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理论、政策、路径与国际比较

研讨与思考 残疾人社会工作案例——帮助残疾人恢复生活信心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L女士

性 别:女

年 龄:40多岁

跟进社工:李专员

二、接案

1.接案来源及原因

接案来源:工作者家访了解服务需求后主动跟进。

接案原因:工作者在家访时,通过与案主交谈,了解到她在家庭生活中并不开心;通过与案主家人沟通交流,观察她的家庭关系,发现案主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大小事情都需要得到家人的允许,这导致案主经常封闭在家里,心情郁闷,缺乏自信心。工作者与案主家人沟通后,获得了他们的信任,有信心说服他们让案主走出家门,通过活动来恢复生活的信心。

2.个案背景

案主的生理情况:现有资料显示,案主被诊断为小呆症,症状主要是智力水平较正常水平偏低,反应较慢,是程度较轻的智力残疾。案主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手脚较灵活,能照顾自己,也能照顾家庭;表达能力尚可,言语中时常显示出担忧。案主没有得到良好的前期智力教育,智力水平较低,看不懂钟表。

案主的社会心理状况:从小到大,案主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缺乏社会生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长期受到父母的批评及指责,缺乏自信心,在没有获得父母允许、没有人带领的情况下不敢独自出门;没有父母的支持,不能独立做决定。案主有很强烈的外出欲望,渴望与人交流,她曾说自己“在家里很闷,很不开心”。

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关系比较复杂。父母都是较有修养的人,父亲以前经商,退休后开始信佛,潜心练字;母亲潜心学画。案主有兄弟姐妹,但都不与父母同住。自案主诊断出小呆症后,父母就放弃了对她的教育,日常生活中对她缺乏尊重,关系不够亲密。家里接待客人时,一般都不让她参与。案主已婚,婚姻带有利益关系。丈夫经常在广州工作,很少回家,两人关系很不亲密;与女儿的关系较好,很在意女儿,女儿也很爱她。

三、预估

案主的问题与需求:

由于案主的家庭关系不和谐,她的问题涉及家庭结构与家庭关系的调整,而专业关系的建立尚不足以起到调整关系的作用,因此,工作者把案主的问题定位于生活信心的恢复。只有案主家长看到她好转,工作才能进一步开展。而且案主的需求也是摆脱家庭的管制,到外面做些事情。

案主的改变意愿:从主观上讲,案主的改变意愿较强;父母也是有修养的人,如果通过沟通达成一致,解决了案主父母的担忧,他们也愿意案主到外面做些事情。

可利用资源:职康中心招收会员做手工,这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场所和服务内容。

四、目的与计划

工作目标:促使案主走出家门,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扫除案主内心的忧虑、郁闷,增强其生活的信心。

第一步,与案主父母建立良好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能保证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步,邀请案主的父母到职康中心参观,让他们了解职康中心的服务内容,向他们提出让案主加入职康中心手工制作的建议,点出案主加入职康中心会带来的变化,实际上也是为案主的父母解忧。

第三步,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与案主父母沟通,解除他们的担忧,邀请案主到职康中心,让他们感受到工作者的热情和负责任的态度,放心地让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

第四步,案主成功到职康中心,工作者与职康中心同事沟通协调,安排相关工作。

五、介入

第一次家访,目的主要在于自我推介。工作者跟着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到案主家送中秋月饼,通过工作站人员的介绍,案主的家人认识了工作者,解除了戒心。初次见面,工作者与案主一家没有详谈,只大致观察了案主的家庭环境,欣赏了案主妈妈的画作并给予了充分评价。案主妈妈很高兴,一家人与工作者的关系初步建立。

第二次家访,工作者上门告知案主一家,职康中心即将开业,邀请他们参加开张仪式。案主不知道职康中心的地址,工作者主动提出,届时到家里接他们。

第三次面谈,工作者到案主家里接她和她的妈妈参加职康中心开张仪式,案主妈妈看过职康中心的设备和服务后很高兴,也希望女儿能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工作者得到这个讯息后,向案主妈妈介绍了参加活动的方法。

第四次面谈,案主到工作站办事,向工作者提出想到职康中心做手工,但又担心家里人不同意,希望工作者出面跟她父母沟通。工作者同意了她的请求。

第五次家访,工作者电话预约后上门,还见到了案主的父亲。当时家里有客人,桌上摆着四个茶杯,案主的父亲却只沏了三杯茶,唯独没有案主的茶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案主的父亲对女儿的漠不关心。工作者提出希望案主到职康中心做手工的想法后,案主的父亲表达了怕女儿走丢的担忧,于是,工作者表示,初期会派人接送案主往返(案主家距离职康中心两百米左右)。案主的父亲接受了工作者的提议,但表示还要征求案主妈妈的意见。

之后工作者多次致电,邀请案主到职康中心做手工。工作者坚持不懈,最终帮助案主成功地参加了职康中心的职业康复。在职康中心,工作者努力引导案主融入群体,案主很快就与其他会员熟悉了起来,还经常给大家讲笑话。第一天接送她就记住了路线,之后都能自己独立往返。案主到职康中心的第三天,就有了较大的变化,性格开朗了许多。她每天都很高兴,做手工的时候还会经常哼起小调。

六、评估

评估方法:工作者与案主谈话;工作者观察并记录案主的改变;工作站站长对工作者的评估。

结果评估:经过工作者半个多月的努力,案主的父母终于同意案主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案主到职康中心后,从行为表现上看,她从经常愁眉苦脸转变成每天笑容满面、经常哼起小调,从不讲究着装开始注意穿着打扮。案主坦言,到职康中心参加活动以来,整个人的心境开朗了很多,她感到很高兴、很满意。十几年来总是看到案主愁眉苦脸的工作站站长,看到她的改变很惊讶。

过程评估:这个案例的难度并不大,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达成工作目的,主要在于工作者坚持与案主及其家庭成员沟通联系,有技巧地与案主父母建立专业的关系;为了促使案主排除顾虑,工作者与职康中心做了充分的沟通交流。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能够积累与残疾人家庭沟通的经验,了解走出家门对残疾人康复的重要性。

七、结案

结案原因:服务效果达到预期。


[1]周永新:《社会工作学新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16页。

[2]马洪路:《残障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第4页。

[3]彭晓霞、王嵬:《残疾概念框架演变对残疾调查的影响》,《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年6月。

[4]资料来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a). Towards a common language for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Retrieved February 21,2005,from http://www3.who.int/icf/beginners/bg.pdf.

[5]国际劳工大会第159号国际劳工公约: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公约(中译本)〔EB/OL〕.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6/content_5001987.htm,2016-10-08.

[6]周沛:《残疾人福利体系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景天魁、毕天云:《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福利60年论坛论文集》。

[8]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