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血管性血友病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之一。1926年von Willebrand 首先在芬兰Bothnia 湾的Aland岛上发现此病。vWD是由于患者体内的vWF基因分子缺陷而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的一种出血性疾病。在较近的流行病学报告中,临床发病率高达125/100万,而有些轻型或亚临床型可能还没有被发现。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血浆半衰期为12~18小时。vWF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断臂末端,占12号染色体的1%,长178kb。vWF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①通过与血小板膜GP Ⅰb和GP Ⅱb/Ⅲa以及内皮细胞胶原蛋白的结合,在止血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协助血小板黏附并聚集于损伤血管处;②作为FⅧ 的载体,结合后使FⅧ在血浆中保持稳定。

vWD的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

【诊断】

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1.症状和体征

反复自发的出血症状,皮肤紫癜、黏膜出血,特别是牙龈出血和鼻出血最为常见。女性患者常有月经过多,可发生分娩后大出血。少数患者可有关节、肌肉等部位出血现象。随年龄增长,出血倾向可减轻。

2.实验室检查

(1)测定BT、FⅧ:

C、vWF:Ag定量测定、vWF:Ag多聚物、vWF:Rco、瑞斯托霉素诱发血小板聚集反应(RIPA)以确定vWD及分型。

(2)vWD的分型:

见表4-5。

表4-5 vWD的分型

续表

【鉴别诊断】

1.血友病A

3型和2N型vWD可以有关节和肌肉出血,FⅧ 减低,与血友病A相似。鉴别要点:vWD为常染色体遗传,男女均可发病;3型vWD表现BT延长,vWF:Ag 显著减低;2N型vWD与血友病A的鉴别主要依靠FⅧ/VWF结合试验。

2.血小板型vWD

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子缺陷在于血小板膜GPIb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与vWF亲和力增高,使血浆中vWF减少,类似vWD。此病实验室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体积增大;BT延长;RIPA增高;FⅧ:C、vWF:Ag、vWF:RCo降低;血浆vWF缺乏高分子多聚物;患者PRP+正常vWF,血小板型vWD 出现血小板聚集,而2B型vWD不会诱导血小板聚集。

3.获得性vWD

常继发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可于原发疾病出现前数月至数年发生。

【治疗】

1.一般措施

适量运动可使FⅧ:C增加,减少出血;禁用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右旋糖酐、双嘧达莫、保泰松、吲哚美辛及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对于1型及2型vWD的女性患者,雌激素可用于反复鼻出血及月经量过多。

2.药物治疗

(1)DDAVP(1-去氨-8-D-精氨酸-加压素):

广泛用于轻型vWD。DDAVP对1型vWD治疗效果好,对部分2A型有效,在2B型则可引起一过性的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对3型无效。剂量为每次0.3~0.5μg/kg,静脉滴注,可使FⅧ:C增高3倍,vWF增高2倍,最初2~4天,8~12小时可重复1次。此药也可经鼻腔滴入。

(2)抗纤溶药物(氨基己酸 EACA):

可用于轻型患者,亦可与DDAVP或替代治疗同时使用。对口腔、拔牙引起的出血效果好,在血尿、肾功能不全时不主张常规使用。

3.替代治疗

制剂选择: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vWF-F Ⅷ浓缩剂、vWF浓缩剂、FⅧ浓缩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