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身世浮沉雨打萍
在接触社区营造之前,卢思岳换过很多职业:老师、社会运动工作者、记者,还在“立法院”做过办公室主任。他很早就开始参与公共议题。1986年,美国的杜邦公司准备在彰化附近的鹿港镇建造一个化工厂,生产二氧化钛。因为担忧环境污染,当地居民极力反对化工厂的建立,发起了“反杜邦运动”。当时,卢思岳正在附近的一所中学当老师。他作为该运动的核心组织干部之一,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在卢思岳和其他当地居民的奋力抗争下,1987年3月12日,杜邦公司宣布从鹿港撤出。“台湾第一个还没有设厂就被赶出去的就是杜邦,这是一个里程碑!”卢思岳带着满满的自豪感如是说。
然而,反杜邦运动的抗争过程也让卢思岳看到了校园的保守。怀着对理想、对正义的追求,1987年初,卢思岳离开校园,转行做了一名专职的社会运动工作者。他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工人运动上,新竹远化罢工、丰原客运罢工等众多罢工活动中都有他活跃的身影。然而,社会运动毕竟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为此,卢思岳甚至还被判服刑六个月。
渐渐地,社运工作蕴含的风险让卢思岳产生了疲倦感,1990年,他再次转行,成为一名记者。因为之前从事过社会运动,所以他最初的采访对象也是以从事社会运动的人为主。后来,因为表现优秀,他还做过报社里的政治组组长。
卢思岳的第四份工作,是出任“立法院”的办公室主任。卢思岳说,他去那里是想了解权力的运作过程。1998年,在“立法院”工作两年之后,厌倦了应酬生活的卢思岳又一次离开,到了非营利组织,投入社区营造工作。这一次,漂泊的浮萍终于生出了落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