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原来这是无心之过

心灵之语:只有在经历后,才明白有些事情其实是无心之过。当放下了一切就都轻松了、快乐了。

正文

01 巧燕的自卑形成的原因

巧燕小时候是一个特别活泼的小女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她不喜欢说话了,就连她最喜欢的唱歌,她也不唱了。

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姐姐说她唱歌跑调,还好意思唱?

不管姐姐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子的?但对巧燕来说都是打击,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唱歌的本事被姐姐数落了什么也不是。

于是,巧燕再也不唱歌了,再也不爱说话了。她总是会在别人的话语中,去寻找别人对自己的否定;总是会去对比别人,感觉这个不如别人,那个也不如别人。因此巧燕慢慢地就自卑了,而且是严重的自卑,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就连课堂上回答问题,她也是低着头,心理害怕着,老师千万别叫着自己,要不自己会出丑的。

就这样,巧燕在痛苦中、否定中上完大学。因为这些年的自我否定,她在学校里的成绩并不出众,且并没有一技之长,因此工作就常常的碰壁。

天下雨时,巧燕看着灰蒙蒙的天空,觉得自己就是它,有很多很多的泪水要流,但已经流不出了,哭多了,大概是哭干了吧。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呢?一个没有前途的人生,也是一个没有动力的人心,如行尸走肉般,但却是不甘心。

巧燕就这么自怨自艾着,直到有一天,她自己的一个错误,才让她自己如梦初醒,也许当初姐姐只是无心之过,也许只是一句玩笑话罢了。

02 原来这是无心之过

巧燕在一次活动中,参与了一队的报数比赛。在前两局平局后,最后一局就是决定局。当对方报数时,巧燕就在想,自己一定要等着队友报完数时,立刻就接上。对,当队友报数时,她就准备好,立刻就报数,这样自己的队伍就可以快速报完数,赢得比赛。

看,想得多好,也确实是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着,但巧燕的这个决定失败了。她没有估计到队友报数会慢一拍,而是两个人同时报出了数,她就算是抢答了。

最后她们这队输了,队长呢?被罚做100个仰卧起坐。大家都在跟着做,大家也都在哭。巧燕哭得最厉害,是悔恨的哭泣,悔恨自己的失算,悔恨让队长挨罚,让大家都跟着受罪。

巧燕哭的很伤心,哭着哭着,她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姐姐说的那句话,她突然就明白了什么?

原来很多事情都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罢了。原来很多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特意,只是平常的习惯罢了。原来有些误会,真就是无心之过。就像是姐姐是大大咧咧的,直来直去,而巧燕呢,是心思沉重、多愁善感的,所以巧燕哭得更厉害了。这是因为她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也终于放下了过去,终究是要重新的认识这个世界,也认识自己。

有一片忧愁的黄叶,轻飘飘地落了下来,那是巧燕的一个坎就这么落地了,就等着明年长出绿油油的新叶子。

03 人心的差异性,导致的疑虑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精良畏慎,善在恭谨,失在多疑。」意思是:精良畏慎之人,其优点是处事持重谨慎,缺点是对人猜疑。

猜疑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大忌,往往让自己很是烦恼和痛苦,敏感多思一方面是疑心太重,另一方面又是考虑周全。所以敏在于利己行,钝在于谅人行。即是我们的敏感应该在于周全利于自己的行为,而迟钝不猜忌的心态是体谅和原谅别人的行为。

001 曹操被追杀,多疑而犯错误的故事

这里有曹操的几个故事: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多疑性情残暴之人。只因为生性多疑,如果不多疑的话,他就可能是一位明主。

其一,当年曹操还是董卓的爱将,一般人进出董卓的寝宫都要搜身,但是曹操去的话不用,可见对其有多信任,当时董卓正在午睡,曹操拿出七星宝剑想要行刺他,但是却被床旁的铜镜坏事,铜镜映出了刀的光亮,弄醒了董卓,刺杀失败后,曹操一路逃亡。

路上被陈宫所抓,曹操大义凛然的做了一番秀,吧陈宫说的无言以对,并且崇拜,就抛下一切,和曹操一起逃亡,逃到了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好酒好菜的伺候着。

一日出去办事,曹操在家刚睡醒,就听到外面磨刀的声音,曹操偷偷凑着一看,门外的人说,绑好了杀,曹操以为是要抓捕杀了他们,顿时杀心四起,就提剑杀了家中八口。但是去厨房一看有头猪被绑的待宰,才知道错怪好人了,又继续逃亡。

002 曹操多疑睡梦中杀人的故事

其二,曹操惟恐别人会趁自己睡觉的时候加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道:“我梦中喜欢杀人,我睡着的时候大家不要靠近。”一天白天,曹操在帐中睡觉,被子掉在地上,一个侍卫过来帮曹操把被子盖好。曹操跳起来,拔剑杀了侍卫,又上床继续睡觉。

