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十一月七日或八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中国古代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二百二十五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储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古代中国是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好好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红豆粥、玉米糕等都可当作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19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刚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中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立冬时,人们爱吃鸡鸭鱼肉,在立冬这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进补。

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北京、天津人,特别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有些人保存著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拜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祭拜祖先,一直世代相传。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立冬之日,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