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爷
东井岭上三个曾经从过军的老人,按岁序或者依衔级而叙,文爷都是位列于前的。那时,文爷约莫六十岁左右,身高体宽,大脸浓眉,须发如覆盖了一场刚刚降落的新雪,泛着晶莹亮色。黑边玳瑁眼镜,架在端正的鼻梁上,和苍白的须发相映,色块边缘显得陡峭,很是分明。文爷喜欢穿对襟布衫,不是白就是黑,不是黑就是白,像神神叨叨的尹娭毑占卜丢的阴阳卦。
岭子上的巷子弯弯曲曲,两边都是凌乱低矮的房屋,呈露的粗细线条,像渔家女人手上的梭子,沙沙沙横斜出的丝网,那些青砖黑瓦红砖红瓦木门木窗,都像杂鱼一样被缚住了,挣脱不出来。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文爷。他板直的身影跟着他,在巷子里来来往往,一会儿伸长,一会儿缩短,一会儿壮硕,一会儿瘦削;时而碰撞在墙面上,时而又轻巧避开了。文爷手上经常卷着一本旧黄的老书,好像是《三国志》,还有《稼轩词抄》之类的书。他不紧不慢踱着步子。对,是踱,因为往前时,他的圆头布鞋划拉了一下,颇具巴陵戏武生式样。在那个年月,书卷都有些异味了,近者寥寥;而戴眼镜的人,身后似乎也夹了一条隐形的尾巴。总有探究的目光,小刀片一样时不时斜刺过来,想看到文爷与众不同的那一部分。但是文爷不知凭借什么,底气十足,骨子里透出一股冷意。他无所顾忌,坦坦荡荡,痴入书中,仿佛那几页有字的薄纸隔离着,喧嚣的世界就在外面了。
东井岭下原来有一口清朝末年官府修筑的石井,还有一口原住民在磡边挖掘出来的土井。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老石井和土井受到了菜地和居民生活的浸染,水质变得有些浑浊,经常长满青苔,甚至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不能饮用,只能用来洗洗刷刷了。于是自来水公司请来泥瓦匠,在岭上的巷子旁,修砌了一间低矮简陋的水房,接通了自来水,居民们饮用的水,全是在一间水房一条管道一个龙头上。记得当时岭子上一个中学生为节省人工,搞过一个小发明,他用两分硬币投入灵敏的碰触开关,水就自动流出来,但终因不完善而搁置了。后来居委会指派文爷在东井岭上司水,每月由自来水公司发点钱给他补贴生活。
岭上水房放水是有时辰的,那详细规定,文爷按着春夏秋冬日子的长短,写在水房大窗口的木板子上。其实,放水的时间,岭子上的人都记得。但文爷也许是自己想写写字,或者想舒舒筋骨,一板稳健劲足的小楷,过不了多久,墨迹被风风雨雨侵蚀得模糊了,文爷拿着笔墨,又会去重复一遍,浓浓的青黑十分醒亮人的眼睛。文爷有一块银色的旧怀表,挂在对襟布衫口袋里。他掏出怀表时的神态,我们看着有些像《红灯记》里的铁路工人李玉和。他每天早晨正午黄昏出现在水房门前的时候,不论雨雪横飞,还是日头烈辣,木板子上写的钟点与旧怀表的指针几乎是重叠的,偶尔有点差异,也是以秒计。岭子上的人家大多没有钟表,文爷就是东井岭上的钟表,看到文爷走出家门,就晓得什么时辰,该做什么事了。岭子上居民家厨房里,都只有一口贮水的大陶瓷缸,几乎每天都要添水。偶尔有人家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及时,文爷还是会破例给挑水人方便。但很多人畏惧不苟言笑的文爷,水缸不是见底了,不贸然麻烦他。
