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追债的鬼
- 大明:让你励精图治,你去养生?
- 自知自明
- 2009字
- 2022-06-24 00:02:01
朱棣笑着说道:“怎么,不想要?”
要?
要个屁!
朱瞻基坚定的摇了摇头,可朱棣却表现出一脸懊悔的表情,说道:“那你早说啊,现在迟了,圣旨都发下去了,现在估计已经在内阁了。”
“什么玩意!?”
朱瞻基两眼一瞪,瞬间便明白过来。
这一切都是老爷子设好的圈套。
什么鬼东西的抓捕逃犯,统统就是借口!
抓不到,三个月禁闭,老老实实的在皇宫里处理政务。
抓到了,就赏他个统领锦衣卫的职务。
总之就是不让他闲着。
见此,朱瞻基直接撂挑子,说道:“不干了!”
瞧着朱瞻基又来这一套,朱棣却丝毫不在意的说道:“这可由不得你,若此事只是咱们爷俩之间说话也就算了,但既然圣旨已经到了内阁,便是公差了,咱们老朱家可不能自己破坏自己定下的规矩,更何况你这是违抗圣旨。”
显然,老爷子已经将自己算计的死死的。
朱瞻基只能憋了一肚子的气,满脸幽怨的离开了鸡鸣寺,整个人跟个受了气的小寡妇似的。
厢房中,老和尚瞧着赌气离开的朱瞻基,无奈的说道:“你啊,怪不得你的那些孩子都不跟你亲近。”
可面对老和尚的话,朱棣却满不在乎的说道:“身在皇家,这就是他们的命,这事可赖不着我......”
话说一半,又觉得哪里不对劲,赶忙接了一口:“就是赖我也没用。”
说罢,眉头一抬,双手抱头朝后倒去。
.........
鸡鸣寺所在的山腰阶梯上。
朱瞻基远眺山那侧的玄武湖,直接一屁股就坐在了那下山的阶梯上。
虽然认命的从老爷子那里走了,可这心里还是愤愤不平。
这监国也监了,案子说破也破了,该抓的抓了,该杀的杀了。
可如今却又扔给他一摊子的事情。
锦衣卫.....
统领锦衣卫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涉及的方方面面一点不比监国少。
关键这玩意儿还是个不得好的差事,干好干坏都有人说闲话,毕竟锦衣卫是一个监察机构。
说白了就是惹人嫌的玩意儿。
这与之前负责调查案件的事情还不同,调查案件搞完就没了,可这锦衣卫呢?
一天到晚这个谋反,那个贪污的,虽然具体的执行不需要他来操心,自然有纪纲做事情,可这名头一旦挂上就是个麻烦事。
瞧瞧内阁那些大学士就知道,恨不得跟在他屁股后看他上厕所。
“啊!!!”
朱瞻基冲着山下那侧的玄武湖大吼一声发泄着自己的郁闷。
可这一声吼非但没有发泄什么郁闷,还招来了一个麻烦。
鸡鸣寺山脚下的大道上,一个年纪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的俊朗少年正牵着马走来,听到山上那熟悉的吼声,顿时抬头望去。
见到朱瞻基的身影时,眼中顿时露出惊喜的神色。
“大哥!”
少年的吼声也惊醒了正在发泄的朱瞻基。
向声音传来的方向一瞧,朱瞻基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
得,又一个讨债的来了。
少年兴冲冲的牵马而来。
走到近前,顿时笑道:“大哥,你可是让我一顿好找啊。”
说完,还眼中放光的说道:“听爹说你现在是监国了,权力大的很!”
朱瞻基瞧着自己这个亲弟弟朱瞻墉,勉强的挤出一个笑脸,道:“不提这件事咱们还是好兄弟。”
朱瞻墉一愣,虽然不明白自己大哥为什么看起来这么不高兴,但还是高兴的说道:“哥,你交代的事情进展很顺利,不过.....”
说话间,朱瞻墉嘿嘿笑了笑,然后伸出手搓了搓三根手指头。
这动作朱瞻基太熟悉了,因为这小子就是从自己那学到的。
要钱!
此时心情有些郁闷的朱瞻基,在听到自己这亲弟弟又来要钱,顿时皱着眉头无奈的说道:“我说老三,你见了大哥以后能不能不要除了要钱就是要钱?你瞧着大哥是财神爷吗?”
朱瞻基这话一出口,那老三朱瞻墉顿时就翻了脸:“大哥,你说清楚,这事是我要干的吗?还不是你死拉硬拽的劝我去的?还说什么以后大明的兴盛有我一半功劳,怎么,现在不认账了?嫌我跟你要钱了?”
听到这话,朱瞻基赶忙捂上了他这张破嘴:“得得得,算我欠你的,行不行?说吧说吧,这次又要多少银子?”
朱瞻墉立马举起两根手指头,道:“二十万两白银。”
“多少???”
朱瞻基瞪了一双大眼,不可置信的问道。
朱瞻墉很认真的说道:“二十万两......白银。”
朱瞻基简直都要气笑了:“小子,你知不知道二十万两白银是多少?你就是把太子府卖了也凑不出二十万两白银,你知道吗?”
可朱瞻墉也有自己的话。
“大哥,你让我买地,买房产,你知道现在北平的地有多贵吗?你知道一处房产需要多少钱吗?现在北平城里的皇宫都已经动工很久了,所有人都知道以后要迁都,都一窝蜂的往北平城里钻,买房的买房,购地的购地,你弟弟我现在是挤破了脑袋跟人买的,这价钱肯定是越来越贵。”
“还有研发军火那边,每一个零件都要十多个工匠一起研究,住的,吃的,喝的,还有工钱,材料的钱,场地的钱,二十万,二十万那都是我精打细算下才能搞定的。就这,也就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还得要钱。”
听着朱瞻墉的话,朱瞻基的脑门都黑了。
三个月,二十万两白银......
永乐年间财政最牛逼的时候才三千万两白银,还只是价值三千万两白银,并不是光白银就三千万两,其中包括了税粮、屯粮、丝纱等等。
也就是清朝在各种高产量的农作物进入境内,满足了粮食的供给,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后,一年的岁入也就保持在八千万两白银的水准。
这还是光绪年间的事情。
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基本上是用穷字来贯穿的。
就是大明朝的覆灭也跟穷有扯不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