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脑栓塞
一、诊断标准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又称为栓塞性脑梗死(embolic infarction),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中某些异常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栓子物质,随血流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局部脑血流中断,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软化、坏死,故而出现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脑栓塞常发生于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黏膜等的栓塞症状。
2.中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见本章第一节。
(2)疾病分期标准:
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1个月;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③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本章第一节。
二、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压增高提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梗死脑脊液可呈血性或镜下红细胞;感染性脑栓塞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脑脊液细胞数增高(200 × 106/L或以上),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晚期淋巴细胞为主;脂肪栓塞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2.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
主要与有栓子可能来源的感染和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手术、长骨骨折、血管内介入治疗等相关。其他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检查。
3.脑CT扫描
脑CT扫描表现与脑梗死相似,即发病后24~48h后脑CT扫描可见栓塞部位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晰,并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在24h内做脑CT扫描,脑栓塞可以是阴性结果。即在这一时期脑CT扫描阴性不能排除脑栓塞。脑CT扫描对明确梗死部位、大小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有较大价值。若为出血性梗死,则在低密度灶内可见高密度出血影。对于患病早期和怀疑病变部位在后颅窝或病变部位较小的,应选择脑MRI检查。
三、辨证治疗
1.风痰瘀阻
主症:
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半身不遂。
次症:
头晕,头痛,手足麻木,手足拘挛。
舌脉:
舌苔薄白或紫黯,或有瘀斑,脉弦涩或滑。
病机分析:
风痰上扰,肝阳化风,痹阻经脉。
治法:
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
常用药物: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桃仁、红花、香附、青皮、天麻、延胡索。
痰湿偏胜者,可加泽泻、桂枝;肝阳偏亢者,加钩藤、赭石潜阳息风。
2.风阳上扰
主症:
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
次症:
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
舌脉: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病机分析:
肝肾阴虚,痰热内蕴,风阳上扰,经脉痹阻。
治法:
镇肝息风,育阴潜阳。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物:
龙骨、牡蛎、赭石、珍珠母、石决明、龟甲、天麻、钩藤、菊花、白芍、玄参、牛膝。
若阳亢火胜,头痛剧烈,面红耳赤者,加夏枯草清肝息风潜阳;肝风内动者加僵蚕、地龙息风镇惊;痰热较甚,苔黄腻,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心烦易躁者加黄芩、栀子、茯神清热除烦宁神;痰蒙心神,言语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若伴肾阴不足,气血亏虚,腰膝酸软无力,加当归、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熟地黄等补益肝肾。
四、西医治疗
1.对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病的治疗。
2.抗凝治疗。
3.降血脂、降低血黏度。
4.血管手术治疗。
5.其他治疗。
五、针灸治疗
1.中经络
治则:
醒神开窍、疏通经络。
主穴:
百会、人中、内关、极泉、尺泽、足三里。
配穴:
肝阳上亢者,太冲、太溪、复溜、百会放血;痰热腑实者,曲池、内庭、丰隆;风痰阻络者,丰隆、合谷;气虚血瘀者,气海、三阴交;口歪者,颊车、地仓;上肢不利者,肩髃、合谷;下肢不利者,环跳、阳陵泉;尿失禁者,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2.中脏腑
治则:
醒神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
百会、人中、内关。
配穴:
闭证,十二井穴(放血)、合谷、太冲;脱证,关元(灸)、气海、神阙(隔盐灸)。
六、临证参考
中医针灸不仅具有疏经通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及活血化瘀等功效,还可增大局部血液流量,使缺血组织恢复血液供应,利于组织的新陈代谢。而推拿治疗则以按揉和一指禅等连续手法,对病患体表各指定穴位以外力刺激,舒经活络,改善血循环,有利于组织修复,调节神经反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