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迭代:从最大书店到数字经济生态

实体领域有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不断进化迭代,而在更有创新活力的互联网领域,企业的进化则更加迅猛,无边界的亚马逊就是其中翘楚。

从1994年创立至今,亚马逊的成长历程毫无疑问是令人惊叹的,也是令人钦佩的。与很多只成功一次,之后就躺在功劳簿上走向平庸的企业不同,亚马逊在最初安身立命的业务基础上,通过一次次商业模式迭代,实现了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成就了万亿美元的商业帝国。

2020年,亚马逊营收高达38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5万亿元(约为阿里巴巴的4倍),盈利213亿美元。公司市值也一路飙升,于2018年9月4日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后,又在2020年年底突破1.6万亿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四家公司之一(其余三家为苹果、微软及谷歌)。

在亚马逊超快的增长和业务裂变背后,是超强的商业模式迭代能力。从创立以来,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可以归结为四个阶段。


1.0版:单品类电商,从图书开始,做世界上最大的书店。

2.0版:多品类电商,不断快速拓展,成为万货商店。

3.0版:线上零售平台,构建生态,对外赋能。

4.0版:基础设施平台,线上线下打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拓展边界。


亚马逊的诞生,是互联网崛起背景下一个典型的创业故事。

在创建亚马逊前,贝佐斯就职于华尔街量化对冲基金巨头萧氏公司。该公司创始人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大卫·萧(D.E.Shaw)。为了探索互联网的商业潜力,很快被提升为副总裁的贝佐斯,每周都会跟萧先生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天马行空地畅想未来。头脑风暴后,贝佐斯负责把各种奇思妙想记录下来,逐一分析其可行性。

早在1994年年初,他们就想到了几个颇有前景的创意。其中,最让贝佐斯心动的是“万货商店”。因为在研究互联网的过程中,有一个神奇的数字——2300%——深深地震撼了贝佐斯,即相比前一年,互联网用户增加了23倍。贝佐斯后来多次谈到当时内心的震撼以及之后的思考:这样的超高速增长是极其罕见的,到底做什么样的业务,才能乘势而上?

于是,贝佐斯辞去了华尔街待遇优厚的工作。1994年7月,30岁的贝佐斯从老家得克萨斯州出发,开着一辆雪佛兰汽车沿着高速公路前往西雅图,开始了探索未知的创业之旅。

尽管万货商店的创意非常令人心动,但贝佐斯知道,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极不现实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扬帆启航——做世界上最大的书店(1994—1997)

什么是最适合在互联网上售卖的品类?贝佐斯列出清单,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办公用品、服装、音乐等20项。深度思考之后,贝佐斯做出了选择:与其漫天撒网,不如聚焦一点,先从图书开始。

贝佐斯为什么在万物之中单单选择了图书呢?

有些原因众所周知,比如首先图书是标准品,易于展示,明码标价,而且配送相对容易。其次,美国图书市场的行业结构较为特殊,有两个大型批发商把持了整个市场,只需要找到它们就能开展业务,而无须联系大大小小的出版社。同时,图书的零售终端则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有绝对优势的企业。这对初创企业可谓十分有利。

但贝佐斯更看重的是,如何创造传统线下书店不可能具备的独特竞争优势。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贝佐斯要的不是简单地把客户买书的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他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及各种新技术,为客户创造一种全然不同的全新体验,一种即便传统书店有心复制,也无法实现的独特体验。

首先是无限选择。传统线下书店面积有限,通常一家大型书店最多就卖10万~15万种图书,而全球正在出版的图书超过300万种,通过互联网卖书,就能够突破传统线下书店的空间限制,给客户提供无限选择。

其次是真实的反馈。以传统方式卖书,通常有知名人士的推荐,有的印在书上,有的发表在媒体上,一般都是各种溢美之词,然而真实的情况如何,是否会名不符实、令人大失所望,这就不得而知了。而通过互联网,请读者留言,来自普通人的未经修饰的真实客户反馈,对买书的人可能更有帮助。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终极个性化服务。即根据每个客户的基本信息、习惯偏好及特殊要求,为每位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包括精准推荐。这对习惯了传统标准服务的读者来说是巨大惊喜,传统线下书店很难做到,但对精于技术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恰恰是其最擅长的。

无限选择、真实客户反馈、终极个性化服务,这正是贝佐斯最看重的,且只有互联网才能带来的。因此当亚马逊因快速占领图书市场而被传统线下书店集体围攻时,贝佐斯显得十分淡定,说对方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1994年创业初期,公司名字一直没定下来。贝佐斯尝试过好几个,但总是不太满意。有天翻字典时,不经意间,“Amazon”(亚马逊)跳进了贝佐斯的视野,就是它!

