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化伴随社会发展,曲折向前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变,出行有柏油路,晚上有路灯。100年前的美国,当时还到处是泥土路,电影院里烟雾缭绕,闹哄哄,电影院旁边,妓院林立,一切都粗犷而野蛮。真正适合女性独立行走的世界,形成不过区区几十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世界全是围绕男性构建的。女性地位的提升要感谢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打开了女性的新天地。纺织厂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女性走出了家庭。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兵工厂也需要女性工作者来补充劳动力——男人都打仗去了。资本家们一开始怕女性吃不消,后来发现她们比男人干得好多了,工作的细致度、精致度都超过男人。从闭门不出到真正把自己投入社会生产中,女性走过了非常艰难的一段路。

教师也是女性较早开始从事的职业之一。国家要发展教育,老师不够,所以很多受过中等教育的女性开始当老师。美国西部开发的时候,特别需要老师,女性教师因为工资低廉,特别受学校欢迎,男老师15美元一个月,女老师只要7美元。当时一位女性要想当老师,需要签特别严格的协议,比如她必须住在当地的一个家庭里,不准单独住,防止发生风花雪月的事情;下了班,她必须从学校直接回家,不能在街上溜达。女性一开始踏入社会,是通过这种非常不平等的条约进入的,但终究还是踏入社会了。女性有了劳动回报——工资,不需要依附男人生存,开始有了独立空间。这些岗位不再像农业劳作那样占据了她们所有的时间,女性开始有大量的空白时间用于识字、阅读。古希腊时期,女人不准进入剧院,男人担心她们看到悲剧时恸哭,对其他观剧人影响不好。但是阅读不一样,女性可以躲在自己的房间里想怎么看就怎么看,在文学里女性获得了一种精神的自由。

农业社会对女性来说,封闭性太强,女性是天然亲近城市的。台湾很多乡土电影,男女朋友一起出去打工,出去以后,女性特别适应城市,而男性还会怀念乡村,觉得城市人情淡漠,有一点儿不习惯。电影《恋恋风尘》里,青梅竹马的恋人阿远、阿云一起来到城市。他们跟一伙人在地摊上聚会,有人让阿云喝啤酒,阿远说女孩子在社交场合不要喝酒,但阿云一高兴就喝了,有人劝她再喝一杯,阿云又喝了。阿远心里特别难过,他意识到了一种变化。后来阿远去当兵,两年后快要回来之际,弟弟说阿云已经跟邮递员结婚了。对女性来说,尽管对方只是一个邮递员,但也是城市社会的一员,是社会身份很明确的人,而阿远还要继续奋斗,能不能扎根城市都难。不管是对阿云还是阿远,这样的结局都是一种无奈。

欧洲的历史跟我们不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一批女性发展出了自我意识,像乔治·桑,穿裤装,抽烟、喝酒,崇尚自由,特别反叛,因为她有自己立足的资本。女性最艰难之处在于如果没有资本,那么一切权利都没有谈论的基础,她表面上也许气势很强,但实际上底气不足,因为她自己也明白,必须完全依靠男人。但乔治·桑不一样,她会写小说,有自己谋生的能力,而且非常厉害。在她200年诞辰的时候,法国政府将那一年命名为“乔治·桑年”,以示尊敬。

女性在获得权利的初期,一定不是完美的,现在看来可能还有点儿丑陋。人特别要克服完美主义。什么叫完美?完美就是成熟的东西,是经历时间的洗礼积累下来的,有衡量标准的东西。而所有新生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都具有叛逆性、破坏性。任何事物的早期都有这样一个过程,若要发展需打破很多原有的局限。

西方社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女性的标准是要求女性不要温柔、不要顺从、不要谦卑,而要讲享乐。一战之后,经济发展,夜总会应运而生,大量的人开始享受生活,纵酒欢歌,所以《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主张女性性自由、婚姻自由。但另一方面,欲望的释放使得女性开始追逐金钱,以名牌数量衡量自己的价值。千禧年的日本,年轻女性也有这种追逐名牌包的潮流,女性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挎上一个名牌包,这辈子就白活了。而近些年的日本社会,低欲望又成为一种潮流。大家尽量避免用奢侈品,一定让自己跟其他人差不多,因为那些商标没什么价值,都属于心理消费,心理消费是无限的、失控的,本质上是虚幻的。所以优衣库盛行了,因为买家认为跟大家一样普通就可以。可以说这些年社会风向变化非常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