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发饷

京城之内,倒是有不少人听闻了李邦华在整顿京营之事,因此在李邦华上门请求将士卒调回来的时候,有一部分人担心会出事,因此就没敢为难前来调兵的士卒,直接将人放了回去。

两天的时间,之前被正常借调走的那一万多士卒,回来了一万左右。

剩下的那五千人,要么是因为借调的官员自恃位高权重,不把李邦华放在眼里,要么就是跟京营背后的勋贵通过气了,存心不放人。

对此李邦华也没有强求,在第三天一大早,他将统计好的所有士卒集结起来。

在空旷的校场之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大木箱,每个箱子里都装满了从国丈周奎家中抄出来的白银。

想要让士卒效死,就必须要给足粮饷,同理,想要收服士卒归心,银子无疑是最实用,最简单的办法了。

因此李邦华根本就不玩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直接就准备给发足军饷,以安军心。

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了防止士兵躁动,李邦华并没有一下把所有的银两全都运过来,而是准备一批一批的发放。

只是按照以往的规矩来说,饷银应该发给将领,然后由将领再发放给下一级的军官,最后再落到士卒手中。

但李邦华根本就信不过这些将官,这些饷银一旦落入他们手中,恐怕到最后下面的士卒能不能拿到钱都不好说。

他直接在校场下面摆放了几十张桌子,每张桌子后面坐了一名老朱派来的锦衣卫士卒,今日的军饷就由他们发放,而且除了发放军饷之外,老朱给他们安排了一些别的任务。

李邦华最先发放的不是军饷,而是遣散费。

那些年龄或身体不达标的士卒,按理来说清退之后是可以不给钱的,甚至心狠一点把他们直接治罪都没问题。

但为了收拢军心,以及安抚那些勋贵,所以李邦华破例给他们发了遣散费,而且是按两个月饷银的数额发放的。

反正老朱跟他三令五申的说过,钱不要省,练兵怎么快,怎么来,所以他也就不在乎这点钱了,反正京营士卒的饷银也不算高,用这么一笔钱,既能稳住勋贵,又能收拢其余留下士卒的军心,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这些被遣散的士卒,最后能不能保住这笔钱,那李邦华就管不了了。

校场上摆了那么多钱,而且还源源不断的有一些老弱病残拿着钱离开,这一幕顿时给了台下的士卒极大的刺激。

几乎所有的士卒,看向校场的眼神都充满了渴望,只是这些士卒虽然心中有所躁动,但却没有一个人有其他想法。

因为李邦华在发饷之初就说过了,这些钱是他们的军饷,他们人人有份。

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抢自己的钱,傻子才会这么做,而且更主要的是,李邦华调了上百门大炮正对着这边。

上去抢,怕是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写的。

“伍哥,你觉得等会我们真能拿到银子吗?”

校场下,一个士卒压低了声音向自己身边的同伴询问了一声,他看向校场上装满银子的那些箱子时,眼睛里也是充满了热切,只是从他有些担忧的语气来看,显然是担心自己拿不到这笔钱。

“李大人是位做实事的青天,只要他说给,我们就一定能拿到的。”

跟那个士卒不同,被称为伍哥的伍义眼神并没有放在那些银子上面,而是看向了在校场高台上坐着的李邦华。

他是京营老兵,上次李邦华整顿京营的时候,他也在。

李邦华在的时候,他们京营虽然每日都要操练,但他们这些大头兵,却切切实实的过上了好日子。

那时候,他们这些大头兵,人人都有饷拿,个个都能吃饱饭,虽然每日操练很辛苦,但他们却依旧甘之如饴。

只是可惜的是,这种好日子并没有过太久,随着李邦华被贬,京营又恢复了原样,甚至比以前还要烂。

所以此刻伍义担心的不是李邦华答应他们的饷银无法兑现,反而是担心李邦华会再次被贬职。

不止是伍义,其余一些经历过李邦华整顿京营的老卒,差不多也是这种想法。

虽然身处底层,但谁好谁坏他们还是能分的清的。

李邦华在的时候,他们能拿饷银,李邦华走了之后,他们连饭都吃不饱了。

他们能拿到饷银,是因为上面的人良心发现了吗?

并不是,而是因为上面有李邦华在管着那些官老爷,逼着那些官老爷不得不把原本应该装进他们腰包的饷银发,给他们这些臭丘八。

但那些人肯定不会甘心就这么把白花花的银子发给他们这些臭丘八的,上次他们已经把李邦华弄走了一次,这次他们恐怕也不会轻易妥协。

所以伍义现在很担心李邦华,若是李邦华再被贬职的话,那这京营可能真就待不下去了。

李邦华并不知道下面还有人在担忧自己的前途,等一万多人老弱病残被遣散之后,李邦华起身站在台上。

他看着下方一双双充满热切的眼睛,虽然知道这些人大多想的都是接下来能领到的饷银,但他也没有丝毫介意。

士卒当兵,本就是为了军饷,不看钱,难道还看他这个糟老头子吗?

“国家危难,贼虏四起,尔等身为京师三大营精锐之士,是我大明最为坚实的后盾。”

李邦华看着下面的士卒,朗声说道:“昔年,成祖皇帝组建三大营,曾远征漠北,贼虏无不望风而逃。”

“本官蒙陛下看重,担任京营整顿一事,就是希望诸位能重振京营声威,让天下人知道,我大明还有京营这把利刃!”

“今日本官在此保证,只要本官在一日,京营的粮饷就不可能有任何拖欠,若是日后京营粮饷有半分拖欠,诸位随时可来斩我李邦华的项上人头!”

在传令官的传话之下,近五万名士卒无不热血沸腾,齐声高喝道:“陛下万岁,大明万岁!!!”

只是除了部分有抱负之士是因为三大营重振声威而激动之外,剩下的大部分士卒激动,都只是因为李邦华说不拖欠他们的饷银。

这些士卒,被拖欠、侵吞饷银之类的事情实在是整怕了,所以李邦华就算说再多,也不如说保证他们的饷银要来的好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