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一

兰翠芹教授委托我为她的著述——《创新的动力——工业设计标准及其中国策略》写个“序”,我感觉压力好大!而同时又为年青一代的工业设计者的成长和胆略而兴奋!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参与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生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只存在了百年,然而作为人类谋生存的创造——“设计”的智慧却与一直伴随人类改造生存条件的实践与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而相伴发展。

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社会形态中,其手工艺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材料和技艺。封闭型的自然经济不可能不就地取材、因材制用、因地制宜,所以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是决定当地经济的支柱,而手工艺匠人的技艺又使当地的自然资源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产品的必备条件,成为这些产品价值的决定因素。因此,手工艺匠人的技艺以及当地的文化都受到封闭型的自然经济的制约,其文明的进步都取决于资源的开发。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种封闭、保守的生活方式以及满足现状、慎终追远的心理特征,在文化上则表现出浮华、烦琐、中庸、安逸、超脱、沉溺于形式与技巧的特征。而大生产的商品经济以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它的生产已远远不止受自然资源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市场需求的刺激。追求利润的目的迫使商品经济以市场需求来开发以至购买外地的资源、发展技术以及重金雇用不同工种的专门技术人员,这就造成了商品经济要靠“流通”这种方式来作为支柱。商品流通、材料流通、技术流通、人才流通的社会生产结构需要靠分工来保证。“分工”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达,又形成了商品经济的特定的商品文明。个人的技术和艺术才能必须在整个社会组织的“分工”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它们必须专业才能在竞争中保存,又必须靠组织者的安排才能协调一致产生力量。这时候决定产品价值的不再是技艺和材料了,而是一种既能掌握变化的社会需求,又能了解机械化大生产特点的职业才能。这种沟通产品的复杂社会属性的文化特征必须是综合的、创造性的、标新立异的、不满足现状的而又讲究实效的。这种新的文化方式即是将艺术与技术、经济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综合的设计。

设计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设想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总和。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特点,那就是设计必须以大批量、机械化为条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为目的。又由于工业化生产带来各行业、各工种、各工序的分工,设计与制造分离,制造与销售分离。这复杂的社会结构的各阶段、各层次不可能由一个或几个人来完成,需要有合理的、有序的、有预见的设计观念来协调,必须有严密的、分层次的、成系统的组织——“标准化”来安排。因此,在工业时代,设计的主导作用被空前地显示出来了。设计师这个职业的出现是工业时代的必然,否则,各个专业,各个部门都将各行其是,形成不了大生产方式,也不会制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更不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保持人和自然的平衡。

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把对自然的认识与“人”的价值结合起来。忽略重大科学成果对人的世界观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完全科学的。产业革命初期,工业产品的粗制滥造,只顾大批量生产,只顾物质功能的“合理”,而不顾人的精神功能的需要,反而导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拉斯金和莫里斯采取否认大生产方法的态度,滑到只重视人的精神追求的极端,割裂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延误了欧洲工业设计的早日到来。工业化带来的机械流水线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现象都是将科学与文化对立的恶性循环。

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纠正了人们这种误解,它重新唤起人类对科学与艺术综合力量的认识,真正理解自然科学的双重作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不仅可以用来进一步发展技术和市场经济,而且也能扩展我们的价值观念;当代科学的综合、交叉产生的影响使人类重新认识到古代哲学家已发现的真理——“天人合一”,即科学对于人类自我认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人类不仅要改造自然,也要把人作为自然中的一员去思考。这种在新的起点上的“重演”告示人们在任何学科领域中都要运用两种思维模式。

设计是综合信息,创造新的信息。一个建筑、一件产品都是信息的载体,是那个时代、那个民族或地域的社会观念及经济基础的总和。既有人们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的理解——自然科学的信息凝聚,也有人们生活方式的反省、社会结构的反馈——建构人类社会科学的未来模型。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演进;青铜器是奴隶主统治的象征;运用铁器而接生了封建社会;工业化的产品将文明引入大众的家庭;商业的异化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引诱了奢迷欲望的泛滥;计算机的问世引来了知识的膨胀;无人汽车、无人车间、无人银行……人工智能技术也有可能将人类社会引入毁灭的深渊……

设计是设计者自觉不自觉受当时生产工具、材料、工艺手段的限制,以及设计者的观念——他们的社会地位、制作目的、心理状态及对“美”的追求的制约。一个产品的好坏自然就与这些信息的多少,综合的程度有关。所承载的这类信息越多,这件产品就越好。这些被表达出来的信息越清晰、越有序,这件产品的价值就越高。并且,这些多元的复杂的信息被组织起来后反映出一些不同于同类产品反映出的新信息越多,它的影响就越大。总之,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合理的、典型的因素起着作用,这个信息必定要以产品或建筑的形象被载入到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中。

