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 物联网标准化现状

自2010年以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相继成立了国家物联网标准推进组、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以及公安、交通、医疗、农业、林业、环保等6个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初步形成了组织协调、技术协调、标准研制三级协调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架构如图2-11所示。

我国已初步形成三级协调的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机制,物联网标准制定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标准研制工作仍亟待加强。目前,物联网关键技术领域与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制定工作仍落后于产业需求。

鉴于物联网标准体系的重要性,目前有很多标准化组织开展了与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化工作,国外主要标准化组织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 technical Commission,IEC)和ITU等。其中,ISO主要针对物联网、传感网的体系结构及安全等进行研究,ISO/IEC JTC1成立了WG10物联网标准工作组专门开展物联网相关的标准化工作;ITU-T主要从泛在网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出了泛在网(USN/UN)和物联网的架构;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则针对设备底层通信协议进行研究。

图2-11 我国物联网标准化工作架构

根据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发布的《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可知,物联网标准体系可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基础类、感知类、网络传输类、服务支撑类、业务应用类、共性技术类。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体结构如图2-12所示。

基础类标准包括总体标准、标识标准和安全标准等。通过从整体架构和信息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统一对物联网的定义,规范基本术语与通用参考模型等基本要素,属于总体参考指导的地位。总体标准属于标准体系中的顶层设计与指导性文件;标识标准为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编码标识;安全标准对网络安全等方面进行规范。

感知类标准对物联网感知层技术的认识进行统一,为感知层关键技术的标准化及其他各部分标准提供总体参考。其中,考虑物联网感知层的共性需求和特定应用而提出传感器标准。条码标准主要用于规范条码的编码规则、编码方式、条码尺寸、标签设计、符号位置等。射频识别标准帮助用户获得更准确完善的物品信息,解决编码、通信、接口和数据共享等问题。

图2-12 物联网标准体系总体结构

网络传输类标准规定了网络技术在物联网承载网络中的实际应用,为感知层与数据处理层标准的指定提供更好的衔接指导。远、近距离通信标准规定了采用远、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将物理距离分散、临近的局域网(LAN)、对象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流与网络接入需求的规范。

服务支撑类标准中的数据服务标准指数据接入、数据存储、数据融合、数据处理等;支撑平台标准指设备、用户、配置、计费管理等标准;运维管理标准指系统运行监控、故障诊断,以及系统相关的合规性管理标准;资源交换标准指物联网系统与外部信息共享的标准。

业务应用类标准对物联网典型应用领域所需标准进行规范。其中,公众应用标准用于规范物联网公共服务领域总体技术标准、联网技术标准等;行业应用标准与跨行业融合应用标准用于规范行业内部及行业间合作领域的标准。

共性技术类标准规范推动物联网产业技术进步、支撑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规范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框架、概念模型等,解决物联网行业数字化在安全与隐私保护方面的关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