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潜艇被迫停航

自从加装了“梅克托斯”雷达告警接收机,德军潜艇艇长变得越来越自信,他们在白天肆无忌惮地浮出水面,快速航行或为潜艇电池充电。他们认为,即使附近出现反潜兵力,雷达告警接收机也会在第一时间先敌发现、及时报警,使其有足够的时间紧急下潜、规避攻击。不过,好景不长,正是由于这种过度自信,转而造成一场灭顶之灾。进入1943年3月,越来越多的德军潜艇向指挥所发出抱怨,他们在遭遇攻击之前,雷达告警接收机却沉默不语,过去的敏锐和灵验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还有,曾经管用的贴近护航运输队的隐蔽战术也失去了效用。

1943年3月15日,U-333号潜艇艇长维纳·斯沃夫上尉报告,夜间在比斯开湾,在“梅克托斯”雷达告警接收机没有发出报警的情况下,潜艇遭到空中攻击。1943年3月16日,U-156号潜艇艇长维纳·哈藤斯汀少校报告了同样的情况。

1943年3月,德军潜艇被击沉12艘;4月,被击沉14艘;5月,被击沉38艘;6月,被击沉14艘。在第二季度,德军潜艇的损失第一次超过了其补充的速度。同期,盟国船只被潜艇击沉的吨位数却在减少,3月,被击沉514744吨;4月,降低到241687吨;5月,进一步降低到199409吨;6月,更是降到了21759吨。显然,盟军的反潜作战出现了历史性和决定性的转机。

形势的急转直下,令邓尼茨十分沮丧。德军潜艇部队指挥所判断,盟军可能装备了新型的对海搜索装备。但是,具体为何物呢?他们请来德国技术专家会商,可是,技术专家也得不出定论。或许因微波领域,尤其是微波大功率发射器件领域的落后,囿于米波雷达的技术框架,德国技术专家没有考虑雷达波长正在向更短的方向发展,反而一头钻进了太过超前的红外辐射领域的牛角尖。他们猜测,盟军反潜兵力装备了红外探测器,即通过检测潜艇引擎辐射的红外能量来发现潜艇位置。于是,他们想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潜艇的红外辐射。可是,事与愿违,德军潜艇损失数量继续攀升。德国专家又怀疑,盟军装备了频率分集雷达。为此,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研发频率分集接收机。可是,其工作波段并没有得到扩展,结果依然无法对抗厘米波对海扫描雷达。走投无路的德国专家,又把怀疑目光盯向“梅克托斯”雷达告警接收机自身产生的些许电磁辐射,认为是这些辐射导致潜艇被发现。他们又投入力量研制几乎不辐射电磁能量的晶体检波器雷达告警接收机。然而,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进入夏季后,由于电子反制措施不得要领,德军潜艇的境遇依旧。而盟军的海上搜索、攻击业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样式和程序。在比斯开湾,英军7架反潜飞机编为一组,排成一行向前飞行,如果其中一架发现了潜艇,飞行员改为在目标上空盘旋,并用无线电台呼叫水面分遣队发起海空协同攻击。在亚速尔群岛海域,美军采用一种双机协同攻击战术,即发现潜艇后,一架“野猫”飞机发起追踪、扫射,迫使潜艇紧急下潜,另一架“复仇者”飞机瞄准下潜形成的漩涡,投掷一枚音响寻的鱼雷。

在1943年7月5日之后的10天时间里,美军第480反潜联队发现和攻击潜艇12次,由雷达发现和引导攻击的有8次,并取得击沉3艘、重伤2艘、轻伤2艘潜艇的优良战绩。其中,1943年7月12日的一次搜索、攻击很具代表性。当天,恩斯特·山姆少尉驾驶一架B-24“解放者”远程轰炸机,首次执行海上巡逻任务。飞机飞至距里斯本以北约200英里(约322千米)时,雷达操纵员威廉姆斯军士在SCR-517雷达显示器上发现一个海上目标回波,距离为23英里(约37千米)。按照威廉姆斯的引导,山姆驾机向目标位置飞去。当飞机降到200英尺高度(约61米)时,透过阴霾,山姆在飞机右舷约1英里(约1.6千米)处,发现了一艘浮在海面上的潜艇。山姆驾机迅速飞临目标上空,投下7枚250磅的“马克Ⅺ”型深水炸弹。前5枚没有命中,第6枚落在潜艇指挥塔前后爆炸,第7枚落在潜艇后舱后爆炸。当山姆驾机侧转回来,准备再次攻击时,只见潜艇艇首已高高翘起,很快被汪洋吞没。这艘U-506号潜艇的艇长是一名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山姆第一次执行任务,就击沉德军王牌潜艇,心里非常高兴。“他值得信任。出发前,我告诉他,带我们去找。天啊!他真的带我们找到了。”山姆事后回忆道。

1943年7月,德军又有37艘潜艇被击沉,其中,31艘是被反潜飞机击沉的。1943年5月至7月,德军被击沉的潜艇数量达到了89艘,超过了其在1942年的全年损失数量——87艘。面对这种无法承受的损失,邓尼茨不得不承认:“飞机和水面舰艇的雷达,不仅直接严重地影响单艘潜艇的作战,而且使敌人有了极其有效的方法,发现和规避潜艇预设阵位。这就是说,这个办法使潜艇丧失了它最重要的特点,即隐蔽性和突然性……雷达,尤其是机载雷达几乎使潜艇完全丧失了水面战斗能力。在空中侦察力量变得无比强大的北大西洋主战区,潜艇的狼群战术将无法继续使用。只有潜艇的作战性能有极大的改进,潜艇战才有可能恢复。”1943年8月2日,邓尼茨下令停止所有潜艇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