后来贝佐斯回忆说,取名亚马逊是因为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而且其体量远远超过了其他河流”。这就是贝佐斯对自己公司的期许,不仅要做到最大,还要远远超过其他对手。

在图书领域,亚马逊的确做到了遥遥领先。2018年,在全美纸质图书方面,亚马逊的市场份额高达42%,在电子书方面则是占据了令人惊叹的89%的市场份额。

通过互联网与新技术,亚马逊获得了图书领域的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并拥有了不断升级的个性化精准推荐能力,初步奠定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基石。

一网打尽——打造在线的自营万物商店(1998—2002)

图书市场的成功,并未让贝佐斯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打造在线的万货商店。

自1998年起,亚马逊涉猎音乐、影片、礼物、玩具、消费电子、家居家装、软件游戏等多个品类,除了自身业务快速拓展,亚马逊还通过投资并购,迅速切入了多个垂直领域,如有声书、医药、宠物、金融服务、快消日杂、户外装备、玩具、汽车、红酒及鞋等。亚马逊还通过并购Bookpages、Telebook和卓越网等在线书店,进入了英国、德国、中国等海外市场。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投资、品类及区域拓展之间,亚马逊在线万货商店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到2001年,亚马逊在售商品达到4.5万种,在售图书超过百万种。受益于规模效应及摩尔定律,在激烈的竞争中,亚马逊持续保持了极具竞争力的天天低价;通过不断创新,亚马逊推出了一键下单、愿望清单、个性化推荐、实时订单更新、图书在线试读等今天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各种新功能,为客户创造了更好的体验、更便捷的服务。

业务上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让贝佐斯迷失,他一直提醒自己以及亚马逊所有同人必须聚焦客户,痴迷客户。在2001年致股东的信中,贝佐斯首次提出了“客户体验三支柱”:更优的选择、更低的价格、更便捷的服务。后来又在2008年致股东的信中再次强调:即便放眼未来10年,这些也不会改变。

什么是最能打动用户的杀手级服务?2005年,亚马逊推出了Prime会员服务,即每年交79美元会员费,便可享受全年无限的2天到货免邮服务,而且无最低消费限制。Prime一推出就大受欢迎,用户习惯了亚马逊的服务后将形成更强的黏性。截至2020年年底,亚马逊全球Prime会员总数已超过1.5亿。亚马逊凭此建构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盈利模式。

通过万物商店,亚马逊也从单品类电商升级为全品类电商,亚马逊获得了更加巨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优势。通过Prime,亚马逊获得了更牢固的用户黏性,在原有的三大竞争优势基础上,亚马逊的护城河大大加深。

开枝散叶——建构开放的电商平台生态(2003—2013)

2003年,贝佐斯提出“Unstore”,旗帜鲜明地说“亚马逊不是开零售店的”,而是家科技公司,做的是零售平台。

零售店与零售平台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亚马逊最早的自营业务就是开零售店,只不过不是线下实体店,而是开在互联网上。当亚马逊引进第三方卖家,并对外开放其客户资源、履约物流等各项核心能力时,亚马逊就演进成了零售平台。

所谓平台,必须有多方参与,必须能促成多种产品及多种服务的复杂交易,而且必须能为参与各方创造价值。

为此,贝佐斯特别强调:从今往后,亚马逊最应当关注的,不是自己卖了多少东西、完成了多少订单,而是如何帮助用户做出最好的购物选择。

为了成为平台,在两次失败的尝试后,亚马逊依然矢志不渝,推出了面向第三方卖家的销售平台——亚马逊商城。

起初,大家对亚马逊的许多做法感到十分困惑。比如,用户搜索某件商品时,第三方卖家与亚马逊自营的搜索结果会出现在同一个页面。用户在第三方卖家那里下单后,亚马逊则会提供物流服务,帮卖家完成订单履约工作。第三方卖家经营时,亚马逊为它们提供各种职能管理工具,为它们赋能,让它们更好地同亚马逊自营业务竞争。

如果把亚马逊看成是单纯的电商企业,上述帮助竞争对手的做法确实不可理喻,但是如果从线上销售平台的角度看,亚马逊这样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些第三方卖家,不仅是亚马逊的竞争对手,更重要的角色是亚马逊平台生态中的合作伙伴。从开放至今,亚马逊的平台生态中已经有数百万家合作伙伴。

亚马逊追求的不是自营业务短期收入与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与用户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单靠一家,无论能力多强,能服务的客户以及能为客户提供的选择,总是会遇上天花板的。通过搭建平台,通过引入合作伙伴,赋能成千上万乃至数百万第三方卖家,亚马逊才能真正做到始终为客户提供更优的选择、更好的价格及更便捷的服务。

