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王健等
- 2011字
- 2022-07-26 18:48:58
参考文献
[1]Dicken P.Global transfer: the international of economic activity[M].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2.
[2]Krugman, Paul&bles, Anthony.The Seamless World: A Spatial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J].CERP Discussion Paper, 1995.
[3]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8.
[6]2006~2011年青海省统计年鉴[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7]李宏舟.对国外产业集群经济效果及其形成机制的综述与评论[J].经济地理,2008(4).
[8]Marshall A.Principle of Economics: 2th ed.[M].London: Macmillan, 1891.
[9]Storper.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s, Ten Years Later, 1997.
[10]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A.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88.
[13]Knorringa P.Meyer-Stamer J.New Dimensions Loca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 2008.
[14]Tim Padmore, 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 of innovations: Ⅱ.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 1998.
[15]Edward J.Feser.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R].Department of City&Regional Planning,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2001.
[16]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
[17]刘志迎,丰志培.产业关联理论的历史演变及评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
[18]王德强.藏区产业成长论[D].博士学位论文,2007:1.
[19]谭宏武.陕西产业关联分析与比较优势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1.
[20]陈凯.区域经济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0.
[21]丁忠兵.青藏高原特色产业发展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9(1).
[22]龙少波,罗添元.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和优势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6).
[23]周振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24]吴殿庭.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5]刘松华.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西部开发[M].北京:求实出版社,2005.
[26]雷光明.调整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
[27]蒋新祺.优势产业发展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7.
[28]林媛.青海牧区优势产业选择[D].硕士学位论文,2008.
[29]赵春艳.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关联机理与转化机制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0.
[30]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1]魏守华,石碧华.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2.
[32]刘斌.产业集聚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3]唐晓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5).
[34]罗辑,张其春.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5]翁智刚.产业集群论[D].博士学位论文,2008
[36]王浩.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8.
[37]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8]谢盼盼.区域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9(1).
[39]赵强,孟越,王春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40]魏剑锋.中国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初始条件及耦合方式——以河南省大周有色金属企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2010(1).
[41]张学伟,刘志峰.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
[42]胡序勇.新疆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3).
[43]陈凯.区域经济比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4]陈雪梅.提升青海藏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45]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6]张明龙.中国区域经济前沿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47]盖文启.谈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演变[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48]佩鲁.论增长极概念[J].经济译丛,1988.
[49]冯英娟.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形成及提升理论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7:73.
[50]汤筠,孟芊,杨永恒.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综述[J].求实,2009.
[51]姚金娈.基于区域理论的京沪高速铁路开行方案研究[J].2010(6).
[52]龚仰军,应勤俭.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53]刘志迎.现代产业经济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4]张丽英.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55]陆晓庆.成都市优势产业评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
[56]冯江华,王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辨析[J].生产力研究,2000(3):72-73.
[57]催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8]陆晓庆.成都市优势产业评价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22.
[59]惠宁.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60]黄祖辉,张昱.产业竞争力的测评方法:指标与模型[J].浙江人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61]王凯.河南省产业竞争力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13.
[62]刘光卫,等.跨国公司投资与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地理,2001.
[63]西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宁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N].西宁,2009(9).
[64]宋朝阳,西藏产业结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5:29-30.
(1) 白生菊.青海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浅析[J].青海科技,2005(5).
(2) 青海省新能源研究所.青海省新能源建设及探讨[J].青海科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