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少年茹经,十八岁中举

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唐文治6岁就启蒙识字,开始了28岁任官前长达22年的读书通经生涯。

为唐文治启蒙的是外叔祖胡汝。当时唐文治家已从借住的岳王市陆宅迁到镇洋县城中,借住于武陵桥南的胡宅。这时,外叔祖胡汝正在胡宅街对门的杨家当塾师,靠得很近,来往方便,唐受祺夫妻就让小唐文治前往受业。先是识字,然后读《孝经》。旧时童子教育中所谓“读某经”,除了认字、听老师稍做讲解外,还必须把“某经”的全部文字都背诵出来。第二年读《论语》,第三年读《孟子》。小唐文治在外叔祖胡汝处读书3年,8岁时已能把《孝经》《论语》《孟子》三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认读、背诵出来了。

其时唐文治家较贫困,父亲要外出谋生养家,督促儿子读书的责任主要由母亲承担。唐文治6岁到外叔祖处启蒙入学的第二天就逃学回家,母亲胡氏不让他进门,手执棍棒站在门口斥责他:“你父亲在外辛苦谋食,你在家却逃学,有什么脸来面对你父亲!你敢逃学回家,我就打死你!”小唐文治害怕,又返回外叔祖处学识字。但第三天又逃学回家,又遭到母亲痛责。从此小唐文治认识了学业的重要,再不敢逃学。母亲胡氏除督责儿子专心学习外,还口授四书、唐诗,教儿子背记,小唐文治俨然又多了一位老师。

教小唐文治读经背书的还有他的祖父唐学韩。唐文治6岁启蒙,晚上就跟着祖父睡。祖孙俩就躺在床上口传心会白天塾中所教课文,两人对课的“咿唔之声”,有时能响到半夜。由于有祖父辅导,小唐文治白天在塾中看似嬉戏贪玩,功课却从不落下。别人以为他天性奇慧,实际上背后有祖父做着“家教”。

唐文治出生地—太仓镇洋境内岳王市陆宅之静观堂(2013年拍摄)

唐文治9岁时,其家由武陵桥南的胡宅搬迁到飞云桥东租秦氏房屋居住。唐文治被安排到姨夫姚菉翘门下受业。姚菉翘是唐文治启蒙老师外叔祖胡汝的女婿,也以塾师为职业。在姚菉翘教授下,唐文治9岁读完《诗经》,10岁读完《尚书》。10岁那年,唐文治父亲唐受祺到苏州佃泾镇李霭堂提督家当塾师,教授李家的儿子读书。第二年唐文治就来到李家,在父亲亲自教授下读书,11岁时读完《周易》。这一年(1875年)光绪皇帝登位,改元光绪。唐文治在12岁那年夏天跟随父亲到上海去参观了李鸿章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时外祖父胡汝直正在上海为广东籍富商郑介臣家当塾师,唐文治就留在外祖父身边受学业。大约在半年时间中读完《礼记》,并开始学写八股文(时称“制义”)和试帖诗,这是科举考试要用的文体和诗体。13岁时,唐文治又回到太仓,在也是当塾师的姨夫钱宫极门下受学业,读完《左传》。14岁时又回到父亲身边受学业,这时唐受祺担任苏州方益斋家的塾师。唐文治从6岁至此时,已先后读完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孝经》《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都能背诵,做好了应试科场的准备。

唐文治父亲唐受祺(1841—1925)

1879年(光绪五年),唐文治15岁,参加太仓州州学生员考试,榜发中第十一名,取得“秀才”身份。第二天春天,江苏学政官夏同善(号子松)到太仓组织岁试,唐文治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取入太仓州学(即具备“州庠生”身份,可以参加在省城举行的“举人”考试)。这次江苏学政官“岁试”,考两篇八股文章、一首试帖诗,第一篇文章题为《一人定国尧》,第二篇文章题为《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试帖诗题为《赋得惠风和畅》,得“和”字(押韵“和”字)。

