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接触

1940年8月22日,蒂泽德抵达华盛顿,不过,并没有如他所期望的那样,有人出面为他接风洗尘。好在转天,美国海军部长诺克斯会见了他,为双方的技术交流确立了基本的规则和程序。1940年8月26日,罗斯福总统接见了蒂泽德,在表示欢迎的同时,又向其解释,出于政治考虑,美国还不能与英国共享诺顿轰炸瞄准具的技术细节。两天后,蒂泽德与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万尼瓦尔·布什接上头。布什了解微波领域的前沿发展情况,不过,尚不知情英国已经研制出谐振腔磁控管,蒂泽德在交谈中也没有透露他带了一只谐振腔磁控管来到美国。布什表示,国防研究委员会非常希望与“蒂泽德使团”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但目前还有待于美国军方的批准和安排。蒂泽德在日记中对美国的漫不经心颇有微词:“对我的任务没有做出行政上的安排,既无办公室,也无打字员,十分恼人。”

博文等其他代表团成员到达后,“蒂泽德使团”先与美国军方进行了技术交流,在不透露谐振腔磁控管秘密的前提下,蒂泽德要求代表团成员,尽可能给美国军方留下英国技术非常先进的印象。

在战争部和海军研究实验室,考克罗夫特和博文花了一周时间,向美军详细介绍了英国在米波雷达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在不列颠战役中使用防空本土链雷达网的具体细节,以及在反潜雷达和敌我识别器方面的技术突破。美军方也向代表团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双方了解到,英国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各自独立地掌握了雷达技术,相差时间也就几个月。英国防空本土链低空探测雷达与美海军的CXAM雷达技术性能相近,工作在相同的频率。在雷达接收机方面,美国的技术水平要更高一些。不过,美国尚没有开展机载雷达和敌我识别器等项目的研发,尤其是在微波领域,还没有找到能够产生足够大功率的方法。其间,美海军有个别要人,对与英国分享雷达关键技术抱有怀疑、甚至抵触情绪。

直到1940年9月16日,美军方才正式批准国防研究委员会参加技术交流。3天后,国防研究委员会下设的微波分会主席艾尔弗雷德·卢米斯在一家酒店举行派对,首次与“蒂泽德使团”进行技术交流。卢米斯向英国同行坦承,在研发厘米波雷达方面遭遇了技术瓶颈,关键是找不到能够产生足够大功率的电真空器件,也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走。到了这个时候,蒂泽德才让博文和考克罗夫特从金属公文箱中亮出了手中的王牌——谐振腔磁控管,并说它可以在10厘米波段输出10千瓦的脉冲功率,这大约是美国同波段微波管输出功率的1000倍,一下子把美国同行给镇住了。这样大小的一个装置竟然能产生如此大的微波功率?美国同行惊讶之余,心中也不免带有些许疑问。

1940年9月28日,星期六,为了释疑解惑,卢米斯派车把微波委员会的其他关键成员接到自己的庄园,与“蒂泽德使团”进一步探讨谐振腔磁控管及其在雷达领域可能引发的变革。这些成员中有卡罗尔·威尔逊和爱德华·鲍尔斯,后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也是微波委员会的秘书。

或许是为了做一点铺垫,烘托一下气氛,卢米斯花了一整天时间,先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美国的先进技术。在附近的一个机场,他展示了一部连续波微波雷达原理样机,该样机采用速调管发射机。开机演示中,雷达探测到一架“古德伊尔”双座飞机,跟踪距离达到约1.6千米。晚上,卢米斯又展望了无线电技术拓展到微波领域可能会带来哪些收益。

直到第二天晚上,卢米斯终于让博文和考克罗夫特拿出谐振腔磁控管,以及设计蓝图和技术图纸。大家坐在一起,围绕着谐振腔磁控管的工作原理、运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近3小时的深入研讨。博文后来回忆:“整个客厅里充满了一种触电般的气氛——要让他们理解,眼前这么小的装置能产生如此大的微波功率,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们更难以相信,摆在面前的小装置会成为拯救盟军事业的救星。”实际上,爱德华·鲍尔斯悟出了其中的玄机,并表示出由衷的钦佩:“哇,我们坐在那里唯一能做的就是赞叹。”战后,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的历史学家詹姆斯·菲尼·巴克斯特在其《与时间竞争的科学家》一书中称,谐振腔磁控管是二战中,“从海外运到美国最具价值的货物”,此言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