每天放水的时候,各条巷子里的扁担水桶哐当哐当响动起来,慢慢朝巷口会聚。开始人很多,在水房前排出一条木桶铁桶扁担的长龙,挑水的人挨着桶站着,边东拉西扯神聊,边挪窝儿。岭上的寻常琐碎,街面的奇闻异事,都在这里汇聚又散布出去。谁轮到水龙头下了,把两只桶往水泥台子上一放,文爷的手一左一右,双管齐开,水的压力大,猛然冲出,“咚”的一声,白光跳跃,水旋转出几个圆圈,就漫了半桶。眼看水要溢出了,文爷宛若扼守关隘的老将,神态自若,快捷地反旋水阀,慢之则水溢,快之则水亏,那水刚好涌到桶的边沿,旋一个圈就打住了。文爷也不说话,从窗口伸出手来收一张两分钱的水票,又该下一个人了。所谓的水票,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印上一整版的“水票两分”,文爷从自来水公司领来后,每枚水票都盖上自己的印章。火柴盒大小的水票,有三种颜色,白色的底子,黑油墨字体,朱红的印戳。虽说简单粗糙,也是有价票证,而且阴刻圆笔秦篆印章,都是规整地盖在右下角,现在很多人都把类似的票证当文物收藏了。岭子上的居民挑一次水,撕下一枚水票,用完了就到文爷那里去买。买水票的时候,我见过文爷的印章,他从一个微型棺木形状的黑色匣子里拿出来的,是方暗绿色的玉石。
待忙碌一阵子,挑水的人慢慢少了,文爷坐在一把特制的可以居高临下看到窗外水桶的椅子上,把揣在衣兜里的书抽出来,从折叠的那章那节展读起来。来人了,把书又揣进去,打开龙头放水。如此这般,到钟点了,在巷口两旁遮蔽的天色里,文爷方迈着闲步回家。
文爷表情像珂勒惠支的木刻,沧桑和沉重摆在那里一样。他很少和邻里闲扯,偶尔说说话,一口老巴陵腔调,像岭子上帆船社子弟学校上课敲响悬挂的一节钢轨,透着金属质地。厚厚镜片里面,滑出几重眼光,恍若藏着白晃晃的锋芒。这道锐利的锋芒,栅栏一样无形地横亘在文爷和岭子上的居民之间,显现着微妙的距离,使人觉得文爷有点与众不同。到底哪里不同,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他们总觉得,文爷是个人物,身上有两种光芒在交织闪烁,一种是文人的清雅,一种是武夫的孤寒。
后来隐隐约约,一些有关文爷的逸闻在东井岭上散布开了。文爷原来是国民党上校运输团长,手上掌管着上百辆军车,英俊儒雅又重权在握,可谓志得意满。但后来因为和上司的姨太太有染,受到死亡威胁,或者是文爷看透了时局,他带领部下携美式装备,奔投了解放军。蒋介石闻听此事,怒不可遏,亲自下令缉捕。岭子上有人说他一个姨太太去了台湾,还惊骇地传说他以前吃过人犯的心肝。正因为如此,他功过相抵,没有断送性命,被遣返到原籍,若干年后弄了这个司水的差事,在风波不断的岁月,过着还算平静的日子。离东井岭不远的东风广场,经常旗帜招展,人声鼎沸,各个单位的人到这里召开批斗大会,一些人都要戴着纸糊的高帽子去参加,那是一件羞辱人的事。不知什么缘故,我们小时候没有在那个地方看见过文爷。文爷总是身板端正,头高高昂起,满脸的理直气壮。
文爷的房屋在巷子中段,青砖围着一个小院子,地坪被茂密的葡萄藤蔓遮蔽,平时他和小十几岁的老婆很少迈出严实的大门。在寂静的夜晚,经常可以听到院落里飘出沙哑而尖亮的京胡声,那满腹郁结的心绪一根根线丝样,文爷在用琴弓使劲地拉扯出来。但岭子上的人听不出那份心事,倒觉得沙哑尖亮的京胡声,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热闹。有的时候,小院落里传出呼呼的风声,说起就起说落就落,起伏有致,仿佛藏着一头已经被驯服的猛兽。一天,一个孩子爬上院墙边的桂花树窥见了秘密,一袭白衫时而伫立时而飘逸,原来是文爷在地坪里练拳呢。
