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急诊医学专业特点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差异

(一)整体与局部

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均以解剖学系统为基础,同时根据是否需要手术为标准进行划分。如无须手术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归属消化内科,需手术治疗的消化系统疾病归属普通外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专业越分越细,如普通外科已划分为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胰腺外科、肛肠外科、器官移植外科、血管外科及微创外科等。这种分科模式主要的优点是使相关领域的医师能够更专业、更具特长,对某一疾病的研究更为深入,甚至深入至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去认识疾病。但分科过细对多系统疾病或多器官病变的交叉联系削弱,势必造成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局限性,各专科处理急危重症势必影响急救医疗质量。这里举一个实例:一个车祸致多发伤的患者被送到急诊抢救室,当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头面部、四肢及腹部外伤,涉及颅脑外科、颌面外科、眼科、骨科及普通外科。一边抢救一边组织紧急会诊,未等各专科医师发表完会诊意见,患者血压下降,没有伤口的腹部越来越胀,最终肝脾破裂大量失血,加上其他部位的创伤,终究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就暴露了该模式的最大缺陷:往往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只关注和处理与自己专科相关的某一系统病变,就如同只关注森林中的某一棵树,这种只顾局部忽视整体的做法,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急诊医学专业根据其理论、临床实践特点可弥补专科会诊诊治方式的弊端。

(二)临床思维

急诊医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根据有限的病情资料对急危重症患者作出快速的诊断和处理意见,这里包含着急诊医师独特的临床思维,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的临床思维差异较大。临床思维是医师对临床客观事件的理性认识过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急诊医师头脑中储存着反复叠加的信息和判断程序与模式,面对各类急危重症患者时,立即启动急诊医师常用的思维方式(如直觉思维、经验思维、逆向思维等)来判断、分析(否定分析、因果分析、排比分析、历史分析等)。其他传统专科的医师面对患者时会先想疾病部位在哪?什么性质的疾病?病情严重吗?遵循先诊后治的程序逻辑。而在病情危急时,往往需要先稳定病情再弄清病因,急诊医师倾向于采用这种逆向思维。面对急症患者考虑的顺序是:患者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吗?最可能的原因?原发病可能的性质和部位?注重对急症的评价和处理,并非能立即确诊为某种疾病,因为疾病的急危阶段有其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临床症状常常并不表现出原发病的特征。对于急诊医师来说,要克服临床思维偏差就必须从患者整体出发,全方位、全过程观察病情,洞察临床症状变化,见微知著。

(三)时间窗概念

急救的时效性反映了急救的时间与救治效果之间的关系,即在救治时间窗内通过相应的措施,达到单位时间内的最佳救治效果。世界上公认创伤急救“黄金1小时”,是以伤后在院前短横线院内抢救的连续性为基础,提高生存率的最佳时间窗。心跳呼吸骤停抢救的黄金时间窗:4min内实施心肺复苏(CPR)、8min内实施高级生命支持,生存希望加大。急危重症变化进展快,缺少代偿,后果更严重,尽早控制病情发展较滞后的积极处理代价低、结果更好。急诊医学应用“时间窗”的概念,在时间窗内实行目标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预后。时间就是生命,这在急诊医疗体系的三个环节中都体现出来。与其他传统的临床专科相比,急诊医学更具有鲜明的时间特性。

(四)多能一专

在急诊医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及其发展模式是最大的困惑。王一镗教授首先提出急诊医师应该走“多能一专”的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一专多能”是传统临床专科医师的专业理念,而急诊医学则需要“多能一专”的专业人才。急诊医学在人才梯队培养方面已有医学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已纳入全国医师培训计划。急诊医学已有独立的教学、培训、职称晋升的系列。作为一名年轻的急诊医师,经历了医学本科教育、急诊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掌握了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又经过临床实践锻炼,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除了临床医疗工作的多能外,还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可称之为多能。成为急诊医学的高级医师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经历,注重急危重症的某个专科领域,如内科急危重症、急诊创伤、危重症监护、复苏医学、急性中毒、儿科急症、急诊介入等,也可涉及各种辅助检查和特殊治疗,甚至精神心理、灾害救援、法律保护等。

急诊医学肩负着特殊社会职能,且拥有独特的视角和临床思维,它服务的范围不局限于院内,而是涵盖院前急救、灾害救援、院内急诊及危重症监护等领域。这是其他任何传统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也没有哪个学科能形成一个从院前到院内的完整的服务体系。但急诊医学在医学领域中还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完善,使之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适应。

(黄子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