当亚马逊把客户资源与第三方卖家分享,通过第三方卖家给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体验时,客户体验就会提升;与此同时,随着平台规模的增长,成本结构不断优化,价格也会随之不断下降,这样客户体验会更好;客户体验更好,客户信任度就更高,不仅能提升客户留存率,促进客户消费,还能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如此不断循环向前,不断自我强化——这就是亚马逊的增长飞轮(见图1.2)。

图1.2 亚马逊的增长飞轮

截至2018年,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线上零售平台,占据45%的市场份额,像奔流汹涌的亚马孙河一样,远远超过了其他对手。其中第三方业务增长迅猛,1999年的交易量仅为1亿美元,2020年交易量激增至295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6%。第三方卖家交易量占亚马逊交易总量的62%,大大超过自营电商业务。亚马逊实现了与开放生态的共同繁荣。

通过建立支持第三方卖家的平台,亚马逊实现了从自营电商向线上交易平台的物种进化,平台经济拥有的双边网络效应不断吸引着更多的卖家和买家,驱动亚马逊飞轮加速旋转,将亚马逊的竞争力带到全新的高度。

无限边界——提供数字化商业的基础设施(2014年至今)

除了电商生态,亚马逊一直在探索全新的商业机会,同时,它也在积极主动地寻找再次加固竞争优势的契机,向更深和更广的领域探索,永不满足的亚马逊商业帝国在不断实现自我进化。

在过去20多年里,很多人问过贝佐斯:亚马逊会不会从线上杀回线下?但亚马逊多年都没有什么动静。其实亚马逊不是不想向线下拓展,只是在等待好的机会,探索可行的模式。

2015年11月,亚马逊在西雅图开了第一家线下书店。更大手笔的线下探索是,2017年6月亚马逊以137亿美元全资收购了以优质生鲜著称的全食超市,一举将其471家门店收入囊中,从此正式开始了线上线下业务的大规模融合。

2018年1月,经过几年的秘密筹备,亚马逊又推出了“无人超市”——Amazon Go,主打简餐食品,通过摄像、红外感应和重量传感,识别客户身份、轨迹及其选购商品状态,客户拿了商品就走,后台自动完成结算。这种拿了就走、不用排队结账的全新购物体验,让很多客户惊叹不已。

为什么亚马逊一定要进入线下,而且对生鲜这个品类如此重视呢?因为这是高频业务。对于自己做饭的家庭来说,即便不是天天买生鲜,一周也得买两三次,而且买生鲜时,大家还是习惯于眼见为实,看看到底新不新鲜、好不好。通过这个特殊品类,打通线上线下,与客户保持高频接触,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客户的习惯和偏好,这是所有线上平台,尤其是亚马逊梦寐以求的。

此外,亚马逊还大力加强了自身平台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核心能力变成了对外服务。比如,2006年,亚马逊推出了亚马逊履约服务(FBA)、亚马逊云服务(AWS);2014年又推出了智能语音平台(Alexa)。

通过为第三方卖家提供亚马逊履约服务,让Prime会员在购买第三方卖家的产品时,也能享受两天到货的免邮服务,不仅解决了第三方卖家的后顾之忧,还能帮助它们提振业务,因而深受第三方卖家的欢迎。

更重要的在于,履约服务是固定成本极高、规模效应极大的业务,面向第三方卖家的履约服务,能够让亚马逊快速扩大业务量,并在更大的规模上摊薄固定成本,降低亚马逊整体的履约物流成本,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在惠及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受益。

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亚马逊云服务,让它们按使用量灵活付费,不仅省去了中小企业自建互联网系统的大量投资,还极大地降低了初创企业做大时所遇到的资金、技术与能力门槛。

亚马逊云服务发展至今,已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进行了快速升级与持续扩展。2006年云服务刚推出时,只有简单存储(S3)这一项服务。之后,亚马逊每年都会研发并推出新服务,2016年服务已有1000多项。

为满足特殊用户的特殊要求,2011年亚马逊推出了专门为政府用户设计的云服务(AWS GovCloud),2015年又推出了专门为物联网相关应用而设计的云服务(AWS IoT)。

在2018年致股东的信中,贝佐斯特别提高了AWS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程度。AWS推出的智能工具,如Ama-zon SageMaker,让那些原本无力投入前沿科技研发的企业,把机器学习、强化学习等数字技术快速应用到业务发展中。

亚马逊云服务成功引领了科技界的业务创新,引来微软、谷歌、阿里巴巴等巨头的模仿。到2020年,AWS占全球云服务市场份额的31%,遥遥领先于其他科技巨头,成为亚马逊利润的主要来源。