东井岭也就是一个市井之地,文爷的眼界和襟怀潜藏着,每天把守着水房龙头,看着时光在自来水的奔涌中流逝。在这庸常的忙忙碌碌里,他脑海里整天映现些什么?疆场上白晃晃的枪刺和杀戮的血迹,深宅大院里的绝世美人;还有巷子里悬挂飘荡的衣衫,屋顶上轻巧跳跃的黑猫,妇人们的叽叽喳喳怨怨唉唉,以及泛黄的书页里隐隐传来历史的回声。
有一年夏夜,月光灰白衣衫一样披覆在东井岭上。水房边湿润的旮旯里,隐现出几缕深绿丝绸一般的暗光,人们近前一看,都倒吸口冷气,原来盘踞着一条大青蛇。会捉蛇的水伢,要将蛇捉起卖给五里牌供销社。文爷听说后,从口袋掏出一张金黄的五元票子给水伢,你把它送到鸡窝山放生吧。那一刻文爷厚厚镜片里发出的光,在银灰的月色里轻柔如水了。事后有人却说,文爷是怕断了运脉。
人们看文爷,他身上似乎缠绕着湿气很重的雾团,连那间只有他有钥匙的水房,也缠绕着雾团。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成了岭子上居民茶余饭后暗地里的谈资。无盐无味的日子,这算得上等谈资了。世间的恩怨和情仇,锋芒和无奈,浓缩在庸常俗气的市井,就这样被各色人等倾情演绎,然后逐渐消解,然后又继续演绎。细细想来,人生不过是一场自演剧而已,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别人的配角。遇到情感激烈时,甚至自己也是灵魂的配角。我不知道是文爷被东井岭的事物包容着,还是文爷包容着东井岭的物事。那些已经谢幕渐渐遗落的人事和细节,不论限止在日常的现实中,还是历史的词汇里,我想,真正包容一切的,还是正在不断涌来又正在不断失去的时间。
1980年代初,文爷的身份改成了投诚人员,补发了一笔工资。东井岭上自来水接入了每家每户后,巷子边那间简陋低矮的水房也拆除了。大约是1986年吧,文爷死后,他老婆随之搬出了东井岭,不知去向。他儿子后来我见过几次,舞跳得很好,身边有一个清雅的女子。
老李
排在文爷后面是海伢子的父亲,东井岭上的大人们都跟着他老婆喊他老李。这是个典型的东北汉子,近一米八的个头,身体壮实匀称,相貌黝黑俊朗。只是厚实的嘴唇经常倔犟地抿着,好像他对面总有什么在和他较着劲。
海伢子的父亲是1960年代末期到东井岭来的,带着一大家子,热热闹闹。五个孩子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海字,或寄寓海的形态,或赋予海的物品,可见他对大海的情感是怎样缠绕纠结。我们只知道他们一家是从蔚蓝的大海边来,带来了许多海螺、贝壳、珊瑚,还散发着淡淡海腥味。这些来自大海里的稀罕物品摆放书桌上,吸引了岭上只见过洞庭湖里蚌壳螺蛳的眼光,感觉老李一家人,都像宽广无边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
据说,老李是海军副团职军官,被开除了军籍。有两种说法,一是犯了军阀作风,拿枪打人,一是爱美色。老李没有回北方老家,而是随老婆来到了位于洞庭湖畔的古城,也许是这一湖清波荡漾的好水,缠住了他桀骜不驯的魂灵。老李回地方后没有去找一份稳定工作,而是自己花费几十块钱,添置了一台板车,凭着一身强壮,有力气,拖着一车货物满城跑,养家糊口。