工业设计的本质和理念难以被大众接受,因为“大批量”虽不高雅奢华,却能以炫目的“造型”“美化”“时尚”等,成为商业“牟利”的最大机会!设计不能只跟随市场、满足市场,要看到这个世界真正的“需求”,从而“定义、引领、创造需求” ——“提倡使用,不鼓励占有”!人们已开始将工业设计的实践与认识提高到“机制”创新、生活方式设计、文化模式设计及系统设计层面上了,现在又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集成式系统整合”的 “生态社会设计”——“青山绿水”的高度上来了。“工业设计”最根本的宗旨是“创造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共享、公平的生存方式”。

所谓设计界常常观照的“风格”与“传统”是相对稳定的信息的沉淀和积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生存方式的改革,观念的进步,必将社会中不稳定的、不典型的因素淘汰,或将不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信息筛选,在新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典型的、稳定的信息。这种新信息的产生和积聚,就形成了新的形式、新的风格。这个过程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必由之路。人的审美能力也必然在变化、发展,而随着这种进展,技术语言、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造成人的社会语言、信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丰富,同时,反过来又必定促进技术语言、信息更进一步发展。这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上升,使人的生存方式更趋合理,从而产生更高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在这样的历史发展条件下,人类的设计、创造能力必定导致产品或建筑负载不断更新的、多元的信息。

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节奏如疾风暴雨冲击着当今所有领域;设计的观念、价值评价体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而工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于从研制、生产到消费、废弃全过程覆盖的“有效性”“无害性”。

人类社会的基本模型以“经济、科技、文化”为支撑,然而“文化”内涵由于人类认识到生存必须依赖于“自然”,又逐渐上升认识到:人类必须将“生态文明观”充实到人类社会的模型中。

设计在“经济”和“科技”角度的体现,反映了设计是权衡人类社会循环中4个阶段——“制造”“流通”“使用”“回收再利用”复杂关系的关键。社会对“制造”“回收再利用”技术的认识水平,肯定越是有效、越是标准化、越是智能化就越能体现效益,其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也就越能得到共识;然而设计的属性也要体现在“流通”“使用”“回收再利用”领域,而在“流通”“使用” “回收再利用”领域中,“人”的主观导向作用不可回避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流通”不仅会积极地引导社会公平消费,也会使商业“牟利”的策划带来的消费黑洞效应的过度消费、追名逐利的穷凶极奢、两极分化的祸害;同样在“使用”领域中,由于“人”的价值观的区别,简朴与奢华会影响认识“使用”的巨大反差,而“生存方式”“美好生活”“幸福感”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标准”的天差地别。

所以,“标准”是相对的,也是可变的。它代表着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随着物质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的提高,会不停地发展演化。当然,不用担心,我们不会用20世纪30年代的生产水平的标准化来代替我们80年代人的需要。我们不应成为“标准”的奴隶,而要不断探索新的标准,要不断在新的内容、新的材料、新的构造、新的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去创造新的理论和观念,由此去创造崭新的“标准”体系。

有关工业设计标准化的研究在我国才刚刚开始,缺乏相关课题研究资料及可参照的经验样本,因此本书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原始性价值。

“设计标准”问题的提出也无异于一种将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贯通并通过系统的技术规范处理而使工业设计的流程与应用更流畅的手段。

由兰翠芹主持的、我国第一份工业设计国家标准文件《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工业设计评价规则》研究案例的完成,意味着我国工业设计标准化进程的新开端;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工业设计标准促进工业产品有用性提高以及通过推动评价体系的实用促进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有效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本书的研究领域涉及对当今我国工业设计诸多领域的认识,如“工业设计战略”、“中间层次的工业设计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及阶段目标、工业设计标准与创新、工业设计标准与技术、工业设计标准与文化、工业设计标准与审美、工业设计标准与人的因素体现、工业设计标准中的规范与自由、工业设计标准的“适度”原则、工业设计标准指标的定量与定性、类型与分级等,无不说明兰翠芹在工业设计理论研究、实践方面的能力和修养。尤其她能在制定我国的“工业设计标准”中做出有益的创新探索,实属难能可贵!希望我国的工业设计工作者都能在探索中国工业设计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实现做出中国工业设计应有的贡献。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导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兼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