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腮腺癌

一、概述

腮腺癌是指发生在腮腺的恶性肿瘤,属大涎腺肿瘤的范畴,也是涎腺癌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腮腺癌主要包括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恶性混合瘤、转移癌等,常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腮腺后下部包块。腮腺恶性肿瘤占腮腺肿瘤发病的80%,其形态多不规则,肿瘤界限不清,皮下脂肪及咬肌筋膜平面消失,咬肌、翼内肌、胸锁乳突肌等受累,严重者甚至还可以观察到颞骨岩部或乳突的骨质破坏。典型症状多为疼痛肿胀,生长较快并呈浸润性,累及周围组织,甚至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腮腺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占唾液腺肿瘤中发病的第1位。研究数据表明,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1,发病年龄集中在20~70岁。从发病趋势上来看,女性41~50岁发病明显增加,而男性在51~60岁才明显增加。

腮腺癌在中医古籍中无病名记载,一般认为属中医恶核范畴。《外科证治全生集·治法》曰:“大者,名恶核;小者,名痰核。与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结,毒根最深,却不易溃。”

二、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核之所成,重在痰湿,核之为害,以毒为主,而毒最伤气血,故本病与肝、脾、肾及气血密切相关。又因核之为病,黏滞有形,痞坚不移,乃痰作祟;核之性劣,易于流窜,销铄气血,毒恶使然。饮食不当、情志失调、过度劳累、外感六淫等使脏腑失调,气血津液失布,水湿不化,津液失布,而致痰湿阻隔经络、气血;气血痰湿内郁,郁于腮腺,日久化火成毒,变证丛生。因此,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水湿运化失常,导致水湿内阻;由于水湿不化、津液失布,凝滞成痰,痰湿积聚,阻塞经络,日久凝聚成核。气血阻络,久而生热,瘀毒互结而生变,久生热毒,邪气郁久不散,稽留于腮,渐成肿块。

三、西医诊治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腮腺癌常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呈浸润性生长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甚至浸润神经,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有些患者常以面瘫为首要主诉就诊,经医师检查才发现腮腺肿瘤。

2.实验室检查

(1)病理学检查:

当临床发现可疑病灶时,应尽早进行穿刺活检以确诊。术中冰冻切片是目前对腮腺肿瘤作出快速诊断的一种有效方法,准确率较临床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细针吸取活检高,对于判断腮腺肿瘤性质以及恶性肿瘤的恶性程度分级有较大帮助。

(2)肿瘤标志物检查:

腮腺癌目前尚无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查无特殊意义。

3.影像学检查

腮腺肿瘤一般为实质性,能被CT检查较好地发现,敏感性也较高。腮腺良性肿瘤的CT特点一般呈圆形,界限清楚,分叶状;恶性肿瘤的CT特点主要为肿块界限不清、弥漫不规则。有时腮腺肿瘤与腮腺区炎症单凭CT难以区分,准确率仅为75%,还需要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MRI对腮腺深叶肿瘤及范围广泛、与咽旁肿瘤难以区分者,诊断效能较高,对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大帮助。良性肿瘤的MRI图像边界清楚,有包膜;恶性者形态多不规则,包膜不完整,呈浸润生长,常侵犯周围结构。

(二)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腮腺良性肿瘤相鉴别。

(三)治疗原则

主要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配合化疗、放疗、干扰素治疗等不同方法。

四、中医诊治要点

(一)中医类证鉴别

本病应与流注、痄腮相鉴别。

(二)治疗原则

中医药治疗可以贯穿西医治疗的所有阶段。在西医无法进一步治疗的情况下,可以单独运用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腮腺癌应根据患者接受不同疗法的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中医药治疗原则。对于手术后患者或正接受放化疗的患者,中医药主要以扶正固本、辨证用药减轻毒副反应症状为主;对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患者,亦应综合运用辨证、辨病之法,并采用中医药内外治并举的疗法。

辨证施治过程中主要施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之法。

(三)辨证施治

1.热毒内蕴

症见:腮腺肿大,红肿热痛,可溃破流脓,其味恶臭,舌质暗,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四顺清凉饮加减。

