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齐桓公宴:史上最励志的祝酒词

公元前667年的一天。齐国临淄王宫一间侧殿,齐桓公邀请国相管仲、大夫鲍叔牙、大司田宁戚,叙说往事,饮酒作乐。

四个乐师持着小木槌,敲击悬挂在木架上的几排大小不一的铜钟。一阵阵乐声奏响,如水滴石板、雏凤鸣啼般清脆动听。

两鬓斑白的齐桓公坐在主位上,笑视着坐在下首的三位老臣。他左手揉捏着美姬丰腴的腰肢,右手端着造型古朴的青铜酒樽与老臣们频频举杯,似乎对食案上几个鼎镬中色鲜香溢的佳肴视而不见。

老臣们一个个须发灰白,衣冠楚楚,红光满面,精神矍铄,饶有兴趣地欣赏着二十几位舞姬翩翩起舞时的绰约身姿。

齐桓公笑道:“寡人能成为诸侯长,诚念仲父尊王攘夷之策,感激鲍大夫、宁大夫夙兴夜寐。来来来!寡人敬诸公一杯!”

管仲忙道:“多赖主公洪福,臣等敢不竭力!主公请!”

话音刚落,宁戚道:“老臣虽然经常喝酒,唯独主公的酒滋味不同,最是香醇可口。喝了主公的酒,浑身舒坦,精神抖擞。主公请!管相请!鲍大夫请!”

看上去最苍老的鲍叔牙,一声不吭,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齐桓公哈哈笑道:“所谓好事成双,咱们君臣再来一杯!”

管仲、宁戚右手举杯,叫道:“饮胜!”左臂举起广袖,一饮而尽。

鲍叔牙皱着眉头,不耐烦地推开依偎在身边的俏丽佳人,轻轻抿了一口。

齐桓公看到这一幕,呵呵笑道:“鲍爱卿,也说两句祝酒词,给寡人和两位大夫听听。”

管仲与宁戚纷纷起哄,道:“鲍兄,请!”“鲍大夫,请!”

鲍叔牙长叹一声,右手紧握着酒樽,猛然站了起来,苍老犀利的目光从齐桓公、管仲、宁戚的脸上一一扫过。齐桓公等三人望着鲍叔牙严肃的样子,缓缓站了起来。

鲍叔牙慷慨激昂,说了一番祝酒词后,齐桓公离座而起,向鲍叔牙深深鞠了一躬。管仲、宁戚向鲍叔牙躬身一拜,表示一定不忘鲍大夫的教诲,牢记于心。

1

鲍叔牙说了什么祝酒词呢?

将时间暂时拉到公元前694年,齐国的国君是齐襄公姜诸儿(姜诸儿是春秋时期君主中的一位奇葩,此公不顾世俗的眼光,与同父异母的妹妹发生了超越伦理的爱情。后来妹妹被许配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一日,姜诸儿借着请鲁桓公吃饭的机会,杀了自己的妹夫兼情敌。面对舆论压力,姜诸儿的办法只有一个字:杀。杀了一群劝谏他的大臣,杀红了眼之后,便淫乱大臣的妻子。有敢反对者,继续杀!国都人人自危。

姜诸儿还有两个弟弟,二公子姜纠还有三公子姜小白。春秋时期讲究“名正言顺”。名字包含了很多信息。比如“公子姜小白”,“公子”的意思是“公的儿子”(春秋爵称,分为王、公、侯、伯、子),“姜”是姓(齐国的第一位国君便是姜子牙),“小”是因为他是齐僖公最小的儿子,“白”是指皮肤白皙。公子纠的心腹管仲、召忽对他说:“国君荒淫残暴,国内必有大乱。臣怕他浑水摸鱼,将您一块收拾了。我们必须‘战略转移’!”

齐僖公在弥留之际,死攥着姜诸儿的手,道:“纠是一个好孩子。你去世前,要将王位传给他。”姜诸儿握紧父亲的手,哽咽着答应了。

时过境迁,公子纠发现自己大哥的行为不像是守信的人的表现。选择一走了之,至少能保住一条性命,等待时机,公子纠便咬牙答应了管仲、召忽。他们逃到鲁国避难。

听说公子纠等人逃跑后,公子小白的心腹鲍叔牙慌了,他对公子小白说:“二公子跑了,只剩下您最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身处险邦,必有灾殃。我们还是赶紧逃吧!”

