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帝刘玄:刘秀怎样突破“剪不断,理还乱”的君臣关系

在世人眼中,刘秀是乱世争锋的胜利者,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玄虽说也当过皇帝,但更始朝过于短暂,大家基本上不认为这是一个朝代,觉得其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瞬间。

如此一来,后世讲述这段历史的人基本上是以刘秀为中心和主线,认为刘玄无论是历史功绩还是个人魅力,都没法与刘秀相比;且后世的人因为知道这些事的结局,往往容易从后往前看,从而忽略了当时刘玄与刘秀之间实际上的君臣关系,甚至许多人都不把二人当成君臣。

时人看历史与后人不同,因为时人不知道之后的历史是什么样的,不能从后往前看。所以,我们要了解刘玄与刘秀之间的真实关系,一定要搞清时人对这些事的一般看法。

派系斗争,刘玄上位

在绿林军体系中,主要分为三支力量:一是刘、刘秀等人率领的部队,史书上称之为“汉兵”,我们暂且称之为汉兵派;二是王匡、王凤等人率领的新市兵;三是陈牧、廖湛等人率领的平林兵。刘玄最初在陈牧等人的帐下当过安集掾,后来担任更始将军。

那么,更始将军的称号是否意味着当时刘玄的地位很高呢?

刘玄是汉朝宗室,但从宗室内部的身份上讲,他是刘秀的族兄,其出身并不比刘、刘秀高。

刘玄在起义之初并不是起义的发动者,也没有像刘那样单独领导过一支武装力量。

当时,刘自号柱天大将军。绿林军内部商讨立谁为皇帝时,刘开口就说“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

也就是说,当时在绿林军中被称为将军的人很多,刘玄只是众多将军中的一员,不是数一数二的实权人物;而且他要不是汉朝宗室,都不见得能当上将军。

既然如此,皇帝为什么轮到刘玄来当?

如果论起义之初的功劳,在刘氏子弟中,这个皇位非刘莫属。可如果皇帝由刘来当,那新市、平林两派就会失势。所以,为了避免靠边站,新市派与平林派联合拥立刘玄。

所以,刘玄当皇帝不是因他有多大本事,也不是因他立过多少功劳,而是绿林军内部派系斗争的结果。

资历不足,威信不高,刘玄难以服众

据《后汉书·刘传》记载,新市、平林将帅拥立刘玄,是因为他“懦弱”。可是据《后汉书·刘玄传》记载,当年刘玄的弟弟被人杀害,他结连宾客要给弟弟报仇(这可是违法的啊)。后来,刘玄被官府追捕,投靠了平林军。

从这些事上看,刘玄是一个胆大包天的逃犯,史书上怎么会说他懦弱呢?

有的人平时胆子很大,但在强者面前就表现得唯唯诺诺。其实,胆大包天也罢,懦弱也罢,都是相对的,关键看对谁。刘玄原来是平林军将领陈牧的部下,在比他级别高的人面前,他是懦弱的。这些原先的“老领导”也正是看中他这一点,为了继续过放纵的生活,积极拥立刘玄。

刘玄与刘秀不同,刘秀在长安学习过,在当时属于见过大世面的人。刘玄也与刘不同,刘首创大业,威望很高。刘玄就好比原先是公司的业务科长,然后一下子越了好几级,成了公司董事长,在公司的大佬面前难免非常尴尬。

君臣格局下,刘、刘秀居于被动

刘玄的登基引起刘亲信的不满。随着刘屡立战功,以及刘秀取得昆阳之战的胜利,兄弟二人威望日增,这就激化了绿林军内部的固有矛盾。

《后汉书·刘传》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写道:“自是(刘、刘秀)兄弟威名益甚。更始(刘玄)君臣不自安。”

《后汉书》这种从后往前看的写史方式给后人一种误导:刘玄与其拥戴者之间自然是君臣关系,而刘、刘秀作为刘玄的竞争者,他们与刘玄之间不是君臣,刘秀才是真命天子。

可当时的人是这么看问题的吗?