在智能硬件方面,亚马逊早在2007年就推出了Kindle电子阅读器,成为出版商、作者和用户交易的平台,占据了电子书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2014年,亚马逊推出搭载智能语音平台(Alexa)的智能音箱Echo,并将Alexa开放给其他设备。截至2018年年底,亚马逊已经为包括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在内的150种产品、上亿台设备赋能,其中包括耳机、计算机、汽车及智能家居设备等。

这样大规模的使用及语音语料的收集,反过来对于Alexa自身性能的持续提升与迭代是至关重要的。相比2017年,2018年用户与Alexa的对话次数增加了数百亿次。Alexa掌握的事实信息量增加了数十亿,具备的技能数量增长了1倍,达到了8万多个,其理解请求和提供回答的能力提升了20%以上。

前面提到的增长飞轮,是面向个人消费者用户(2C)的,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对外服务赋能,是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面向企业用户(2B)的增长飞轮。对外服务越多,能力提升就越快,服务拓展就会越多,而且服务成本会越低,这样客户体验就会越好,如此不断循环向前,不断自我强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亚马逊成功地创建了业务遍及全球的商业帝国。2020年,公司总收入为38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5万亿元。其中线上自营业务收入占56%,第三方平台业务收入占20%,云服务占12%,会员订阅服务收入占6.5%,广告收入占5.5%。盈利达到213亿美元。

即便已经如此成功,亚马逊也没有放慢持续拓展的脚步。比如,亚马逊还搭建了面向企业商户的B2B销售平台,以及面向二手商品交易的多个线上平台。

在金融服务领域,支付无疑是当仁不让的业务。亚马逊不仅推出了自己的支付服务Amazon Pay,还在印度收购了一家当地支付平台Tapzo公司。此外,亚马逊还以定向邀请的方式,通过亚马逊小贷服务Amazon Lending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在本地服务领域,亚马逊搭建了亚马逊家庭服务平台Amazon Home Services,方便房主找维修、保洁等专业人士。除了家庭需要这种专业服务外,其实企业也需要。为了满足企业的这种需求,亚马逊创建了面向企业的工作外包服务平台Amazon Mechani-cal Turkey(土耳其机器人),帮助企业远程雇用“众包工作者”来执行零散的按需任务,这些任务大多是计算机无法有效完成,而人类可以轻松解决的。

2017年,人们惊异地发现,亚马逊竟然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并一举拿下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外语片三项大奖。原来亚马逊早已成立亚马逊影视公司Amazon Studios,并在游戏、影视、娱乐等诸多领域布局发力。

除此之外,亚马逊还进入了医疗领域。2018年年初,亚马逊与摩根大通以及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医疗保险公司,非常低调和隐秘,至今连公司名称都未确定。

2018年6月,亚马逊斥资1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一家在线药房——PillPack公司。PillPack是一家创业公司,能帮助解决客户亲自跑药房和等待取药的烦恼。

2020年8月,亚马逊推出Halo智能手环,客户可以监测自身身体状态,同时还推出应用程序Amazon Care,亚马逊员工可以在上面在线咨询医生。虽然亚马逊目前还没有宣布在医疗领域的明确战略方向,但亚马逊的进场,已经令整个美国医药行业高度紧张了。

亚马逊的愿景是“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通过一系列数字化平台与基础设施的深入搭建,以及以“增强回路”的方式广泛探索创新业务,亚马逊在深度和广度上依然在不断自我超越。通过2C电商生态和2B数字基础设施这两大飞轮,亚马逊的智能技术还在不停迭代升级,而这正是其决胜未来的关键钥匙。

从地球上最大的书店到一网打尽的万物商店,从自营电商到赋能第三方卖家的电商平台,从零售生态基础设施到提供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的科技公司……亚马逊凭借商业模式的不断迭代,不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加上不断升级的创新飞轮驱动,其数字经济体的未来不可限量(见图1.3)。

图1.3 亚马逊战略形态与业务布局演进

资料来源:亚马逊官网。

总结与展望

不同于华为经历了产品为王、渠道为王、用户为王这三个时代,稍晚些诞生于大洋彼岸的亚马逊只经历了两个时代:渠道为王、用户为王。这也直接使得亚马逊的商业模式演变是以渠道而非产品开端,以线上书店试水,并逐渐构建起功能齐全的线上交易平台,并在线上交易平台的基础上探讨打造生态的可能性,乃至进化为更为多元化的数字经济生态平台。

感知“势”的变化,懂得提前布局以及顺势而为,亚马逊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不断更迭自身的商业模式,早已不仅仅是电商巨头,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强大的数字经济体。也许在未来,亚马逊的愿景“成为地球上最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真的会实现,只是这个“企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零售行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