公子小白也很果断,他带着鲍叔牙逃亡到了莒国。

兄弟二人为何一个投奔鲁国,另一个投奔莒国呢?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曾是鲁国公主,他的姐姐是如今鲁国的太后。国君鲁庄公是他的亲外甥,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亲。而公子小白的姥姥是莒国老太后。公子有危险,便投奔母系亲戚,政治避难,以图东山再起,是春秋时期的常见情况。

莒国是华夏最东方的一个小国,西边与鲁国接壤、北边与齐国毗邻。

逃亡途中,公子小白与鲍叔牙风餐露宿,还要担忧大哥是否派兵追杀。一路心惊胆战,终于到了莒国。面对公子小白一行,莒国国君很够意思,管吃管住。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重用公子小白等人。无数次,公子小白遥望故国,徒呼奈何;无数次,公子小白心灰意懒,不再对前途抱有希望。

当时公子小白不过二十岁左右,离开了富贵荣华之地,背井离乡,寄人篱下,滋味一定不好受!

虽未找到关于公子小白受苦难的文献,但是多年以后,公子小白称霸天下,管仲、鲍叔牙等人多次以勿忘在莒地受过的苦楚来激励他,便可知他在莒地的生活质量、娱乐条件、社会地位是何等境况。

鲍叔牙勉励小白,坚持便有希望,耐心等待齐国局势发生改变。

春去秋来,9年过去了。公元前686年,齐国高层发生政变。

齐襄公外出打猎时,被公孙无知(姜小白堂哥)联合大夫连称、管至父发动叛乱杀害。连称、管至父二人掌握军权后,架空了公孙无知。公孙无知不甘心做傀儡,联合别的大夫,又伏杀了连称、管至父。大夫雍廪曾被公孙无知虐待过,怀恨在心,又趁乱击杀了公孙无知。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系列政变,使齐国国君的位置空了出来。按照封建血统继承原则,最有资格继位的是二公子姜纠,其次是三公子姜小白。

听到消息,远在鲁国与莒国的两位公子大喜,准备向各自投靠的国君请辞,返回母国,争夺王位。谁跑得快,抢先返回齐国,说服诸位大夫,便有机会继承王位。

鲁庄公抖了个机灵,暂时拖住了公子纠。他认为,拖住公子纠的时间越长,便可将竹杠敲得越响。即使别人继位了,他也不介意。因为公子纠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其他人无论谁坐到齐国国君的位置,都是叛逆。到时,鲁庄公便打着帮助公子纠的旗号,攻打齐国,名正言顺。事成后,多占据几座城池,也是应有之义。

公子小白向莒国国君借了三十辆战车、一队精锐步兵,火速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发!

当公子小白在途中疯狂赶路时,他突然惊奇地发现几十辆鲁国的战车堵在赶往临淄的必经之路上。

原来是管仲唯恐公子小白抢先回到临淄,便以齐国两座城池为代价向鲁庄公借兵,意图狙杀公子小白。

公子纠在手,大义我有。鲁庄公巴不得齐国高层自相残杀,便借给了管仲一队车马。

当管仲看到莒国车队时,大喜,带人拦住了公子小白、鲍叔牙一行。距离二人三十步外,管仲朗声道:“三公子、鲍兄,经年不见,别来无恙!”

公子小白、鲍叔牙相对苦笑,拱手还礼。管仲道:“前日,主公返回临淄,继承了王位。在下奉新君之令,恭迎三公子、鲍兄!”

闻听此言,公子小白、鲍叔牙脸色苍白,万念俱灰。管仲看到他们的反应,满意地点点头,道:“两位请随管某上路!”

管仲扭过身,忽然俯身操起弓箭,轻喝一声,拉满弓弦,又猛然扭身,瞄准公子小白的胸膛,“嗖”的一声!