003 曹操多疑不信华佗救治,杀华佗的故事

其三,历史的记载中,华佗被邀请给曹操治病,而华佗经过一番的诊治之后,对曹操说他的病必须要进行开颅手术的,但是曹操却对此不相信,就说人的脑袋开了之后就活不了了,肯定是华佗在编造理由谋害自己。之生性多疑的曹操就直接将华佗给处死了。

后来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曹植得病死了,但是华佗已经被自己给处死了,所以最后只能够后悔。所以人心之疑虑是可怕的,他因为多疑害死了要帮助自己的好心人,可悲。

这是举例一代枭雄曹操多疑的故事。我们虽然没有如此的疑心之重,但很多人都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疑心在内的。

有时候因为一句话,我们会反复思考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隐喻?为此心里百感交集,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恨,一会儿苦恼的。其实何必多想呢?好的就吸收,不好的就一笑而过就可以了。

04 对两种骗人的行为的引导方式

但我们的社会还是有欺骗在的,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不猜忌,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定义疑虑、多疑的好与坏。所以在我们的敏感应该在于周全利于自己的行为,而迟钝不猜忌的心态是体谅和原谅别人的行为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具有欺骗行为的言行是存有疑虑并加以指正和引导之。

现今谣言四起、骗局甚多,人们之间在此种情况下的相处就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我们周围中一些只是在看对象欺骗的人,可以采用诸葛亮的七擒七纵。比如我分析出你是在撒谎,那我就点出你在撒谎,然后我原谅你。第二次你还在撒谎,我还是一针见血,让你哑口无言,再原谅你。第三次,我把你撒谎的心理都说出来,并敬告之不允许再说谎。也许不需要七次,也许还需要七次以上。对这类人我们一定要能镇得住,一次次点破并纠正其行为。而不能就此排挤、疏离他,因为越是排挤,他们就会越走越远。所以还是需要用揭穿谎言而又纠正行为,使其回归正途。

还有一种撒谎就是惯犯了,屡教不改。那就是鼓励式和醍醐灌顶的教育了,因为这样的人是不成熟的,他的内心还是存在小孩子的状态,也是从小教育的缺失。在一些他做得不错的事情上进行鼓励,然后再循循善诱,使其改正。《论语·子罕》)【原文·语境】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好的老师是善于一步步引导人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就是特别的优秀,也会看到有些优秀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也特别的优秀,还有有些走入迷途的孩子为何在有的人的教导下就能改正,这都是引导的方法的问题,我们应该也是如此的。

所有人仍是善良的,只是有些藏在了心底,也因为多年的习性和教育的缺失,外表显现出的是恶。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善待所有的人,只是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我们要用见识去镇住这些欺骗的人,然后循循善诱使其改正,让人心归善,使人心不再有疑虑和猜疑和敌对才是最重要的。

05 古代名人浪子回头的故事

其实人心都是向好的,只是要给予机会,并且要有能醍醐灌顶的事情让其醒悟。这种所谓的惯犯一旦改过,就是俗语的浪子回头金不换。

就拿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故事说起。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诗词意激昂,被誉为“诗骨”。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其幼年随父亲进京。由于父母娇惯,十几岁还不喜欢读书,每天带着朋友不是四处打猎,就是找人斗鸡赌博。父母为此劝过多次,但未改正。后来,其经过私塾时,听教书先生说,一个人享受荣誉或者蒙受耻辱,完全取决于他的品格。好人享受荣誉,坏人蒙受耻辱。如果傲慢并有污秽的东西就不会被人尊敬。而以知识与博学涵养换来的,才是真正的德行和尊重。我们都看别人为何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我们会羡慕,可知道人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呢。唯有以学识和品格能力得来的才是长久,而恶与污秽暴力得来的都是虚浮,容易让人陷入万劫不复。何去何从,我们需要好好的思量。

陈子昂就是因为这一偶然的事件,内心震撼,改过了。每一个人都有能打动内心的地方,所以只要能触动心灵,人心都会归善。

看,一个沉迷于玩乐赌博的浪子能回头,是因为某些话语的醍醐灌顶,才成就了他的今后的伟大人生。所以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我们的“浪子”都可以回头的,只要我们循循善诱,鼓励加引导,其终有一天可回归正途。而切不可指责加打骂,只会更加的激发逆反的心理,让其越走越远的。

06 总结

从故事的开始时,我们就在讲不要多疑,要互相的信任。在后面讲的浪子的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信任在对于每一人,所有的人都曾经是善良,所有的人的内心都还有善良,只是需要我们用爱、信任、引导、鼓励来重新把人们心底的爱善良激发出来,让我们重新回归大爱的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