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感太强的人会推开幸福

01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活在目标里的。从踏进小学的校门开始,就有一个目标——考大学。这个目标,一立就是十几年。目标在前,自己、家长和老师全都紧绷着,所有与目标无关的事情都被认为是无意义的。

看课外书,与考大学有什么关系,不如省下时间背课文;作业没写就想出去玩,就上次考试的成绩,多做几道数学题再说吧;看电视,悬疑剧有什么营养,不如看看科普节目,考试没准碰上了,还能多得几分等。

类似的话对很多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在高考之前都听过无数遍。被目标“蹂躏”久了,自己也越发习惯只做与分数有关的事情。考试不考的文章,不管多有趣也会略过;考试不考的章节,直接在书上画个叉跳过;考试不考的科目,连应付都显得多余。这种强烈的目标感带着我们走过高考,有的人很幸运,成为目标感的受益者,考取了心仪的大学;有人运气差一些,虽然拼尽全力,仍然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无论幸运与否,“为目标而活”都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个目标不再是高考,而是爱情、婚姻、金钱与利益。

为目标而活当然不是错误,但凡事有度,如果变成只为了目标而活的话,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我在咨询中见过很多目标感极强的人,他们如愿达成一个个的目标,但是那些目标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如期的快乐与满足,反而让人变得更加焦虑,或者他们只是在完成目标的那一刻,短暂地感到过快乐,然后便陷入对新的目标的追逐中,不停循环。

我的来访者喻,她算是同龄人里的佼佼者,大学毕业之后的第5年,她就拿到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百万年薪。在同龄人还在为要不要入手当季的新裙子时,喻给父母在老家买了房子。在父母和身边的朋友眼中,喻应该是一个每天笑着醒来的人,而事实上,她已经因为抑郁症服药半年,每天晚上都要与失眠斗争一番。

在咨询中,喻告诉我:“我的心空了,目前在做的事情让我提不起任何一点兴趣。我曾经以为上好的大学、做好的工作、挣到足够多的钱,我就会快乐了。可是,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比以前更不快乐。”

喻的问题其实和很多人一样,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太过在意目标达成与否,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人们想要追求快乐和幸福,但快乐和幸福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受。目标感过强的人,长期以目标为导向,强制关闭自己的感官系统,他们没有时间去感受挫败、愤怒和沮丧,只关心自己的时间是否被高效利用,所做的事情是否与达成目标有关。情绪在他们看来太矫情、太浪费时间,不如从自己的身体里清除。可是,情绪只能被压抑,并不能完全消失,长期无视自己的感受,情绪积攒了太多,让自己变得迟钝,感觉不到开心,也感觉不到不开心。

第二,永远需要下一个目标。

对于像喻一样把追求目标当成习惯的人,生活的动力在于下一个目标。他们的人生就像是一场通关游戏,只要有下一关在那里,他就可以强打精神,活力满满地投入战斗。但是,一旦把游戏打到通关或者在游戏中不能感到快乐,他们便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茫然不知所措。

第三,长久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失去了自我。

目标感很强的人,乍看之下都是生活中的佼佼者。他们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规划,愿意付出别人不愿付出的努力,同时也收获着别人的羡慕和肯定。这些听起来都是好事。但有的时候会成为负累,就像一个常常被夸很乖、很懂事的孩子,会因为习惯夸奖、期待得到更多的夸奖而努力做一个更乖、更懂事的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连自己都搞不清追求的目标究竟是自己想要的,还是别人期待自己达成的。

02

写到这里,我开始认真地回想,当年为之努力的高考,究竟是自己的目标,还是老师、父母、社会的“合谋”?其实答案并不是那么清晰。

活在强加给自己的目标里会形成一种错觉,只要达成目标,自己就会开心,就可以幸福了,而事实上,目标达成的那一刻,你会短暂地拥有快乐。然后看到新的目标,就会开始新的焦虑;如果看不到新的目标,便会陷入迷茫。有解吗?我的解法是,试着活在状态里,而不是目标里。所谓状态,就是对当下的体验。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朋友的工作室与她聊天。朋友爱花,工作室的一角放着新插进花瓶的百合。透明的玻璃瓶里,清水盈盈,百合散发着浓郁却不甜腻的香味。在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我多次忍不住把目光移向百合,自己的心情因为它变得特别好。

那是当下的美好,不需要达成什么目标,不需要想象什么未来,就可以收获的幸福。我不是在劝导大家要放弃目标,做一个随生活而行的人。而是想告诉大家,当一个人目标感过强的时候,视野会变得狭窄,错过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

其实,当你设立许多目标、达成许多目标,也错过许多目标之后,你终究会发现,“如果……就好了”这个句式原本就是错的。人生没有一劳永逸,每一种状态都是有好和不好的,焦虑与期待同行。所以,试着享受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它一定不完美,但是也一定有让你喜爱和享受的部分。带着这个心态上路,你会发现自己要走的路好像更宽了,而且在路上的状态会让人感受很多真实的美好。

今年是我做心理咨询师的第7年,我原来很喜欢给自己定一个3年或5年的长期计划,但是自从做咨询师以来,这些计划在我心里已经消失了。每一年的计划和目标都变成了3个字——在路上。我只希望每一年的自己都能认认真真地做咨询,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经验,可以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也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多人与人心灵共振的快乐。

这种状态是我珍视的,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心理咨询师,而这个目标会是享受每一次咨询的状态之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与馈赠。

活在状态里的快乐要比活在目标里的快乐更长久,也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