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沫沙题签

黄仁宇手迹

晚年黄仁宇

黄仁宇肖像,其夫人格尔1973年绘于剑桥

北京宫城图

明佚名绘,高163厘米,宽97厘米。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建成,次年成祖宣布迁都北京。此图大约在此前后绘制,其中所绘承天门、大明门,当是创建时的最初面貌,难能可贵。图中右下方穿官服者为北京宫殿的设计者工部侍郎蒯祥。蒯祥精心规划的宫殿成为此后历代皇帝生活的中心所在。

春庭行乐图

明佚名绘,高129.1厘米,宽65.4厘米,描绘宫廷中嫔妃在春天里消磨时光的情景。她们动作各异,或默坐观看,或逗弄鹦鹉,或凭栏观鱼,或悄然独立,或持箭欲射,或据几观鹤;神情也多不同,或安闲适意,或愁肠暗结。多情的万历皇帝只钟爱一个郑贵妃,与她朝夕相处,而那些无缘幸会皇帝的嫔妃们,当日是不是也如此慵懒而无聊地打发宫中寂寞的时光?

杏园雅集图(局部)

明谢环绘,高37厘米,宽401厘米,描绘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大臣们在杨荣家杏园聚会的情景。这种雅集图,既体现了文人的儒雅情趣,也反映了文官们以“辅佐圣主”自许的政治追求。画上主要人物为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阁臣和其他官员,共九人,为当时的政坛精英,其中多人是江西籍的文官。正统初年,英宗皇帝年幼,三杨当政,明代文官系统发展日趋成熟,文官们也因乡谊、年谊、姻谊等社会关系而结成不同的小集团,形成派系。

待朝图轴

明丁云鹏绘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画面上的官员,整装准备上朝,旁边是他的小童。画上题诗为当时名僧达观所作:“君劳则臣辱,君辱则臣死;天下本无事,庸人妄朱紫;既抱屠龙术,太平惟在子。”诗中表达了文官政治的理想:一切政事交由文官们去办就好,皇帝千万不要过于劳累;文官们有责任维持天下的太平。说到底,皇帝仅仅是一个象征而已,不需要有行动的意志和作为。而这,正是万历个人活泼的性情与皇帝这一职位发生冲突的原因所在。

皇都积胜图(局部)

明佚名绘,高32厘米,宽2182.6厘米,描绘明代中期北京城以及郊外情景,图后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翁正春长跋一则。这里选取的是瓮城至大明门一段画面:瓮城内外,棋盘街上,商贾云集,货品齐全,人来人往,气氛热烈。不过,这一切似乎跟万历皇帝相隔遥远,他从小就被教导以儒家的原则行事,要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感。最终,万历皇帝做了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

元宵行乐图(局部)

明佚名绘,卷高37厘米,宽624厘米。1966年在江苏苏州市虎丘王锡爵墓出土,描绘成化年间皇宫里过元宵节的情景。每幅场景中,宪宗都在场。他穿着不同的盛装,或站,或坐,神态安详,欣赏着元宵节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有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以及灯市等,非常热闹。此后的万历皇帝,既不能从喝酒、写字中找到乐趣,也不能从出行、练兵中得到安慰。也许,元宵节越来越成为皇帝能光明正大地享乐的为数不多的机会之一吧。

定陵地宫后殿

这是万历皇帝陵墓的内部,石床上的棺椁是复制品。定陵发掘时,原先的棺椁被毁。中间是万历的棺椁,旁边为王皇后和王恭妃的棺椁。万历皇帝心爱的女人,也就是郑贵妃,并没有长眠在他的身边。他们生前不能享受平静的爱情生活,死后仍然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在另一个世界里一起生活。万历和他的官僚们对抗了数十年后,也许是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晓耕图

明佚名绘,高172.6厘米,宽101.9厘米,描绘了明代江南农民辛勤劳作的场面。初春的晨曦中,水田中的农民正在耕地、插秧;村庄里的人们也在忙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社会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不仅是明太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也是海瑞从政以来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河防一览图(局部)

