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博物馆 Musée du Louvre

主编推荐

卢浮宫博物馆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作为历史悠久的王宫建筑,它承载了法国近800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卢浮宫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曾这样评价它:“我觉得卢浮宫里什么都有,任何艺术品只要进了卢浮宫,就会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那些纵贯古今、驰名世界的艺术珍宝跨越几千年,从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纷至沓来,一同书写人类文明的历史。

经历了功能性改造后,现在的卢浮宫博物馆是一个巨大的U形建筑群,占地24万平方米,有3个展馆(黎塞留馆、德侬馆、叙利馆),共198个展厅,分为东方文物部、伊斯兰艺术部、古埃及文物部、古希腊伊特鲁里亚及古罗马文物部、工艺品部、雕塑馆、绘画馆、素描版画部共8个部门。

当然,卢浮宫如今的藏品规模和场馆规模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成长也可被看作法国国家发展进程的缩影。1190年,法国国王腓力二世(1180—1223年在位)下令修建卢浮宫城堡和塔楼,将其用作抵御外敌的军事碉堡。直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在位)时期,卢浮宫才开始被当作王宫使用。16世纪,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下令拆掉塔楼,并将主体建筑拆除重建,改造成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极为热衷,并因此掀起了一股宫廷收藏的热潮,12件从意大利掠夺来的艺术品进入卢浮宫,充实了皇家的典藏。此后,卢浮宫的扩建工程不曾停止。1594年,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决定修建一条长廊,以连接卢浮宫与杜乐丽宫,旨在构建起一个庞大的建筑群。17世纪,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两位国王主持扩建了方形中庭的南北两翼,使卢浮宫的面积扩大为之前的四倍。1674年,扩建工作被叫停;四年后,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将法国宫廷整体迁往凡尔赛宫。王宫的迁徙并没有使皇家收藏受到影响,路易十四依旧沿袭传统,不惜挥金如土:他首先买下了红衣主教马萨林(Mazarin)画廊中的大部分作品,然后又将银行家雅巴赫(Jabach)的所有藏品收入囊中,使皇家收藏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路易十五在位期间(1715—1774年),巴黎成了欧洲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中心之一,于是不少佛兰德斯和荷兰画家的作品进入皇家视野。

1725年至1848年间,卢浮宫的方形沙龙中开始举办一些小型展览,史称“沙龙展”;1750年,经过挑选的皇家藏画在卢森堡宫的一间套房中展出,与之一同开放的还有美第奇画廊。由此,大众得以与传世名作近距离接触,这被视作卢浮宫迈向公共博物馆的第一步。随着公众对于艺术品展览需求的日渐强烈,路易十六在位期间(1774—1792年)便着手实施将卢浮宫改造为博物馆的计划。1784年,时任皇家收藏主管的画家于贝尔·罗贝尔(Hubert Robert)奉命改造大画廊。大革命爆发后,皇家的大画廊变成了“国家”的大画廊,1793年8月10日,根据国民公会的法令,卢浮宫被改建为博物馆,首次向民众开放,大量皇家收藏就此面世。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此后的许多年,无论是共和国时期还是帝国时期,法兰西军队通过战争掠夺,不断地将欧洲各国的艺术品搬回卢浮宫。1799年,拿破仑一世执政后,为了庆祝帝国胜利,他命建筑师佩西耶(Percier)和方丹(Fontaine)修建了卢浮宫北部建筑及雄伟壮观的卡鲁索凯旋门(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波旁王朝复辟后,卢浮宫中的不少藏品被陆续归还原属国;但同时法国王室并未停止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购买,如现今卢浮宫博物馆中文艺复兴时期及现代雕塑、部分古埃及艺术品和亚述文物均是路易十八在位期间(1814—1824年)购入的。

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时期,伊特鲁里亚及古希腊的诸多艺术品进入卢浮宫;1852年,拿破仑三世继位,杜乐丽宫开始扩建;1857年,黎塞留庭院、德侬庭院、拿破仑广场和整个卢浮宫建筑群修建完成,开辟了新的绘画陈列厅,为此后大量的艺术收购提供了条件;很快,卢浮宫彻底摆脱了对王室的依赖,成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立博物馆。

为了方便更多的游客参观卢浮宫博物馆,20世纪80年代,“大卢浮计划”在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Mitterrand)的主持下展开。设计师贝聿铭不仅为卢浮宫设计了玻璃“金字塔”作为博物馆入口,还对整体展馆进行了改造,重新规划了参观路线。虽然这项计划曾遭受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以“金字塔”为核心的博物馆建筑群让老旧的卢浮宫焕发出新的活力:不仅成了全球游客的必到目的地,还成为许多电影的取景地,如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粉丝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就将卢浮宫和玻璃金字塔作为情节展开的主要场景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