考取秀才后的唐文治,读书更加刻苦用功,学业更求精进。16岁这一年,春天参加“岁试”后,唐文治就来到上海唐受祺身边,继续受业读书。其时外祖父胡汝直已去世,由女婿唐受祺接替担任郑介臣家的塾师,唐文治跟着父亲在郑氏塾馆中读完了《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还读完了《史记》,并开始学习写作古文。唐文治曾回忆在父亲身边的这段读书经历:“光绪己卯、庚辰之间,文治年十五六,随侍先大夫(引按:父亲)读书于沪滨。先大夫昼则传经授课,夜则讲乡先贤遗事,俾知激励。”(唐文治《〈娄东孙氏家集〉序》,1929年)

1881年(光绪七年),唐文治17岁。按照父亲的意见,回到太仓,由姨夫黄浚之当介绍人,正式拜师受业于太仓名儒王祖畬门下。他每隔三四天到王祖畬老师处听讲一次,其余时间自己刻苦攻读。王祖畬(1841—1918),字漱山,号紫翔,江苏太仓人,江苏省癸酉科(1873年)乡试第二名举人,是唐文治学业旅程中所拜的第一位名师。王祖畬攻理学,尤其潜心于宋代的濂洛关闽之学,即以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王祖畬的道德学问对唐文治一生影响至深,成为日后唐文治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王祖畬是唐受祺的挚友,三年前就读过少年唐文治的文章,十分欣赏,并指点唐文治要多读古代大名家的文章,以扩充才气。现在接受唐文治为门生,对青年唐文治教诲备至。

王祖畬给青年唐文治的教诲和影响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第一,治学首先要明辨义和利,做人首先要确立好品德。唐文治拜师受业第一课,王祖畬先生就教诲他:“‘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为心术生死之界,子他日若贪利,非吾徒也。”(唐文治《王文贞先生学案》,1927年)第二,文章与作者的人品学问有密切的关系。王祖畬教诲唐文治:“文章一道,人品学问皆在其中。故凡文之博大昌明者,必其人之光明磊落者也;文之精深坚卓者,必其人之忠厚笃实者也。至尖新险巧,则人必刻薄;圆滑软美,则人必鄙陋。汝学作文,先从立品始,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人,亦不患不为天下第一等文。”(唐文之《茹经先生自订年谱》,1925年)第三,学习研究汉代经学与学习研究宋代理学是一致的,但宋代理学更应受到尊崇。王祖畬为唐文治指明研修儒学的大门径,要点有:孔子是万世师表,古代的重要经典经孔子删订编修,使后人读到明确的文本,孔子的思想教诲也包含在这些经典中;汉代的儒家学者考订经典中的制度名物,一代代师承相授,在解读经典上有后人不能企及的功劳和无法掩盖的成效;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位学者在儒学的研究上能体验于自己的身心性命之间,认识精微透彻,是深入堂奥的研究者,应当成为更受到重视的学者,不能与汉儒同样看待。第四,读书人要“知行结合”。王祖畬为唐文治传授学风:读书是用来充实思想的,所以“作文贵乎明道,通经必期致用”,读书人不能流于空谈,而要躬身实践,在自己的平生中奉行圣贤的思想。王祖畬先生的思想学说,不仅使青年唐文治获益匪浅,学业精进,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王祖畬先生门下受业学习的一年多时间中,唐文治认真阅读了先生推荐的书籍《〈孟子〉大全》《三鱼堂集》《唐宋文醇》《熊钟陵制义》,还自行制订读书计划,分日阅读了《朱子小学》《近思录》《性理精义》《学蔀通辨》《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等理学著作,并抄录《王学质疑》《明辨录》两部书细读之。这时候的唐文治再读少年时已能熟背的《孟子》,觉得更有心得,于是摘录《〈孟子〉大全》中先儒的观点和王祖畬先生的笔记,融合自己的阅读心得,写作《读孟札记》,开始了研究理学的尝试。受业于王祖畬师门的当年秋天,唐文治顺利通过江苏省学政官黄体芳主持的太仓州学诸生“科试”,获得优秀成绩,列一等第十五名。这次“科试”考一篇“制义”八股文,题目是《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考一篇“策问”文,题目是关于“太仓形胜”;考一首试帖诗,题目是《赋得一帘秋雨梦吴淞》,得“吴”字(押韵“吴”字)。

