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核公文:打造写作技术流
- 韦志国
- 1960字
- 2024-11-28 18:04:15
写作过程的本体论意义:写作能力究竟取决于哪些因素
怎样提高写作能力?这是许多人困惑的问题。大家希望有快捷的方法,或者抓住关键因素迅速提高。就这个话题,许多人发表经验之谈、甚至苦口婆心的文章,但都很难让人完全认同。
关于专业背景、思维水平、工作能力等因素对写作能力的影响,相信很多读者听过并且认同这些观点:理工专业出身的理科生更能写好文章,因为逻辑思维能力高于文科生;思维能力决定写作水平,要想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决定写作水平,唯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思想境界才能让文章出神入化。
这些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应当警惕可能产生的误导作用。
第一,专业背景因素对写作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吗?
从事公文写作的人一般都具备特定的专业学历背景,所以我们首先探讨这个问题。
没有任何权威数据表明,专业背景和写作能力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文科和理科专业背景人群中,并存着庞大的写作高手和不善写作的群体。无法统计每种专业背景写作高手和“小白”的人数比例,也就无法得出特定专业背景在提高写作能力方面更具优势的结论。
之所以有人认为某一专业背景的人更擅长写作,很可能只是基于某些人主观的经验和感受。有些个体倾向于将本人写作能力归因于自己的专业背景,并将这种认识扩大成为普遍性结论。但从总体来看,专业背景因素对写作能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专业背景来解释写作能力,如同用喜欢红茶还是绿茶来证明有多少财富一样逻辑不通。
在公文写作这个领域,理科生和文科生都不应有专业优越感或自卑感。公文写作这项技能,对两者“一视同仁”。无论哪种专业背景出身,大家从事公文写作之初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第二,经常和写作能力产生纠葛的因素是思维能力。
常见的结论是,思维能力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从一般角度看,这个结论不算错误。但事实是,思维能力强的人,有的写作能力优秀,也有很多写作能力低下的,可见思维能力并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充要条件。
所以关于思维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最大的一个谎言或许就是“思维决定写作”。
第三,工作能力因素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决定性关系,同样是模糊不明的。
基本事实是,在工作能力强的人中,写得好的和写得不好的同时大量存在。所以,工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构不成充要条件。
总之,专业背景、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等因素,都不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充要条件。这些因素和写作能力之间只有相关性,并无因果性。甚至,相关性也只是弱相关性。
花费大量笔墨片面强调这些因素和写作能力之间的必然性关系,只是浪费时间,浪费自己、读者的时间,甚至误导学习者。
做馒头离不开面粉、开水,更离不开酵母。问题是,有了这三种原料就会做馒头了吗?
一个人幽默有趣,会开玩笑,会写段子,难道他就是天生的艺术家,登台自然而然就能说相声、演小品、表演脱口秀了吗?
看到风景,感情激荡,诗兴大发,难道就能赋诗一首而不是只能感叹“啊!”了吗?
让我们回到基本事实:写作终归是“写”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能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人生经验、工作感悟、思维能力。这些因素对提高写作能力的作用,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得以发挥。离开写作过程,孤立地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实际意义。
写作高手们只有一个共同点:按照写作规律进行大量重复的写作实践。通过写作过程,倒逼思维能力提高,倒逼对工作经验的萃取,倒逼专业知识深化,而不是相反。
很多问题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暴露出来。只有开始写作才能发现,原来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如此肤浅,原来自己并没有真正想清楚、想明白,原来自己的经验存在很大不足。为了使写作过程顺利进行、圆融自洽,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就像本书作者写这段文字,写之前以为自己已经思考清楚,观点明确。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自以为明确的东西恰恰是朦胧模糊的。本来只想表达一个观点,也没有这么多小观点,谁知道越写越长,观点越来越多。
事先设想构思和写作展现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很大差距,甚至相反。这种情况不正说明思考并不能单方面决定写作吗?
公文写作时或许并不存在“想清楚,写明白”前后衔接的过程。只有在写明白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想清楚。如果不借助文字或其他形式将所思所想呈现、固化,“想清楚”也就不存在。
只有在写作过程中,人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等因素才有价值,才能参与到意义生成过程中,才能获得现实的转化。如果硬要排序,那么写作实践应当排在第一位。事实上,并不存在排序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写作过程具有本体论意义。写作就是写作,而不是什么其他东西借助语言的展现。甚至,写作过程会弥补进而创造新的经验,补足曾经存在的知识和思维短板。
如果不清楚写作有哪些规律,在写作过程中也体会不到这些规律,不能自觉掌握运用这些规律,不能理解并把握知识经验如何编码,不能借助文字将思维逻辑展现、展开,那么写作就是“梦游”,只能低水平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