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虚物质

那么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虚物质又是什么呢?

首先,负物质、负能量,就是天体物理学所说的暗物质、暗能量。物理学中正负的定义应该与数学中的复数概念一致。负物质会有什么特性呢?正物质之间具有万有引力,负物质之间亦然。也可以说,对于质量而言,同性相吸,因而产生万有引力;异性相斥,因而负物质被推斥。正负两种物质之间则表现为相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以类聚。宇宙内,所有的星球因引力平衡而集合在一起,而这些星球被大量的负物质所包围,也就是说,宇宙的壳层应该是由负物质组成的。宇宙外,即负物质外,才是大量虚物质。若把整个宇宙比作一个细胞,则所有星球一起组成细胞核,核外包着由负物质组成的细胞质。借用当今天体研究的结论,核的总质量大致只占三成,负物质组成的细胞质则占七成。宇宙壳层外则是虚物质、虚空间。虚物质还包括抽象的概念,如思维、知识、精神、神灵、灵感、喜怒哀乐、时间、虚空间等,这些都是以虚物质的状态存在的。

宇宙壳层外的虚物质我们暂且不论,先分析地球上的虚物质。

思维就是一种虚物质。思维描述出来就是知识,所以知识理论也是一种虚物质。这种说法听起来令人发笑,实物质中的正负物质还没搞清楚,谈何虚物质。事实上,虚物质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事实。按照《道德经》的思想,事物必须成对存在,如有和无、阴和阳,所以,有实物质,就一定有虚物质,这也是数学复数所决定的。道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以虚物质的状态永远存在。一切知识或理论都是在人认识之前就存在的,如同道一样,无始无终,以虚物质的形式长存,人只认识到其存在而已。

从当代医学的角度看,思维存在于脑细胞中,是神经细胞的核糖核酸分子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大脑中有1000亿个神经元,我们并不清楚思维的具体运作方式。知识被认为是存在于脑细胞内,但存放的方式我们也不知道。或许类似于计算机语言,即一串串的01代码。这种认为思维存在于脑细胞中的看法,与思维是虚物质的看法是可以并存的。如同物理学中的光,可以用电磁波动场的理论解释,也可用量子论的光子粒解释。关键在于每种理论是否能自圆其说,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思维是存在于细胞中,还是以虚物质的形式存在于虚空间中,这两种设想都还不是定论。

尽管医学可以研究大脑,但也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现象。比如,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的智力与大脑特定部分的结构有关。医学能看到这些表面结构的差别,但仍然分不清楚到底是智力差别造成大脑结构的差别,还是大脑结构的差别造成智力差别。如果是智力差别引起大脑结构的差别,那这种差别是改变不了的。按照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弱也者,道之用”的观点,应该是智力在先,即虚物质作用在先,结构变化只能是结果,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医学无能为力。

思维是虚物质,意味着它不是通常可见的物质,既不是正物质,也不是负物质;既不是天体物理所指的暗物质,也不是零物质。按照复数理论,虚物质也应该有正负之分,所以思维也可以分为阳性思维和阴性思维。

正确的思维就是符合道的思维,具体来讲就是“善下之”的思维。

当代的脑电波研究能佐证思维是虚物质这一观点。虚,是存在而不起作用。大脑分左右两半,左脑产生β波,频率为13—30Hz;右脑产生α波,频率为8—13Hz。左脑存储出生后获得的信息,右脑存储先天信息,即人类几百万年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甚至整个宇宙的信息。这些先天信息就以虚物质的形式存在于所有人的右脑中——存在而不起作用。左脑的β波频率更快,因而会抑制右脑,影响智慧的释放,造成智力低下。人精神放松、合眼静坐时脑电波的频率会下降,由β波变α波,从而获得智慧。这就是有些法师能大觉大悟的科学根源,因为他们的脑电波频率慢,与右脑波产生共鸣而得到超越常人的智慧。脑电波中还有一种δ波,频率为1—5Hz,代表大脑处于睡眠状态。另一种θ波,频率为4—8Hz,产生在熟睡无梦,或似睡非睡、深度恍惚的状态。

上文所说的一切都只能用虚物质的存在来解释。大脑中的知识早就存在,学习只是为了识别这些信息。睡梦中能得到灵感,就是因为左脑和右脑电波频率相同产生共振,从而使右脑中的信息显现出来。可见,灵感有物理的原理作根据——出现神奇的灵感,是因为大脑识别出了神奇的信息。

医学认为,闭目养神、想快乐的事、吸入负氧离子都有利于生成低频的α波。这就是养生的道理。

有一种养生法被称为超觉静坐——静坐时脑子放空,神经系统的休息比睡眠更深。超觉静坐能把人的思维送进α电波世界,可以产生神奇的、人类还没有过的灵感。

时间也是虚物质。虚数时间从大到小计时,属于“善下之”,是道的法则之源,其含义就是走向新生;实数时间从小到大计时,和生命一样不断增加,一步步接近末日、走向灭亡,意味着一切事物的过程都是走向灭亡的过程。当然,如果人善用“弱也者,道之用”的原理,思维再努力“善下之”,就可以延长寿命,因为“善下之”是趋阳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