组成:连翘6g 赤芍6g 防风6g 羌活6g 当归6g 山栀6g 甘草6g

2.痰湿蕴结

症见:可见腮腺肿块,质地坚硬,推之不动,呕吐痰涎,腹胀腹泻,下肢浮肿,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祛湿化痰,解毒散结。

方药:海藻牡蛎汤加减。

组成:海藻30g 牡蛎30g 昆布15g 猫爪草15g 半夏9g 黄药子9g

(四)腮腺癌特殊情况的中医治疗

腮腺癌配合放疗的中医药治疗 腮腺癌放疗为较主要的治疗措施,放疗后易出现黏膜红肿疼痛、口腔溃疡等副反应,采用中药清热解毒法可缓解其毒副作用。

普济消毒饮:黄连10g 黄芩10g 玄参10g 连翘10g 牛蒡子10g 僵蚕10g 制大黄10g 桔梗6g 柴胡6g 薄荷6g 生甘草6g 升麻6g 板蓝根15g

(五)常用加减用药

呕吐痰涎:加白术12g、茯苓12g、陈皮6g。

腹胀腹泻:加薏苡仁12g、山药12g、厚朴6g、木香6g。

口干:加麦冬10g、生地黄10g、石斛10g。

口臭、大便干结:加蒲公英15g、大黄6g、黄芩9g、板蓝根15g、金银花9g。

(六)腮腺癌辨病常用中药

1.清热解毒药

常用蒲公英、板蓝根、野菊花等。

2.软坚化痰药

常用海藻、牡蛎、昆布、石英等。

3.消肿止痛药

常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蜂房等。

(七)中药外治

如意金黄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892)

组成:姜黄160g 大黄160g 黄柏160g 苍术64g 厚朴64g 陈皮64g甘草64g 生天南星64g 白芷160g 天花粉64g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腮腺癌晚期,出现皮肤破溃,癌肿溃烂,伤口疼痛。

用法:将上药混合后研粉,与浓茶叶或食醋调成糊状,外敷面积稍大于患处,3~4次/d。

(八)中成药

1.内消瘰疬丸

每次8粒,3次/d,口服。适用于热证、皮色偏红,或肿或痛者。

2.小金丸

每次1.2~3g,2次/d,打碎口服。适用于无热证、皮色不变,肿硬疼痛者。

(九)单方验方

消瘤外用1号方(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科方)

组成:生大黄12g 皂角刺12g 王不留行12g 乳香3g 没药3g 天花粉9g 蜂房9g 天龙6g 蜈蚣6g

功效:软坚散结,消肿止痛。

主治:腮腺癌未手术者,未出现皮肤溃破、癌肿溃烂。

用法:将上药混合后研粉,与蜂蜜或食醋调成糊状,外敷面积稍大于患处,3~4次/d。

(十)针灸治疗

取穴原则:先辨虚实,循经取穴为主,随证取穴为辅。

实证取穴:天井、少海、百劳、肘尖、肩井、翳风、肺俞、脾俞、风门、肝俞、膈俞。

虚证取穴: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血海、期门、章门。

主治:通经络,散郁结,和气血。

用法:虚者用补法;实者毫针刺,用泻法,或加灸。

五、护理

(一)一般护理(参见第五章肿瘤中医护理)

(二)辨证施护

1.热毒内蕴

(1)中药汤剂宜凉服。局部疼痛剧烈,遵医嘱对症处理。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破溃处可用金黄散外敷。

2.痰湿蕴结

(1)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涎壅盛者应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

(2)可食山药、冬瓜等食物。

(3)忌海腥及油腻食物。凉性果蔬,应尽量不食。

参 考 文 献

1.赵志国,高丹,王瑾,等.896例腮腺肿瘤临床回顾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7,26(6):605-609.

2.李兖.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3):383-385.

3.郑少燕,曾向廷,吴先衡,等.腮腺肿瘤的MRI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4):647-651.

4.段青云,贾暮云,张雄,等.464例腮腺肿瘤回顾性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241-244.

5.俞光岩,高岩,孙勇刚.口腔颌面部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周岱翰.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7.刘嘉湘.实用中医肿瘤手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8.李茂钦,吕登平,滑建勇.普济消毒饮治疗放疗后口腔反应50例[J].河南中医,2000,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