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概览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概要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让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面临严峻挑战。虽然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兴起给国际政治经济治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但资本市场的演进也在不断推动世界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此,中国作为国际化参与者也需要深刻反思过往三十年来资本市场的风雨路程,把握时代脉搏,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积极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中。

在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三十年中,一方面,金融资产和社会财富总量得到快速增长,股票市值从23亿元增长到约80万亿元,上市公司也从12家增加到4000多家;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在企业改革、研发、社会责任等领域的拓展提升。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启动了我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与此同时,国有企业改革的加深、中国经济发展的提速也对资本市场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从1990年上交所成立开始,我国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三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不断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过程。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国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所有制变革和改进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力量。

1990—1999年是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摸索规范的阶段。此阶段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市场机制还未建设起来,股票证券发行商实行审批制。同时,资本市场是否建立仍存在很大争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在深圳、上海试点股票市场,不仅体现了对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肯定,解决了长期“姓资姓社”问题的争论,而且直接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资本市场在此期间摸索前行,虽然也发生了诸如“8·10事件”“327事件”等以数字为记忆的重大事件,但也因此逐步走向规范,特别是监管和立法层面的逐步完善。其中,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跨入了一个依法治市的新阶段,对证券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0—2016年是我国资本市场在规范中促进发展的阶段。此阶段最大的特点在于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实行同审批制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是证券市场的重大制度创新。另外,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资本市场的管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推出,说明了对资本市场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此外,股权分置改革大大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而随后创业板、股指期货以及新三板的推出,不断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

2017年至今是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加强创新的阶段。此阶段资本市场最大的特点在于推出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随后,新《证券法》的通过也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新阶段。该阶段逐步进行了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新三板精选层设计、创业板注册制试点等重大改革。其中注册制的改革弱化对企业传统盈利的要求,强化对企业成长性的追求。同时,证监会实施《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不断夯实资本市场“晴雨表”功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并持续深化市场、机构、产品双向开放,稳步提升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逐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历经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含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等市场,并从提升公司质量、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和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目标。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与期待,坚信资本市场必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上交所之于中国资本市场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成为核心发力点。此次改革不仅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同时也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序幕。由于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大增加了企业对股票发行上市流通的需求,政府开始组建股票交易市场,以使股份自由流通。

1990—2001年:找准定位谋发展

1990年11月26日,上交所(简称“上交所”)正式成立。同年12月19日开业,标志着我国股票集中交易市场的正式建立,股票交易由场外分散交易进入场内集中交易。上交所股票市场的建立,为高效、规范的股票交易奠定了基础,开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纪元。1997年,国务院决定将上交所和深交所划归证监会直接管理。至此,上交所也从区域性市场转变为全国性市场。

由于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在成立之初并没有明确定位,国务院于2000年分别将上交所、深交所的发展定位为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上交所发展的主板市场主要针对股本规模在1亿股、融资额在4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大型企业。至此,上交所也开始思考主板发展战略和蓝筹股市场定位的问题。

2002—2013年:推动变革助蓝筹

自2002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等系列改革的推进,市场活力逐渐增强。2005年,上交所股票市场日成交量平均仅在50亿元。2006年起,上交所为壮大股票交易市场,积极引导和推动大型优质企业发行上市,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银行、地产、钢铁、有色金属、机械、能源等行业的优质企业。这不仅扩大了上市公司行业覆盖面和直接融资规模,还增强了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关联度,上交所蓝筹股市场地位也得到初步确立。2007年,众多大型蓝筹股上市,市场承接潜力得到激发,上交所股票市场日成交量平均达到千亿元。2008年,上交所明确把“全力推进蓝筹股市场建设,服务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写进阶段战略规划。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建设,上交所的蓝筹股市场地位日益凸显。

随着亚洲乃至全球盈利总额较大的公司中国石油、工商银行,还有中国银行、中国神华、中国铝业等先后在上海市场亮相,上交所主板市场的地位已经得到完全确立。截至2013年底,沪市流通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已有233家,较2007年增加137家,其总市值、流通市值分别占沪市总体的80.5%和83.7%。

2014—2017年:优化结构“新蓝筹”

自2014年以来,上交所以优化结构为重点,通过引入“活水”等具体举措,释放蓝筹股市场活力和潜能,推进蓝筹股市场的发展转型。2017年,上交所开启“新蓝筹”(新经济+蓝筹)行动。该行动通过为沪市主板引入新经济企业、传统产业转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实现上交所股票市场从传统大盘蓝筹为主的市场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有包容性的“新蓝筹”市场,推动建设上交所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新兴产业龙头等优质企业的上市首选地,切实服务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大局。

2018年至今:科创开板活市场

2018—2019年,上交所继续深化推动“新蓝筹”企业差异化服务方案,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主板”。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宣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科创板的设立,一方面可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的建设,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上交所补齐制度短板、增强包容性提供了切实的突破口。2019年6月13日,上交所科创板正式开板。科创板将实施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着力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做优做强、发展壮大。

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挂牌上市交易,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截至2019年底,科创板股票市价总值8637.6亿元。科创板全年上市股票70只,全年股票筹资总额824.3亿元,全年股票成交金额1.3万亿元,日均成交金额119.9亿元。回顾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上交所股票市场从最初的8只股票发展至2020年6月底的1687只股票、1644家上市公司和37.2万亿元总市值,充分发挥了其促进资本形成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培育了大批优秀上市公司,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同全球其他领先交易所相比,上交所股票市场规模已跻身全球前列。据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排名,上交所股票市场总市值自2014年以来始终位列全球第四,2019年股票筹资额更是跃升至全球第一。2020年上半年,由于科创板的贡献,上交所筹资额仍为全球交易所行业之首,未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交所的影响力也将不断扩大。

表0-1-1 中国资本市场大事记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