公子小白眼见一点寒芒射来,下意识闪身躲避,终究慢了一拍,被射中肚脐。他惨叫一声,口吐鲜血,闭上双眼,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管仲哈哈大笑,快马加鞭,逃之夭夭。因为公子小白被射死了,他便没有必要与一群哀兵血战了。

鲍叔牙抱着小白不知所措,号啕大哭,突然,小白睁开了双眼,笑道:“管仲乃世间高士,不顾道义射杀我,说明二哥必定还在鲁国!我们快走!”

原来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带钩(古代贵族的腰带扣子,多为青铜铸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装死。

管仲返回鲁国的途中,遣人通知了鲁庄公与公子纠,二公子小白已被射杀。于是,鲁庄公更不急着送公子纠返回临淄了。

这便是:“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

2

公子小白抢先返回临淄,在齐国继承了齐国国君之位,史称齐桓公。公子小白相比公子纠是没有资格担任国君的,为什么却得到了齐国大夫们的支持呢?

史书给的理由是一个“贤”字。但是,背后应该是一个“利”字。首先,公子小白的支持者莒国是一个小国,没有能力敲诈勒索齐国。其次,公子小白许诺不再追究齐国两任国君被弑杀的事,维护了齐国大夫们的利益,当然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鲁庄公听闻公子小白继位,勃然大怒,点齐兵马带着公子纠,以维护道义,围剿篡逆者为名,攻打齐国。客观地说,鲁庄公无论兵力,还是舆论皆占优势。可是,在乾时这个地方,两国决战,鲁国却大败而归。

可以理解,齐国“篡位者”们是为了保全身家性命,必须拼命。尤其是齐桓公,如果败给了鲁国,大哥与堂哥便是自己的榜样!

鲁国上下表面是为了维护正义,实质上为了占便宜,犯不着拼命,所以积极性不如齐国。

齐桓公打败了鲁国后,站稳了脚跟,便遣使为鲁庄公带了一封信:“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

意思是公子纠是我的亲哥,我不忍心杀他,请你替我杀了。召呼、管仲离间我和哥哥的兄弟情谊,我要亲手把他们剁成肉酱蘸饭吃。不答应我的两个条件,我便攻打鲁国。

鲁庄公看了书信后,表示理解。所谓天无二主,国无二君。换成自己也不愿意背负篡位的名声,杀了公子纠才能除去心腹大患。

鲁庄公也不含糊,杀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召忽。召忽性格刚烈,不甘囚禁之辱,怒吼一声,撞墙自杀。管仲长叹一声,主动请求鲁国人将自己装在囚车里,送往齐国。这便是:“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管仲的主公被杀了,同事也自杀了,他为什么没有勇气随之而去呢?如果失去生命,管仲一身志向便化为乌有。到了齐国,多活几天,说不定命运便有转机。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痛快地死去更需要勇气。

回齐国的途中,管仲坐在囚车中闭目等死,内心升腾着担忧、恐惧、绝望。既担心鲁国将士比较“热心肠”,一刀砍下自己的脑袋,又害怕回到齐国,被齐桓公剁成肉酱。

管仲想到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年过四十,身处囹圄,壮志难酬,命在旦夕,忍不住双手抓紧囚栏,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齐国王宫,鲍叔牙劝谏欲将管仲杀而后快的齐桓公,问道:“主公想做守成之君,还是称霸天下?”齐桓公道:“人生苦短,譬如朝露。谁不想在有生之年,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益于当世,名垂史册?”

鲍叔牙道:“主公若想治理齐国,鲍某足可辅佐;主公欲成王霸之业,非管仲不可。管仲辅佐哪个国家,哪个国家便会兴盛!我们万万不可失去管仲。”(“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齐桓公相信鲍叔牙看人的眼光,决定暂时放弃一箭之仇,给管仲一次面试的机会。这里其实还有一个原因,管仲是公子纠的心腹。齐桓公毕竟不是最合乎“名”的继位者,重用管仲可以缓解舆论压力。你看,大哥的心腹都在支持我,说明我真的很贤明!

囚车一路颠簸,进入齐国境内。鲍叔牙唯恐夜长梦多,便带领一支人马在边境迎接管仲。他对坐在囚车中的管仲道:“贤弟,愚兄等候多时了。”

管仲苦笑道:“鲍兄,来看小弟的笑话吗?”

鲍叔牙道:“天下虽大,生你者父母,知你者鲍叔牙。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功业未建,奈何死乎?”

