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必须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公文处理工作

这里给各级各类领导敲敲警钟:公文处理工作是严肃的职务工作,不能出于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原因将这项工作娱乐化、儿戏化。

某年,某地方高校一位院系领导在自己朋友圈发布招聘启事,吸引了很多“眼球”,舆论把此次招聘称为“佛系招聘”,引发社会热议。

这份招聘启事坦诚、耿直,直言自己学校“不是什么名校”“平台很一般”“交通不高速,没高铁,待遇也一般”“对老师要求也简单,只要是博士,免面试、免试讲、免托免,来了就签录用合同,科研随意,申请项目随意,讲课不要太深奥(学生听不懂)”“压力较小,适合养老”。

和一般招聘启事公事公办的冰冷面目相比,这则启事的确“很接地气”。然而,在火爆网络仅仅一天之后,出现了“神转折”。

据媒体报道,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表示,院长发布的此则启事并未经过人事招聘部门审核,有很多不实之处,该启事不代表官方招聘,系个人行为,“学校正介入调查,纪委和人事处对该院长进行了约谈”。

一方面是网友追捧,一方面是校方澄清内容,并且约谈当事人。约谈,虽然不是处分,但肯定不是表扬,给这位院长带来一定压力。

站在公文处理工作专业角度,应当支持校方。这位二级机构领导发布招聘启事,违反了公文处理工作多项原则,显得有些“任性”。

第一,发文程序涉嫌违规。

招聘启事,虽不是党政公文,但考虑到实际效用,尤其是社会影响,也应按照党政公文的基本发文程序来处理。

协商程序没进行。公文内容如果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职权范围,发布的前置程序是,应当与相关单位或部门协商并达成一致。从新闻信息看,该院长没有提前与人事部门协商。

审核程序被忽视。人事部门已经制定了招聘工作的相关规定,各院系也无须再次进行协商。各个二级机构可以制作自己的招聘启事,但前提是,内容应当经人事部门或上级的办文部门审核,确保全单位政策统一。显然,该院长忽视了这一要求。

可以说,以上两个程序履行任何一个,这份“耿直”的招聘启事都会“胎死腹中”。

第二,启事内容涉嫌失实。

启事中说“免面试、免试讲、免托免”“来了就签录用合同”。稍有工作阅历的人都能明白,这不符合招聘录用工作程序。层层设防,还难免有一些不良人员混进教师队伍。如果不设防,人事部门则严重失职,负责人恐怕就该下岗了。

求贤若渴,一人一策,特事特办,都能理解,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必须的。可“来了就签录用合同”,显然不是实事求是、负责任的说法。

第三,对文风的不当创新。

中央一直倡导“短平实新”的新文风。其他几个字都好理解,唯有“新”最易使人误会。公文的新思想、新内容、新举措、新方法都值得肯定,而新形式、新语言、新结构是否有效,则要警惕。

对于公文写作而言,首要的是守正,其次才是创新。包括招聘启事在内的各类公文,都有各自的文体特征和思路模式。随意颠覆,可能给人阅读快感,但是否能够真正促进工作呢?“吃瓜群众”固然非常偏爱这类文风清奇的启事,但当事单位只会感到焦头烂额。

创新是守正基础上的微创新、局部创新,而不是“颠覆式创新”。如果将大家都遵守的“最大公约数”颠覆了,虽然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极可能干扰正常工作。

干扰了工作,创新的所有结果都归零,甚至负数。公文本质功能是推进工作,而不是创新。时代在变,形势在变,工作要创新,方法应创新,但这不等于公文另起炉灶、开山立派。

有媒体评论认为:大家担心的不是一个招聘帖之变,而是用格式化思维扼杀了“偶现灵光”的创新与可爱一面。校方如此正儿八经地对待一个已然娱乐化的事件,不禁令网友兴味索然。很多人转而讨论,高校的招聘启事,“画风”就能不能变一变,接地气说实话,不好吗?

这种言论暴露出对公文的无知。

真善美、短平实,都是公文追求的方向,但不能“爽爽爽”,不能“自嗨”“他嗨”。这两种倾向都不是创新,而是歪路。公文出彩的前提是不出格。

总之,在“佛系招聘启事”事件中,二级机构领导这个始作俑者违背了公文处理工作的多个原则,某些方面甚至突破了公文处理工作底线。这个事件虽然极端,也不是常态,但揭示的教训却具有普遍意义。每位领导者都应当引以为戒,务必以严谨严肃的态度对待公文处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