老李一家子在自家门槛之内都说普通话,出了门和岭子上的人却说岳阳话。那个年代整个古城讲普通话的人稀少,老李东北话和岳阳话杂交形成的一种拗口语音,是东井岭甚至古城他经常拉货的一些地方独有标志。听到这声音,不需要看到人影子,就晓得是老李来了,他的板车来了,决不会混淆。老李秉具了东北人的性情,耿直倔犟,脾气火暴。他不爱说话,脸上也难得露出笑容。每天岭子上黑漆漆的,只有远处马路上几盏路灯,强撑着昏昏欲睡的眼睛,老李就拉着板车嗒嗒嗒嗒下了岭坡,到工厂农场码头商店拖货。那时古城货运码头的活计,几乎都被搬运社独揽了,南区“三八连”的妇女们,主要是在城区跑,而老李这样的单干户,大多在交通门客运码头拉零担活,或者在城里转运货物。老李做事踏实利落,应承的事情,不论早上晚上不管刮风下雨,一定不会耽搁。老李做事不拐弯,在码头上拉零活一口价,爱拉不拉。有次送货时遇到了暴雨,老李怕货物淋湿,把自己身上穿的雨衣脱下,盖在板车货物上。到目的地后,货主看他浑身上下淋得没有一根干纱,很是感动,主动加些工钱塞给他,但老李受了羞辱一般,脸红脖子粗死活不收。是个实诚人!货主感叹。以后来了货,老李不在也要等着他和他的板车来。
老李是条硬汉子,见不得歪里邪气的事。有次在南正街拖货时,天色已晚,两个年轻痞子在梧桐树的暗影处调戏一个妹子,旁边路过的一些人不敢声张。老李见状放下板车过去劝阻,几句言语不合,挥舞老拳把两个小痞子锤得满脸血痕。老李有两样东西给我也可能给东井岭上的人,留下了深深印象,——板车和一条军用牛皮带。板车是养家的工具,老李特别爱惜,像对待自己的朋友。每天收工回来,老李怕顽皮的细伢子弄坏板车,都要把板车推起来,慢慢靠在墙边,用铁链子系好拴好。偶尔休息,他把板车的轴和轮毂拆卸下来,坐在门前小板凳上,用柴油细细清洗,然后用抹布轻轻擦拭,涂抹机油重新装上。这些动作之轻柔,心思之细密,与他平日的粗犷极不相称,变了个人样。老李身上仿佛隐藏着一台机器,开关打开后,每天有使不完的劲。老李的身后一定是有板车的,而板车的前面一定也会有老李。这是物与人的契合,厮守时间长久,成了一种神交。劳累一天回家后,老婆给他拿个凳子,在小桌子上摆一碟油炸花生米和二两谷酒。他拿筷子夹上几粒花生米,又抿上一口酒,嘴巴慢慢嚼,喉咙慢慢咽。他把花生米和酒的滋味,品到了极致,然后抹抹嘴巴,吧嗒一下又来韵那留下的余味。一条毛巾搭在肩上,时不时揩揩额际渗出的汗渍。这是他最惬意的时候,脸上漾出浅浅笑意,满身疲乏不见了踪影。由于性格暴躁,家里又有四个儿子,别人不愿意去惹,老李有时自己也觉得脾气差,极少和街坊邻居相往。没有交心的朋友,加之又是外乡人,大男子刚烈的性情使他和他那辆板车都显得很孤独。
老李的那条军用牛皮带是教子的工具。老李家几个孩子秉承了他的血性,服软不怕硬,倔犟,好胜,仗义,经常在外边惹事。海伢子那时像非洲原野上一头发情的狮子,也像一只嗡嗡乱窜的蚊蝇,经常逃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边边角角和一种情绪对抗,显示着叛逆。那个年代,岳阳老城区每个地方,都有那么一两个博尔赫斯笔下“巴勒莫”式的青年人,名声飘在江湖。海伢子就是东井岭甚至是东茅岭地盘上的名声哥。但是他不偷也不抢,只喜欢打架。海伢子很讲江湖义气,朋友们有什么难处他一定帮忙。特别是岭上的伢子们,谁受了外人欺负,他上去就是几窑砖,打得别人头破血流。一旦别人上门告状,他父亲就用那根军用皮带抽打。可海伢子倔强地一声不吭,眼睛直直地望着父亲,好像这样,皮肉鼓胀起来不晓得疼痛了。