在王莽、刘秀生活的那个年代,儒家思想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夫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然刘有首创大业之功,刘秀打赢了昆阳之战,没有他们,刘玄不会有今天。这种战功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个人声望,但在封建忠君思想居于主流地位的时代,臣子的战功并不能成为其取代君主的“合法”依据。

兄弟与刘玄的斗争本质上是皇位之争。试想如果刘当了皇帝,他为了维护自身的皇权,也会提倡忠君。

在刘遇害之前,樊宏、刘秀都提醒过他,但刘并没有起兵与刘玄火并。刘想当皇帝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成就帝业是他一直以来的追求。以刘的聪明才智,他肯定知道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刘没有反对刘玄,这其中自然有当时刘玄及其拥戴者势力很强的因素,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忠君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很深,有很多人认同;一旦触碰忠君思想,刘担心自己会戴上“乱臣”的帽子,如果失败了还会留下千古骂名;即使成功了,也很难自圆其说,而且其皇位会被视为来源不正。

正是基于这种政治上的被动,结果刘被刘玄及其拥戴者所杀,刘秀通过向刘玄“请罪”,暂时韬光养晦、苟全性命。

这种被动局面不仅困扰了刘,也困扰着后来的刘秀。说到这里,有的读者会想,刘玄杀了刘,刘秀还要对刘玄尽忠吗?这还讲理吗!

其实孔夫子虽然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孔子还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当然,这是君臣之间关系好的时候,问题是君臣关系若是不好呢?

儒家的孟子做了进一步阐释:“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也就是说,儒家所讲的忠君不是绝对的。可如果按照孔孟之道,特别是孟子的思想去解释这一问题,就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

如果刘秀以孟子的这句话去反对皇帝刘玄,并登基称帝,那以后被刘秀处罚的大臣、与刘秀有矛盾的臣子是不是都可以起兵称帝、反对刘秀呢?这样一来,就会威胁到刘秀皇权的稳定,甚至关乎政权的存亡。

所以,当部将马武以“天下无主”为由来劝刘秀称帝时,被刘秀拒绝了。

因为在刘秀看来,刘玄和自己名义上还是君臣,“天下无主”这四个字不能这么讲。

刘秀称帝前,诸将提出:萧王(刘秀)与伯升(刘)首举义兵,更始(刘玄)凭借萧王与伯升的战功占据了帝位,所以他不能奉承大统。现在刘玄治国无方,以致天下大乱。而大王(刘秀)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这个皇帝应该由萧王来当。

结果刘秀没同意。因为刘秀知道,虽然战功必须提,但提到什么程度,怎么提,这里有门道:一则刘有首创大业之功,刘秀有昆阳大捷之功,二人战功都不小,如果提刘,那将来皇位是在刘这一支传承,还是在刘秀这一支传承呢?二则在封建忠君思想的逻辑上,臣子的战功不能成为其取代君主的“合法依据”,而即将称帝的刘秀自然不愿否定封建忠君思想;三则通过否定其与刘玄之间的君臣关系来称帝是不可取的,因为在时人眼中,从刘玄称帝以来,刘秀一直是刘玄的臣子,这段历史是难以抹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秀迟迟不敢称帝,而是观察形势,寻找称帝的法理依据。随着赤眉军攻入关中,更始帝刘玄败局已定,许多人将兴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刘秀身上。此时,称帝之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

避谈刘玄、刘,刘秀借助谶语称帝

刘秀称帝时的祝文中提道:“咸曰:‘王莽篡位,秀发愤兴兵,破王寻、王邑于昆阳,诛王郎、铜马于河北,平定天下,海内蒙恩。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谶记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

这个祝文和之前诸将的劝进有很大的不同:将刘的首创大业之功改成刘秀的,力图避免将来皇位继承上可能出现的纠纷;只提刘秀反对王莽及打败河北王郎、铜马的战功,不提更始帝刘玄皇位是否“合法”的问题。

谶记的内容很有意思:“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一方面说刘秀是真命天子;另一方面又提出了讨伐的对象,也就是“不道”。问题是不道都有谁啊?

