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丢在门框上的那只止血棉签(单篇小说)
- 有一束光又叫人心皆苦
- 倪誉晏
- 2699字
- 2022-09-29 11:39:32
悦悦今天陪着母亲去体检。在母亲进去体检时,她就站在一角静静地看着周围,都是一些大叔大姨们在体检,他们都是些朴实的人,安静地坐在那里等着叫自己的名字。
悦悦一听到大夫喊叫着名字,就会下意识地看向那些站起来的大叔大姨们,他们迈着不灵便的腿脚着急地赶紧走进去,生怕耽误了大夫们的事情。无疑这些大叔大姨们都是善良的淳朴的。
而大夫们自然也是知道这些老人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是有些生涩、有些不便的,也自然是和颜悦色地解释着、引导着、耐心地等待着。
这不,大夫喊着一个人的名字“于秀贵”,喊了好几声了,悦悦也没见走廊上有哪位老人起身走进去。于是大夫走到门口大声地喊着,“于秀贵”。这个时候,就坐在门口的那位大叔才听出是他自己的名字,赶紧起身,蹒跚急促地走了进去。“大爷您慢点,别摔倒了,”那个门口的大夫搀扶了一下,里面的大夫就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
悦悦心想着,这些老人家真是不容易啊,这么大的年纪了腿脚不灵便的、耳朵不好用的等等,儿女也因为忙不能陪着来,看他们还是不适应这个环境的,是有些局促的。
在母亲体检没有出来前,悦悦就一直看着这些大叔大姨们的身影来回地走动着。这里的老人很多,人来人往地来去不断,竟然没有一个大声喧哗的,也没有推搡的,也没有因为等着时间长发脾气的,只有一些新来的大叔大姨们在问着情况,一些早来的大叔大姨或者医生在告诉他们后来的人应该怎样进行流程,似乎是很和谐的氛围。医生和老人之间就像是母亲与孩子或是一大家子人在过节的时候聚在一起,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活动。
悦悦的心里是很舒坦的,就在刚才一个大姨还关心地问她,“孩子你咋不坐着等,站着多累啊。”
这样的氛围多么的和谐。悦悦感受着这份祥和,深吸了一口气,又舒服地吐了出来。
这个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大姨将按在自己刚刚抽过血的胳膊上的棉签放在了门框上。
悦悦突然觉得有些不悦,这是老人的素质吗?刚刚明明很和谐的氛围就被这个棉签破坏掉了。
这个时候又有一个大爷拿着手里的棉签在张望着,他似乎要将棉签扔在地上。但突然看到一个老人的手里也拿着棉签走到拐角处扔了去,他自己就紧跟着过去了,将棉签扔在了拐角处的垃圾桶里。
这个垃圾桶藏的真严实啊,这不是跟老人们捉迷藏嘛。
悦悦本来还对着那位大姨乱扔棉签的行为感到生气,但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怎么说呢?大姨的行为也许并不存在故意,而只是她没有找到垃圾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要去找垃圾桶。还有,也或许是因为这是随手的习惯所造成的,可能她在自己的家里都是这个样子的,随手就将垃圾放在桌子上,随手就丢在地上,所以我们不能凭着一个棉签来判断了她的行为的素质,而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们的习惯,这是惯性的习惯所导致的行为。
就比如那位大叔也正拿着棉签不知道扔在哪里,他正想随便找个地方扔时,却发现前面一个人手里也拿着棉签,于是他就跟着去扔在了垃圾桶里。
如果那位大姨在扔时,她看到了垃圾桶或者看到有人拿着棉签去找垃圾桶,那她可能也会跟着去扔在垃圾桶里的。
所以说,这种行为并不一定是故意而为之的行为,是习惯所致的行为。悦悦想起了与母亲在家时,总是习惯了将果皮丢在桌子上。但有一次她去长辈家里玩时,在吃橘子时,顺手就将橘子皮放在桌子上了,这个时候她还未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直到主人家过来也剥了一个橘子,将橘子皮扔在一个铁盒子里,她才意识到了自己的乱扔的问题。她羞红了脸,赶紧将橘子皮收拾起来放在了铁盒子里。
这就是在家里习惯了,出门就把习惯带着出去了。所以悦悦回到家后,立刻找了一个盒子专门留着盛放垃圾。她知道解决自己不良习惯的方法就是在家里养成好的习惯。一个人在家里是什么习惯,在外面可能就会有什么习惯。
悦悦突然又明白了一种现象,为什么大公司、好部门上班的人或者公务员或者领导的素质似乎就是比普通人的要高?那是因为他们在公司纪律和文化的熏陶下习惯养成了,习惯了好习惯就养成了好习惯,这种习惯他们也会带到自己的家里或者出门在外,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显得素质就是很高。
一个是在家里养成了习惯,一个是在单位里养成了习惯,也还有在学校里养成的习惯。这就是这样的现象,当我们的普通家庭的孩子去上大学后,半年或者一年以后回到家里,他们会对父母的行为进行挑剔或者嫌弃,说这个习惯不好,那个习惯不好,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甚至还有一些觉得怎样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呢,这样的父母多么的丢人啊......这些都是因为孩子的学校的习惯与家庭的旧有的习惯发生了冲突。还有婆媳之战都是因为习惯的使然。
清代古文家刘蓉创作的《习惯说》,原文为: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刘蓉小时候在养晦堂西边一间屋里读书。他低头读书,碰到不懂的就抬头思索,想不出就在屋内踱来踱去。屋里有个洼坑,直径一尺,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刚开始觉得很别扭,时间一长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里,回头看那个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随后叫仆童把洼坑填平。后来刘蓉读书想问题又走到原来的洼坑,感觉地上突然凸出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似乎突然高了,低头看,地面却很平整。以后踏这块地,还是有这样的感觉。时间长了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啊!脚踏在平地上,就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好像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回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
这就是每一个人的习惯的问题,当要改变一个习惯就不能适应。
就像是洼地踩惯了,就成了习惯,以为是平地。而一旦习惯被改变,就像这洼地被填平,反而不能适应。时间长了才会慢慢地习惯。
所以当习惯与习惯之间相碰撞时,我们不应该互相看不顺眼,而是去看看这个习惯背后养成的原因。
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习惯改变了,问题就解决了。因为我们都在经历着上学、上班、旅游、交友等等,各自的习惯千差万别,并且还经常在改变。所以我们解决的根源在于对待不同习惯的态度上,便是要有长久的耐心,并用自己的正能量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来影响。
人们都是趋向于自己仰慕、喜欢赞叹的品德行为的,时间长了,我们自己就会自我改变的。而如果我们因为看不习惯挑剔或者指责的时候,我们就会很反感,就会对着来。这个时候就会有争吵,一个怪“屡教不改”,一个怪“多管闲事”。