一句“生你者父母,知你者鲍叔牙”,激起了管仲深情的回忆。

当初管仲、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投资少,分红时却多拿多占。鲍叔牙对别人说,管仲不是因为贪婪,只是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管仲参军打仗,每当战事不利,便做逃兵。鲍叔牙认为管仲不是懦弱无能,是为了留有用之躯,孝敬年迈的母亲。

管仲曾拉着鲍叔牙的手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想起往事,管仲长叹道:“唯恐齐公不忘一箭之仇!”

鲍叔牙笑而不语,挥挥手,便有一群人上前打开囚车,簇拥着管仲,洗澡换衣。

齐桓公真不愧是一代雄主,他面见管仲时,开门见山道:“齐国公室衰微,两任国君死于卿大夫之手。屡经政变,民生凋敝,寡人欲行王霸之业,先生请教我!”

管仲一口气问了齐桓公三个问题:“你有钱吗?你有兵器吗?你占据道义吗?”齐桓公皱着眉头,仔细想了想,道:“寡人没有,请问先生,如之奈何?”

管仲清清嗓子,发表了一番改变自身与齐国命运,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见解:

“没钱,好解决。首先,我们不仅要鼓励农耕,更要大力发展商业。这是一个增加国家收入的方法。另外,齐国靠近大海,我们可以奖励捕鱼晒盐,国家控制盐业,提高税收。至于没有兵器,更好解决了。国内实行犯罪罚兵器制,犯了杀人、盗窃等罪的人必须缴纳不同的兵器。咱们还要打出尊重周天子,维护天下稳定的名义,内平叛乱,外抚诸戎……”

齐桓公与管仲越聊越开心,很快便拜管仲为“仲父”。(仲者,夷吾之字;父者,事之如父。)

齐桓公真不愧是霸主之才,因为管仲的奇才,便不仅不记一箭之仇,还事之如父,将军政大权交给了管仲。管仲掌握权力后,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人事改革,他提出一个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的观点:“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说白了就是任命提拔官员必须讲究能力与政绩。在当时,任命官员看的是血缘,其次才是品德。由此不得不说,管仲任人为才的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齐国吸引了大量人才。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宁戚。

此公是卫国人,出身贫寒,却心怀大志,不甘眼前的生活。他想到临淄求职时,没有车费,便找了一份工作,为前往临淄的商人赶牛车。

虽然到了临淄,可是他毕竟身份低微,无钱住在城里,便夜宿城墙外,等待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日,齐桓公送客至郊外。宁戚远远看到齐桓公的车马,便拍打着牛角高声唱歌:“南山灿、白石烂,中有鲤鱼长尺半。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从昏饭牛至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这首歌抒发了怀才难遇之情:“我因为没有身逢尧舜那样的盛世,才穿着下等人的破烂衣裳。早晨贩牛到深夜。长夜漫漫,何时天亮?谁是我的伯乐?谁能让我施展抱负?”

宁戚深情凝视着不远处的齐桓公,一遍又一遍拍打着牛角,大声唱着自编自谱的歌:“……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才至骭……”

如果齐桓公再没有反应,可怜的牛也许便被拍死了。庆幸的是,齐桓公终于听到了。若没有《诗经》的底子,不可能编出这首歌。齐桓公道:“好歌,请那个唱歌的人过来。”

恭喜宁戚获得了一次面试机会,结果是非常喜人的——“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

宁戚的满腹才华令齐桓公非常满意,便打算给他一个有实权的职位,看他到底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有才干。有人劝说齐桓公:“卫国离我们齐国也不远,不如派人去打听一下。如果宁戚真是贤者,再重用也不晚。”

齐桓公的回答颇有王者之风:“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不能这样做,如果派人去打听,人无完人,一定会听到宁戚的缺点。以人才的小毛病,来否定他的大才能,这是为君者失去人才的原因。

齐桓公的这句话,千百年后听起来依旧掷地有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主用人,应用人之所长,舍人之所短,不重出身、资历。管仲与宁戚交谈后,也十分推崇宁戚,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管仲常对人说,宁戚是农业专家,在农田水利领域,自己不如他。

宁戚任职期间,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更快地走向富裕强盛。这便是“宁戚饭牛”的典故。