咱们经常把古代不好的皇帝叫“无道昏君”。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其实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有其道,种田有种田的道,不懂其道,田就种不好;木匠有木匠的道,不懂其道,木匠活就干不好。当皇帝也是一样。

这句谶语中所说的“不道”,可以泛指与刘秀争夺天下的对手,但尤其是暗指更始帝刘玄,即刘玄没有平定天下、治理国家的本事,皇帝当得不得其“道”。祝文中蕴含了上天以谶语的方式让“真命天子”刘秀来讨伐“不道”之人。这就为其称帝和讨伐刘玄等人找到了一定的“合法性”。

总之,这篇祝文是既突出刘秀的个人声望,又有意避开其与刘玄之间的君臣问题,还借助在当时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谶记来提升刘秀皇位的“合法性”,并为其讨伐刘玄等竞争者找到了“合法”依据。

小格局让位给大格局

刘秀称帝时的祝文避开了其与刘玄之间的君臣关系不谈,可刘玄毕竟曾经是刘秀的君主,这一点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刘秀称帝反刘玄,难免被贴上“反臣”的标签。而且刘秀称帝之后又遇到一个问题。

建武元年十二月,梁孝王八世孙刘永称帝。

梁孝王刘武与汉景帝是同母兄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汉文帝皇后)。而刘秀的祖上长沙定王刘发虽然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但其母亲曾经是一名侍女。

梁孝王刘武是皇后所生,属于嫡出;而长沙定王刘发属于庶出。梁王之位一直传到刘永的父亲刘立那一代。后来,刘立因故被王莽所杀。更始政权时期,刘永到了洛阳,被更始帝刘玄绍封为梁王。虽然刘秀与刘永祖上都出自西汉皇室,但刘秀的父亲刘钦只是一个县令,地位明显不如梁王。在当时的封建等级社会里,刘永的出身远高于刘秀。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刘氏宗亲中,称帝之人不少。在当时的等级社会里,刘玄与刘永当皇帝的资格都比刘秀要高,单靠一句“谶语”并不足以改变这一点。

面对这种不利的局面,刘秀怎么办呢?

明确天下是高祖刘邦的天下,非时任皇帝的天下

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所以在许多人看来,汉朝的天下不是刘玄的,也不是刘永的,而是高祖的,时任的皇帝不过是替高祖管理天下而已。明确汉朝天下是高祖的天下,这属于大格局,相比之下,刘玄与刘秀的君臣关系以及刘永的出身比刘秀高贵都属于小格局。

在高祖皇位无法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传承的情况下,刘秀就要以弘扬孝道的方式在天下人心中确立自己才是高祖帝业真正的继任者。

而且如此一来,刘秀取得的昆阳大捷、平定河北等战功,就都成了他中兴高祖之天下的丰功伟绩,进而向世人证明自己才是汉朝真正的中兴者。由此,刘秀的一系列战功铸造了他作为高祖帝业重建者和中兴者的形象,进而成为其当皇帝的“法理”依据。

总之,高祖帝业的继任者和汉朝的中兴者,这两个身份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刘秀皇位的“合法性”,摆脱了其与刘玄之间君臣名分的困境,解释了刘秀当皇帝的资格问题。

严守高祖之约

汉高祖刘邦曾约定“非刘氏不王”。刘玄、刘永都有封异姓功臣或重臣为王的记录。刘秀虽然后来封过一个所谓的刘姓王卢芳,但总体上在认真遵守高祖之约。刘秀要以践行高祖之约来向天下宣布,自己才是真正把高祖的话当回事的刘氏子孙,才是高祖帝业的真正继承者。

善待刘玄家族

刘秀称帝之后,封正遭遇兵败的刘玄为淮阳王,诏书中称:“吏人敢有贼害(刘玄)者,罪同大逆。”

刘玄被赤眉军杀害后,“光武(刘秀)闻而伤焉。诏大司徒邓禹葬之于霸陵。”封刘玄的三个儿子:刘求为襄邑侯,“奉更始祀”;刘歆为谷孰侯;刘鲤为寿光侯。

有人会问,刘秀与刘玄有杀兄之仇,他怎么不为刘报仇,还对穷途末路的刘玄家族这么好呢?

这其中自然有“天下未定,刘秀需要团结刘氏宗族及刘玄支持者”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刘秀要以此来告诉世人,自己皇位的“合法性”虽然可以“自圆其说”,但其对刘玄家族也做到了“仁至义尽”,进一步减轻反对势力对其“反叛”原君主刘玄的“舆论谴责”,以增强时人对其皇位的认可。

下棋讲究占先手,如果先手没下好,后面的棋就不好下。刘玄占据帝位,就是针对刘、刘秀下好了先手棋,使其竞争对手处于极大的被动状态。但刘秀凭借其杰出的政治才华,通过一系列精心的政治谋划,终于反客为主,成功突破了其与刘玄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君臣关系,确立了自身皇位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