼梦学会筹办红学会议和他本人红学研究两方面的贡献,他在红学界尤其是中青年红学研究者中有较好的影响。

建忠在红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学无止境,红学事业任重道远。我衷心希望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更扎实地前进。我更希望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研究者不断开拓进取,勇攀红学事业的高峰,为红学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时代的红学发展寄希望于中青年一代。

是为序。

(作序者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