明潘季驯组织编绘,高45.3厘米、宽1834厘米。该图起自黄河上源,止于浙省运河,描绘了万历年间黄河与运河河防要情以及流经地区的建置、山川地理等情况,系统总结了潘季驯的治水经验。

贤母图

清康涛绘,高136.7厘米,宽67厘米,描绘一位母亲向离家赴任的儿子进行教诲的情景。慈母叮嘱儿子要做好官和忠臣:“临民听狱,以庄以公;哀矜勿喜,孝慈则忠。”无疑,海瑞的母亲应该也是一位这样的母亲,含辛茹苦地将海瑞教养成人。在海瑞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母亲的训导也许一直影响着他。

平番得胜图(局部)

明佚名绘,高43.8厘米,宽972.2厘米,描绘万历初年平定西北少数民族叛乱的情景。万历三年(1575年),甘肃西南部西番族攻打洮州,明廷命令固原镇总兵官领河州兵马前往镇压。画卷绘了十四个场景,这里选的是第一幅,“军门固原发兵”。军门是指三边总督石茂华,即图中正坐大帐者。他身着文官服,正在调拨兵马。明代以文官统摄军队,反映了文官制度下文高于武的特质。

《平家物语》绘卷(局部)

日本十三世纪大型连环画,根据历史小说《平家物语》绘制而成,长达700米。描绘十二世纪中后期源氏与平氏两大家族之间的争战情形。这里选取的是源氏骑兵攻击平氏船队的场面,画面情节生动,气势壮观。图中的武器有倭刀、长刀和弓箭。长刀不便挥舞,在近身战中要输于短得多的倭刀。这也是源氏骑兵战胜平氏水军的原因之一。三个半世纪以后,一代名将戚继光所要面对的敌人就有使用这种倭刀的日本武士。

抗倭图卷(局部)

明佚名绘,高31.1厘米,宽572.7厘米,描绘明代中期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明军出击得胜的场景。

胡人出猎图(局部)

明张龙章绘,高24.5厘米,宽303厘米,描绘北方游牧民族的出猎情景,生动刻画了胡人的体貌特征和马匹的健壮勇猛。

三娘子像

清康涛绘,图中着汉人服饰的女子为蒙古土默特部女首领三娘子。三娘子(1550—1612),蒙古名钟金哈屯(Junggin qatun),明人记载称(也儿)克兔哈屯。她不仅容貌清丽,而且读书识礼,通大义,是蒙古族的杰出女性。三娘子一生历配俺答、黄台吉、撦力克、卜石兔祖孙四王,掌兵柄,主贡市,促进了蒙汉双方的和睦关系。明方对她非常信赖,常常赐她各类物品,并在万历十五年封其为“忠顺夫人”。

南都繁会图(局部)

明佚名绘(旧题仇英绘),高44厘米,宽350厘米,描绘明代南京城市商业兴盛的场景,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据粗略统计,画卷中绘有建筑三十多栋,店铺招幌牌匾一百零九个,各种人物一千多个。

三驼图

明李士达绘,高78.5厘米,宽30厘米。画面刻划了三个驼背老者:一提篮侧顾,一向提篮者作揖,一拍手大笑。三人形象滑稽,笑态可掬。其上有题诗三首,右上方为钱允治所题:“张驼提盒去探亲,李驼遇见问缘因;赵驼拍手呵呵笑,世上原来无直人。”诗与画浑然一体,以幽默风趣的手法将万历年间的世态人情揭露无遗。对于心里想什么就会说什么的退休官僚李贽来讲,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不利。李士达是吴县(今苏州市)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善画,长于人物、山水。

授徒图

明陈洪绶绘,高90.4厘米,宽46厘米,描绘学士向女弟子传授技艺的情景。图中一位女弟子正在插花,另一位则在欣赏石案上的画。插花和书画当是她们学习的内容。陈洪绶是晚明杰出的画家,这幅图也许是他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晚明士大夫可以招收女弟子,可见李贽与女弟子梅澹然的往来本为寻常。不寻常的是,李贽居然在文字中把梅澹然比作观世音,盛赞她甚至超过男子。在官员和士绅们看来,李贽的态度简直是肆无忌惮,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