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话可说

朱自清

探索思考

你是否观察过,在朱自清先生的众多作品中,《论xx》系列独树一帜。而他所“论”的主题,大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比如本文《论无话可说》。你也许会疑惑,“无话可说”该论什么,该怎么论?别急,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一起去论一论吧!

阅读批注

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1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在这个大时代里。2

1 开门见山,点明论题

文章开篇,作者以自己多年的创作经历展开论述,先是写诗后是行文。而如今,却是“无话可说”“苦在话外”,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2 比喻修辞

作者绝望地把自己比作“一张枯叶”“一张烂纸”,毫无用处、毫无价值。因为“在这个大时代里”,在1931年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文人不能用文字真实地传达自己的想法,不能用文字针砭时弊。既然如此,不如不说,不如不写。

在别处说过,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3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太复杂了,会忘记自己,看不清楚自己。我是什么时候都“了了玲玲地”知道,记住,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

3 排比修辞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来证明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简单平淡,其作用是为了引出下文关于“简单的一个人”“还会写出诗文”的论证。排比句式一气呵成,一个“简单”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但是为什么还会写出诗文呢?——虽然都是些废话。这是时代为之!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也说说什么自然,什么人生。但这只是些范畴而已。我是个懒人,平心而论,又不曾遭过怎样了不得的逆境;既不深思力索,又未亲自体验,范畴终于只是范畴,此处也只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现在看看,苦笑而已。4

4 夸张修辞

青年人朝气蓬勃,热衷于写诗言志、写文传情。可回头再看,当时郑重记录的事似乎仅有“芝麻黄豆大”。夸张手法的运用,使作者个人感受的变化对比明显又强烈。

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贤哲说过的和并世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一般人只是生活,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5

5 哲理丰富

此处,作者以过来人的视角提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见解。生活中,不管是写作,还是其他,大多数人或模仿,或重复,犹如鹦鹉学舌,真正有自己观点的人并没有几个。语言通俗,但哲理深刻,令人深思。

这点简单的意思也还是到中年才觉出的,少年时多少有些热气,想不到这里。中年人无论怎样不好,但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却是可取的。这时候眼前没有雾,顶上没有云彩,有的只是自己的路。他负着经验的担子,一步步踏上这条无尽的然而实在的路。他回看少年人那些情感的玩意,觉得一种轻松的意味。他乐意分析他背上的经验,不止是少年时的那些;他不愿远远地捉摸,而愿剥开来细细地看。也知道剥开后便没了那跳跃着的力量,但他不在乎这个,他明白在冷静中有他所需要的。6这时候他若偶然说话,决不会是感伤的或印象的,他要告诉你怎样走着他的路,不然就是,所剥开的是些什么玩意。但中年人是很胆小的;他听别人的话渐渐多了,说了的他不说,说得好的他不说。所以终于往往无话可说——特别是一个寻常的人像我。但沉默又是寻常的人所难堪的,我说苦在话外,以此。7

6 语言优美,富有韵律

在这篇哲理丰富的散文式议论文中,朱自清先生再次展现了他创作的风格——形式美。正如前面这几句富有浪漫色彩的话语,像跳动的音符,婉转悠扬,把一个杰出的中年圣贤形象——“他”,塑造得淋漓尽致。

7 深化论题

一个“但”字,把中年人“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的成熟冷静形象,转移到对其“胆小”的讨论上。或是不想圆滑,或是不愿重复,或是不想表露自己,最终变得沉默,无话可说。至此,论题得以深化。

中年人若还打着少年人的调子,——姑不论调子的好坏——原也未尝不可,只总觉“像煞有介事”。他要用很大的力量去写出那冒着热气或流着眼泪的话;一个神经敏锐的人对于这个是不容易忍耐的,无论在自己在别人。这好比上了年纪的太太小姐们还涂脂抹粉地到大庭广众里去卖弄一般,是殊可不必的了。

其实这些都可以说是废话,只要想一想咱们这年头。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作“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这样一来,如我辈者,倒可以将从前狂妄之罪减轻,而现在是更无话可说了。

但近来在戴译《唯物史观的文学论》里看到,法国俗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意。呜呼,这是多么损的一句话,对于我,对于我的时代!8

8 总结全文,情感上升

在法国俗语中,“无话可说”竟与“一切皆好”同义,这在作者看来是极大的嘲讽,不仅对自己,也是对当时的时代。“呜呼”一词,道出了时代于人的悲哀,和人于时代的激愤,使“无话可说”的内涵更加深刻。

阅读赏析

说起朱自清先生,人人都知道先生的散文写得形神兼备,异常优美。尤其是先生的哲理散文也别具一格,他擅用犀利的文笔,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展开论证,把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具体化,并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性的思考与关怀。

《论无话可说》这篇文章写于1931年,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动荡不安的年代。时年33岁的朱自清先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气息中走来,从一位朝气蓬勃的青年,成长为一位洞悉人生百态的中年。时代大环境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使先生看清了做人的艰难和生存的困苦。本文就是在先生失望与苦闷交融的心境下而问世的佳作。

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境遇,是我们阅读文章的首要任务。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穿越时空,设身处地地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切身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情感。其实,不仅仅是读文章,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特别在意写作背景,除了大的时代背景外,何时写,在哪里写,心情如何,有无开着音乐,是否放着一杯清茶……这些都可以算是为写作做铺垫的“小背景”,对此我们要予以重视呀!

阅读延伸

1.本文虽是哲理散文,但《论××》也是议论文写作常用的命名方式之一,此外,还有《谈××》《说××》。尝试举几个相关的例子吧!

2.哲理散文虽属散文范畴,但它和议论文一样,也切忌空洞议论,而应增强说理的形象性。比如,本文中“他”的形象。请试着分析一下,“他”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