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合作增强竞争优势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随机的将参与实验的学生,以两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接著,学生们被要求从一至一百中随意挑选一个数字写在纸条上。如果一组中的两个人的数位之和刚好等于一百或者小于一百,那么,他们就可以得到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如果两个人写下的数字之和大于一百,那么他们就要各自付出自己写在纸上的钱数。结果,几乎没有哪一组的学生写下的钱数之和小于一百,都为此付出了相应的钱数。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与生俱来有一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比较强大的那个,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强过自己。因此,当彼此间发生利益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就是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也倾向于选择竞争,而不是“合作”。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竞争优势效应”。

一只河蚌舒服的张开壳在晒太阳。不料,一只鹬飞过来去啄牠的肉。河蚌非常气愤,心想:“你有利嘴就可以来啄我吗?今天,我非要让你知道我的厉害不可!”于是,河蚌急忙合起自己的壳,紧紧的钳住鹬的嘴。鹬挣扎了几下,但挣脱不了,想了想就对河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迟早死在这里。”河蚌一听之下,更加生气,就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总会活活饿死。”就这样,两个谁也不肯松口。刚好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见这种情景,便不费吹灰之力的把牠们一起捉了起来。

其实,即使与对手同归于尽,也不想给对手让步的强烈的竞争心理在人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利益冲突会导致人们优先选择竞争,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人还会选择竞争,这有可能吗?

战国时,有一群“贤人志士”相聚在赵国,商量著去攻打秦国。秦昭襄王得到消息后非常担忧,就把范雎招来,问他有没有办法可以应付。范雎笑了笑,说:“大王不必担忧,微臣自有办法。”于是,范雎带重金来到赵国,在武安大摆擂台,凡优胜者就能得到黄金。结果一时之间,这些贤人志士们纷纷上擂台争夺黄金,本来志同道合的他们,反而因为打擂台而成了仇人。就这样,范雎用重金作为奖励使他们争斗起来,从而化解了秦国的危机。

由此可见,即使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也会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平均,以及长期利益与即时利益的矛盾,而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不充分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双方能就利益分配问题、合作原则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那么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由于“竞争优势效应”的存在,合作自然发生并得以维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了杜绝“竞争优势效应”带来的恶性竞争的危害,往往需要双方都能理性的考虑问题,以长远利益为重努力促成合作。

一般说来,双方力量悬殊,比较容易达成合作。因为,劣势的一方出于无奈而不得不和强者联手以完成任务,而强势的一方由于弱势的一方太弱小,不足以让他产生竞争意识,而愿意与之合作。

那么,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彼此都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达成合作呢?

首先要沟通。沟通越有效,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良好的沟通能够传达给对方合作的意向,削弱彼此的竞争心理。

其次要注意挑选合作的对象。因为一个人的个性在基本上影响著其采取合作还是竞争。通常情况下,成就动机强、好强的人更容易选择竞争,而交际动机强、谦虚的人更倾向于合作。

第三要推崇“双赢”。合作的目的就是双赢,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成功。双赢的推崇能够减少“竞争优先”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