海伢子老婆当年是被他敢作敢为的男子汉气魄所吸引,觉得有依靠嫁给他了。没有想到稀泥敷不上墙壁,海伢子不打架惹事了,但是不像他父亲那样呷得苦耐得劳,却像他父亲一样独爱杜康,经常烂醉如泥。他老婆带着儿子去了广东。离婚后他一个人过,前不久死在家里,尸体要腐烂了才被人发现。他一辈子似乎就做了一件有影响的事,在1970年代打架出了名,是岳阳街上的老满哥。老李家只有宝贝女儿没有挨过皮带,四个男孩子的身上,都有军用皮带抽出的泛血丝的条纹。
也许是太熟悉,在生活中忽略了那些细微的变化;也许是一些藏匿的物象,被时间风化,在不知不觉中露出了痕迹。好像是一夜之间,岭子上的人忽然发现强壮的老李萎缩了,低头拉车没有像先前那样一展劲,就上了一个岭坡。他拉板车上坡时,板车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扯住了,与他争夺,往后倒退。他左腾右挪,眼珠暴睁,气喘吁吁,最终没有抗争过命运,放弃了伴随几十年的板车。老李得了肝癌,不久就撒手人寰。好在老李家几个孩子都大了,给他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丧事。
回忆这些的时候,老李的容貌还在不断闪现,直至他病弱的躯体依在自家门前,脸上密布的沟壑里垂下一颗苍老的泪滴。我想,那泪珠是咸咸的、涩涩的吧,一定有海水的味道。
胡爹
三个从过军的老人,只有胡爹还健在。
他是1970年代中期来到东井岭的。来的时候,引起了小小轰动,也弄得神神秘秘。当时,几个戴红领章红帽徽的军人,围着东井岭转了几天,东看看西量量。那个年代,来个穿蓝色警服的人都稀罕,何况是正正规规的军人。岭子上的人,不知道东井岭发生了什么事情,许多人嘴巴嘀嘀咕咕,眼睛围着他们也转悠了几天。最后,他们选了一块宅基地。这是德胜大队的菜园子,东边是一米多高的矮土墈,西边不远有一口池塘,前前后后空敞亮堂。
那几个军人走了没有多久,又来了一群泥瓦匠。他们运来水泥,石灰,红砖,木料,半个月时间,修砌了一个百多平方单门独户的院落。岭子上的人纷纷猜测,这个即将入住的邻居是个什么人物,经过院落的时候,好奇的目光贴满了院墙,总想窥探点什么。
房屋干透了,新主人来入住,帮着搬家的是一群军人。岭子上的人瞟瞟,车上卸下来也是些平常之物,家具都很简陋,床、椅子、碗柜,桌子和书柜稍微显得有点像公家式样,与自家也差不了多少。只有一样特别的东西吸引了邻居们的眼睛,——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应该是东井岭有史以来的第一台电视机,真正的稀罕物。在电影娱乐至极的年代,单凭这台电视机,院落新主人便得到了东井岭居民的仰慕和敬重。
一个穿便装的中年人在边上指挥着,把物品搬进屋子后,就“嘭”地轻轻关上了院门。本来单门独户,左右邻居相隔一段距离,很长时间,这户人家深居简出,不与邻里相往。岭子上的人觉得他们傲气,暗地里嘀咕,有什么了不起的啊,不就是不愿意人家进去看电视吗?也有人越发感到这个寂静院落里,隔绝着什么隐藏着什么。
后来东井岭上的空地越来越少,几乎接触不到湿润的泥土了。房屋如雨后的春笋般冒出来,都是见缝插针,挤挤挨挨,弄得东井岭像一个横七竖八的鸟臼。胡爹和他的院子淹没在这片高高矮矮坐向混乱的建筑群落里,慢慢和左邻右舍有了交往,面目也慢慢清晰起来了。