1882年(光绪八年),唐文治18岁。正月结婚,新娘姓郁,岳父郁振镛(字铭轩)有秀才功名。这一年,是大清朝科举制度规定的三年一考的“乡试”之年。所谓“乡试”,就是全省各州县已有秀才资格的读书人自行到省会参加由官府组织的考试,考中者便获得“举人”资格,今后可以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唐文治在老师王祖畬的指导下做“乡试”准备。王祖畬开出一张省会南京(当时称金陵)金陵官书局的书单,有《二程遗书》《朱子全书》《拙修集》数种,唐文治设法一一购来阅读。

农历七月,有着两次“乡试”经验的唐受祺带着儿子唐文治一同赴金陵参加乡试。江苏是文化教育大省,光绪朝每次参加乡试的各州县考生有数千人。考生的文具及考前考后的食宿旅资都需自理。“乡试”考场规矩极严,不准夹带任何参考资料。唐受祺为儿子检查整理了笔墨纸砚等考试用具。唐文治因初到金陵,考前兴致极高地逛了省城的书肆。

金陵的乡试在专设的考院中进行。考院称“江南贡院”,院内场地很大,可容纳近万名考生同时参加科举考试,场内专门建有一排排考棚,一律青砖黛瓦,隔出的每间考棚面积约四平方米,供一位考生用。在三天考试中,考生答卷、吃饭、睡觉都在考棚中,除大小便可“出恭入敬”外,其余时间都是独自一人在考棚中度过。考官分两个等级,第一级考官叫“房师”,所做工作是初读考生试卷,择优加评语向上推荐。由于金陵乡试考生多,考院将数千名考生分成十八个大组,时称“十八房”,规定每房由两位房师负责初读、选拔试卷,两位房师又称“同考官”。为防止考官认识考生字迹徇私舞弊,考院对考生交出的墨写答卷(俗称“墨卷”)要先派誊抄员用红色朱笔誊抄一遍(俗称“朱卷”),不书姓名,只写编号,然后再分发给房师评阅选拔。第二级考官叫“座师”,这是考生对主考官的尊称。主考官要阅读“十八房”选拔推荐上来的优秀考卷,评定名次。第三级考官也是乡试的最高一级考官,称为“监临”,一般由朝廷指定的省、部级行政长官担任,全面掌控当年的乡试。

唐文治壬午年(1882年)参加科举乡试填写的个人身世

唐文治参加壬午年(1882年)金陵乡试按规定写三篇“制义”文、一首试帖诗。第一篇文章考题是《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两章》,第二篇文章考题是《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第三篇文章考题是《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试帖诗考题是《赋得袖中吴郡新诗本》,得“新”字。唐文治这一房的第一级读卷、荐卷考官(房师)是安徽省的一位知县,叫林调阳(字燮轩);第二级评卷、定名次的主考官(座师)是侍郎许庚身(字星叔)和翰林院编修谭宗浚(字叔裕),属于州一级的官员。最高一级考官“监临”,先是由朝廷派安徽巡抚裕禄(约1844—1900,字寿山)担任,因中途有事先回安徽,改由身在金陵的两江总督左宗棠代任。

考完“乡试”,唐文治和父亲就回太仓了。不久,江苏壬午科乡试发榜,唐文治取中第二十名举人。在金陵考院把中举喜报送到太仓唐家的这一天,唐受祺和王祖畬先生都非常高兴。这是唐家本支五代人中第一位乡试“高中”的举人,唐受祺特意作诗《喜治儿文战告捷,诗以勖之》,诗曰:“夙幸承先泽,冀攀桂一枝。怜余久蹭蹬,喜汝振门楣。瞻瞩抟鹏路,披吟鸣鹿诗。学修且励志,休负少年时。”

唐文治当时不知道,这次他参加金陵壬午科乡试,文章备受主考官赏识。七年后(1889年)唐文治在北京拜谒壬午科乡试座师许庚身,许师告诉他:“汝壬午试卷,左文襄公季高(引按: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大为叹赏。揭晓后,将朱墨卷一并索去细阅,并云:‘此人三场字迹,一笔不苟,必有后福。’”(唐文治《茹经先生自订年谱》,19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