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等人的努力之下,君臣齐心,励精图治。齐国的发展令人惊叹,开启了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路。

3

公元前681年,三十多岁的齐桓公在北杏召集宋、陈、邾、蔡,举行五国会盟,意在尊崇周王室,稳定天下秩序,避免众多小国被大诸侯国兼并。宋国君主并不买账,白吃了一顿饭,抹干净嘴巴,扬长而去。

同年,齐桓公邀鲁庄公在柯地会盟。鲁国大将曹沫突然拔剑,挟持了齐桓公当肥羊,勒索了三座齐国的城池。事后,齐桓公意图反悔,管仲劝他忍一时之辱,割让城池,树立言出必践的形象。

坦白讲,齐桓公前两次组织诸侯会盟,挺丢人的,并不成功。由此可见,成大事者鲜有一帆风顺。

从第三次会盟开始,效果便渐渐彰显。公元前679年,齐桓公请周天子派人支持自己,约卫、郑、宋三国国君在鄄地会盟。各国诸侯看到周天子也派代表参会,再加上齐桓公的主张确实维护了大多数国家的利益,遂遣使表态,共推齐桓公为诸侯盟主。

齐桓公与诸侯约,内辅周天子,建立国内秩序,外抵抗北戎的扰乱。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从此以后,齐桓公坚持“尊勤君王,攘斥外夷”的战略,渐渐成为华夏境内最有权势的人。齐国君臣权势地位提升后,开始好声色、奢靡。

当时齐国的娱乐业在华夏境内最为发达,齐桓公娶了几十房妻妾。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国内渐有靡靡之音,少了锐意进取之风。

鲍叔牙忧心忡忡,他意图劝谏齐桓公,可是又怕显得太突兀。他决定耐心等待机会,最好能在饭局上说。因为有饭必有酒,酒后吐真言,最能达到当头棒喝的效果;酒后谈事,也是一项悠久的传统。

公元前667年的一天,齐桓公为了庆祝老对手卫国衰败,顺便也犒劳一下管仲、鲍叔牙、宁戚等人的辛劳,便请管仲等三位老臣在王宫饮酒作乐。

齐桓公先敬酒,其次是管仲等还敬。轮到鲍叔牙敬酒时,他的敬酒词振聋发聩,慷慨激昂。

鲍叔牙端着酒樽,大喊道:“今日酒酣耳热,放浪形骸之时,希望主公不要忘记流亡在莒国时寄人篱下,担惊受怕之日;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捆绑在鲁国,闭目等死之日;希望宁戚不要忘记穷困潦倒,割草放牛之日。”(“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

话音刚落,大殿内瞬间静得落针可闻。

鲍叔牙这番话的核心只有一个意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齐国虽然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你齐桓公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霸主,管仲成为天下第一相,宁戚成为励志楷模、大齐重臣,可是千万不要忘记了当年吃过的苦,不要对不起吃苦受累的日子。

过了片刻,身为领袖的齐桓公站了起来,对鲍叔牙躬身行礼:“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意思是,我和两位大夫牢记鲍大夫的教诲,不忘记当年的艰难岁月,国家社稷便不会危殆!

这便是成语“勿忘在莒”的来历,指不忘本,不忘初衷,不忘峥嵘岁月。

成大事者,皆坐起而行。齐桓公下令撤去酒宴,赶走了美女,与管仲、鲍叔牙等共商国是。

又数年,齐国君臣时常以“勿忘在莒”相互勉励,不懈努力,为华夏安定统一做出卓越的贡献。公元前664年,北方戎族大规模南下进扰。首当其冲的燕国,几乎被灭国。燕国君臣在绝望之中向齐桓公求救。

六十多岁的管仲说服了五十多岁的齐桓公,他们亲率诸侯联军,千里远征,北上攘夷,与戎族连番血战,终于大胜,扩地八百里。

千百年后,齐国霸业已经化为烟云,但是齐桓公、管仲等人勿忘在莒、筚路蓝缕、开创大业的事迹,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不懈奋进。“勿忘在莒”的精神,即不忘峥嵘岁月,牢记初心,也成为华夏民族阳刚雄健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回荡着鲍叔牙铿锵有力、气贯山河的祝酒词:“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