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很好”的人

另一个容易被误解为“明朗”的特性,是为了被喜欢而讨好对方的倾向,容易与表面的感觉自在、做人很好等联结在一起。很多人跟这类型的人接触之后,都会觉得他们是“老实的孩子”或是“亲切的人”吧。让人开心、感觉很好的性格,对寿命来说是加分项吗?答案是“未必如此”。

这种倾向强的人,对他人的脸色很敏感,容易压抑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想让周围的人开心,会过度配合对方,服务对方。倾向表现和蔼可亲的样子或是过度配合对方,与五大人格因素理论中的“和善性”深切相关。但这仅止于表面上的理解,深入研究会发现,该倾向在人格分析中大多与“依赖性”的倾向相互结合。

在人格当中,“依赖性”并不代表容易沉迷,而是代表超出需要地依附他人,造成关系不对等,看别人的脸色,过度配合对方。身旁的人会觉得相处起来很自在、温驯又老实,是个很亲切的人。但是实际上他需要做出很大牺牲,才能保有这种良好的感觉,而这个牺牲就是扼杀自我。

依赖性人格特质,总是容易摆出很好的一面,不让他人看到真正的样子。拥有这种倾向的人,就算对方是父母,也会小心翼翼想讨好他们,做出让父母开心的行为。背后就是担心真实的自我不被人接受,养成有意识、无意识地努力避免自己被抛弃的习惯。

会产生这样的习惯,是因为没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充分的安全感或关心。依赖性人格是在心理承受支配的状况下成长的,就是我们经常在所谓的成年儿童(Adult Children)身上看到的特性。这类型的人,基本上都背负着缺乏基本安全感的焦虑型依附形式,为了得到周遭人的认同而过度努力,就算牺牲自己也想要奉献,因此很容易勉强自己,当然也成为他们承受压力的原因。

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孩子们当中,也包括为了弥补因为爱与关心不足产生的寂寞,而成为朋友间受欢迎的人物类型。这样的孩子们,就算将来因为很容易累积压力而对寿命造成负面影响,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特曼得到“开朗的孩子”寿命较短的结论,或许起因是爱与关心的不足所产生的焦虑型依附形式,这对寿命来说是负面因素。包含焦虑型在内的不稳定依附形式会给平均寿命带来坏的影响,我们也已经从其他的研究得知,因此这一点可以说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