胡爹是岳阳东乡人,中等身材,单单瘦瘦,脑袋顶上稀落的几绺头发,被梳理得整整齐齐,搭在右边。但是只要风儿遽起,或者头部摇晃动作幅度过大,稀疏的头发便南北不分,左右不辨了。胡爹就会时不时伸出右手,颇有风度地重新顺顺,让它们归于一种发型的位置上去。胡爹性子不急不躁,嘶哑的嗓子说起话来慢慢吞吞。跑出租车的刘师傅说老胡说话始终挂的一档,走路也是挂的一档。也许是在部队呆久了,他喜欢说一口参杂普通话的东边乡下话,一些字句说出来的时候,在旁人听来有脱口秀的风趣和机智。胡爹一个儿子在事业单位工作,一个儿子在外面做服装生意,一个女儿在广州教书,都已成家立业。妻子原来做过百货公司的经理,家境不错。在外面吃早餐遇到熟悉的邻里,胡爹总是抢着买单。附近堂客们知道他脾气好,胡爹,胡爹脑壳喊起包,都愿意和他坐一桌子打麻将。
但是胡爹的妻子有时却喊他糊糊。在旁人看来,胡爹做事确实黏黏糊糊,他家原来宽敞的院落里无端挤进了一户人家。这个人生了双眯眯眼,当他眨巴眨巴的时候,更加分辨不清是睁开的还是眯上的。看上去,世上的老实本分,他是一个固定模型。胡爹在部队时,他在营区附近做木匠,帮胡爹做过几样木器,由于是岳阳老乡,一直有些往来。胡爹转业住到东井岭后,过了好几年,这个老乡也拖儿带女回来了。由于在城里没有栖身之地,他投奔了胡爹。大大小小一家子求上门来了,胡爹瞅瞅那谦卑的眼神,也着实可怜。不是无路可走,谁愿意栖身别人屋檐下啊。胡爹低了低头,挥了挥手,就让他进来了。临时在院落里搭建个简陋居所,一家子暂且安顿下来。这是个木匠,搭建房屋是拿手好戏,几天时间,敲敲打打,粉粉砌砌,木板房屋就盖好了。细伢子是不知不觉间长大的,有些事也是不知不觉间做成的。天长日久,哪知这个人得寸进尺,时不时加层砖,时不时添块瓦,竟在胡爹眼皮底下,慢慢地改成了坚固的砖瓦建筑。过了些年头,他自己去房产局办理了房屋产权证。至此胡爹再也赶他不出去了。——也许胡爹根本就没有想过赶他出去。邻居们只偶尔听他老婆发过牢骚,不该把这样的人让进来,一个宽宽敞敞的院落,就这样弄得狭窄不堪了。这些年,老木匠已经亡故,他的儿子和女儿都下岗失业了。女儿出嫁后在外地打工,儿子在巴陵大桥下面自己摆了个修鞋摊子,每天从院落推进推出,敲敲钉钉,勉强维持生计。境况如此,心善的胡爹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胡爹整天懒洋洋笑眯眯,像一尊悠游的弥勒佛。有天晚上,胡爹在汴河街散步回来,过南岳坡人行道,不小心被小车剐了一下腿。围观的人都要司机赶紧送他去医院检查。在去医院的路上,司机说自己家境怎么怎么困难,又说剐得不厉害,去医院检查花钱,还不如给胡爹两百块钱呷东西实在。胡爹摸摸自己的腿,也不是很疼,就让司机把他送到家附近,钱也没有要,自己下车回去了。过两天,胡爹腿疼得厉害了,儿子把他带到医院照片,腿颈骨裂开了一条缝隙。儿子气得呼呼的,怪他没有把车牌号码记住。胡爹腿上捆绑夹板,杵着拐杖,脸上还是笑眯眯的,算哒,事情不大。
胡爹妻子身材高大,比他高出半个头来,性情随和,什么事都由着胡爹。但胡爹当官说顺了嘴,遇到什么闹心事,口语有些不雅。他妻子也不还嘴,只拿眼睛瞪他,实在恼火了,伸手就把瘦弱的胡爹摁住,摁在墙上,摁在椅子上,甚至摁在床上,胡爹气得哼也没有辙。
这些年,除了参加干休所的活动,钓鱼,跳舞,打门球,旅游,胡爹每天下午都会走出院子,来巷道边的铁棚子麻将馆,和堂客们打长沙麻将。糊牌时,他慢腾腾的笑眯眯的,满脸皱纹蝴蝶羽翼一样微微振动开了。牌臭时,口里偶尔会丢一句粗话,妈买稀的!岭子上的堂客们笑话胡爹,说他胡姓得蛮合适,一辈子都在唱糊涂的爱。
胡爹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