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学习纲要(修订版)
- 王天义
- 16字
- 2022-07-27 16:48:34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
一、由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同时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当作货币的货币和当作资本的货币,首先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公式上,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W(商品)—G(货币)—W(商品),资本流通公式是G(货币)—W(商品)—G(货币)。在W—G—W和G—W—G这两个流通公式中,有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包含着买和卖两个阶段,买卖过程都是商品和货币的换位运动,在每一个流通过程都有三个当事人,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者,一个是既买又卖者。这两个流通公式在形式上的区别是一目了然的:在W—G—W中,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以后再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在G—W—G中,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出取得货币。
这两个公式存在着形式上的区别,但更重要的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第一,二者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在W—G—W的流通公式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他卖出商品,是为了买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使用价值不同而价值量相等的商品相交换构成了这一流通的实际内容;而资本流通公式是为卖而买,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货币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差别只是表现在量上的不同。资本家之所以要把货币投入这种流通,其目的正是看中了这里存在着一个量的差别。经过一买一卖,他的货币额就会增多,发生价值增殖。这正是G—W—G区别于W—G—W的本质所在。所以,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的完整形式是G—W—G′。其中的G′=G+Δ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5)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叫作剩余价值。这样,货币就变成了资本,货币所有者就变成了资本家。所以,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第二,二者运动的界限不同。在W—G—W中,由于运动的目的是使用价值,是为了流通以外的消费需要,一旦交换成功,需要得到满足,流通过程也就停止。因此商品流通是以需要的满足为界限的。在G—W—G′中则不同,它运动的目的是使价值增殖,即获得剩余价值,追求更多数量货币的欲望促使它不停地运动,即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存和扩大自己,如果停止了运动,它就失去了增殖的能力,丧失资本的本性。这就决定了资本的运动是无止境的。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担当者,就是资本家。资本家不外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的本能就是让资本增殖,而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资本才能增殖,因此,资本家就必须把货币反复地投入流通中当作资本来使用。
G—W—G′这个公式,好像只适用于商业资本,因为商业资本正是以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再把商品卖掉变成货币。其实,这一公式也同样适用于产业资本。因为产业资本的运动也是以货币购买商品开始,然后再把商品卖掉取得更多的货币。虽然产业资本在流通之外,还有一个生产过程,但这并不会影响运动的形式。同样,这一公式也适用于生息资本。生息资本的公式是以货币换取更多的货币,即G—G′。但事实上,在G与G′之间仍然是存在着产业资本运动的,G—G′不过是G—W—G′的简化形式。因此,G—W—G′这个公式,就叫作资本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因为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按照等价原则进行的,交换结果只能使价值存在形态发生变化,即价值从货币形态变成商品形态,再从商品形态变成货币形态,而不会引起价值量发生变化。但问题恰恰在于:资本家贯彻等价交换原则的结果必须得到价值增殖。
那么,这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不能在流通中产生的。这是因为,在流通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再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剩余价值是不会产生的。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贱买还是贵卖,剩余价值也是不能产生的。因为在商品市场上,每个资本家既是卖者,又是买者,作为卖者按高于价值的价格卖出,就是作为买者按高于价值的价格买进,他作为卖者赚的钱会以买者的身份再赔进去。马克思说,即使有人很高明,他既能贱买又能贵卖,但他所赚的,也只是别人所失去的。这样交换的结果,只是既定价值量的重新分配,而不是剩余价值的创造。欺诈可以使某些资本家成为暴发户,但是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诈骗自己发财致富。所以,马克思写道:“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6)
但是,离开流通领域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呢?也不能。因为在流通领域之外,商品生产者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生产者使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会生产出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样,就得到一个双重的结果。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7)马克思这里讲的“双重的结果”,是指双重矛盾:一是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二是既不能在流通中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前一个矛盾是导致古典政治经济学破产的最主要矛盾,即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本身的特殊规定性,后一个矛盾是解决前一个矛盾必须遵循的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依照上述条件,在资本总公式G—W—G′中,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W阶段,即商品的购买上。因为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它只代表一个既定的和不变的价值量。同样,价值增殖也不能发在W—G′这一阶段,即商品的出卖上。因为在等价交换的条件下,W—G′是价值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改变的只是价值的存在形态,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价值不会增殖。因此,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G—W阶段上,只能产生在资本家用货币所购买的商品上,而且只能产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即发生在对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上。如果货币所有者能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马克思以其崭新的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解决了古典经济学家所不能解决的矛盾,论证了剩余价值是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什么是劳动力呢?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8)劳动力作为人的劳动能力,从有人类的那一天就已经存在。但是,劳动力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商品,它要成为商品必须有一定的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能够自由支配自己,才能把存在于自己身体当中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出卖,而且还必须是按照一定的时间一次一次地出卖,如果一次卖尽,那就是卖身为奴,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而不是出卖身体中的劳动力。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除了把存在于自己身体当中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外,再无别的谋生之道。马克思指出:“可见,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9)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存在。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不是一方面造成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而另一方面造成只是自己劳动力的占有者。这种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许多次经济变革的产物,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10)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他指出:“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因而他的劳动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11)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独特物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12)由于劳动力只是作为活的个人的能力而存在。活的个人要维持自己,就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力的生产过程就表现为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就可以归结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劳动力的所有者是会衰老、死亡的。要使市场上能够不断地供应这种商品,就必须由劳动者的后代进行补充。因此,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总和,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最后,资本家不仅需要粗工,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一定技能和技巧的工人,这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在劳动力价值中,就应该包括劳动者在学习和训练上支出的费用,尽管这种费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说是微乎其微的。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三个部分所构成的:一是劳动者本人必要的生活费用,二是养活家庭必要的生活费用,三是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马克思还特别讲道:“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或最小限度,是劳动力的承担者即人每天得不到就不能更新他的生命过程的那个商品量的价值,也就是维持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要素。但是,在一定的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是一定的”。(14)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所独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恩格斯说:劳动力“这个商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特性:它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力量,是一种产生价值的源泉,并且——在适当使用的时候——是一种能产生比自己具有的价值更多的价值的源泉”。(15)马克思讲:“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6)“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差额”。因此,对劳动力来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个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即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17)劳动力的消费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